
眼下領袖似乎很多。那我就來說說領袖。
蓋茨放下了前半生的榮辱得失,就會很輕松地表示,收購雅虎的事,讓鮑爾默他們去決定吧。此刻的他超越了商業,進入到忘情的階段。我們見過很多人,在某時某刻似乎很有領袖氣質,而換一個境地,那氣質卻忽然喪失殆盡。思來想去,原因只有一個,他是刻意經營的,跟化妝美女經不起雨淋一個道理。
Google短短幾年成為眾人之敵,卻依然處在看上去無目的的發展狀態。沒有人知道布林和佩奇兩兄弟想把這個公司做成什么樣子。在中國,百度和騰訊這樣的公司也令人感到恐怖,什么也沒說,卻亂七八糟什么都做。多數時候,他們只在做一件事,搭建平臺,讓它更寬、更廣。至于將來,再說。
這種貌似無目的、無規劃的發展模式,在互聯網時代,與精心規劃過的公司相比,更容易產生領袖。喬布斯也是亂七八糟,做了一堆賣不出去的東西,有人極端喜歡,有人極端討厭,但這就是蘋果。盤子算不上多么龐大,用戶也十分有限,可是令人瘋狂。
坦白來說,在商業社會,美國更容易產生這種領袖。這不是說美國底子好、概率大,而是說文化基礎。美國是一個崇尚“一代富豪”的社會,父母不留給兒女太多財富,他們更喜歡讓你自己去奮斗。2007年美國GDP增長率是3.4%,但社會捐款總額竟然占到GDP總量中的2.2%,增長的部分中有2/3被爸媽們捐給社會了。在這樣的一種文化中,個人奮斗成為生存常態,個人的極端成功也是一種常態。
Facebook的創始人還是一個大孩子。直到現在,也不知道他想把這個網上社區做成什么樣子。要在中國,早就有人拿出了左一份右一份的商業計劃書,給出各種時間表了。但是,當雅虎開出16億美元的天價時,Facebook輕描淡寫地拒絕了。在扎克伯格身上,稀里糊涂地,領袖氣質出現了。
這倒是跟中國歷史上的很多典故有異曲同工之妙。老子說,“夫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而“有容乃大,無欲則剛”這句話,最早也是來自老莊學說。老莊是講究無為而治的,而真正在世間流傳起來,卻是因為林則徐的一則自勉聯。滿懷政治抱負的林則徐絕非無欲之人,正因為無法解脫苦悶,才說這些話來安慰自己。
有時候,這跟錢多少有關系,有時候也根本沒關系。跟蓋茨比,喬布斯決不是有錢人。成為領袖的人,要么是很傻很天真,要么是在思想上很極端很“暴力”。中庸之道是無法培育出領袖的,有的只是成功人士。
中國沒有適合產生商業領袖的土壤。當然,在重商主義和媒體泛濫的時代,“領袖”一詞早就不值錢了,一切能用來炒作的好東西,我們都敢拿來糟蹋。就跟房地產開發商們天馬行空的思維一樣,在北京,只要旁邊有一條水溝,樓盤就敢美其名曰“水郡”; 只要爬到樓頂能看到西山一角,西二環以西的樓盤都敢號稱“私藏香山”。我每天上班經過一個在建的超大的住宅區,緊靠主干道,規劃居住人口數十萬,廣告卻突兀地強調兩個字:“靜宅”。天,這么多人,怎么靜得下來?“領袖”的含義,也差不多淪落到此等地步了。
目前,那些公關推手們在著力營造的領袖們,由于迫不及待地“黃袍加身”,已經開始經受各種考驗,這是他們自己選擇的道路。他們本來可以更加低調一點,可以更加內斂一點,可以輕輕松松地做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不必經受那么高的商業與道德標準的雙重考驗。確實,“領袖”確實可以讓衣服看上去十分有型,卻也是最容易磨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