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HPC(高性能計算機)的出現讓我們了解到,原來個人也可以擁有一臺“萬億次”計算能力的機器。然而對于這一新的趨勢,越來越理性的用戶卻并沒有表現出過高的熱情,很多人反而在思考: 這究竟是一個趨勢,還是新一輪的概念炒作?
“也許在未來某一天,個人HPC會像個人PC一樣成為人們工作的‘伴侶’。”
近日,曙光公司發布了國內首款個人HPC,并表示對這一市場充滿信心。然而,對于這一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新概念”,業界卻表達了兩種不同的觀點: 有人認為,從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個人HPC應該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 也有人表示,個人HPC幾乎沒有生存的市場,前途甚是渺茫。
那么,這個頗受爭議的新事物到底擁有什么樣的功能,它與傳統HPC相比有何不同呢?它能否引發新一輪的個人計算革命呢?

挖掘中小企業新市場
“如果把現在大家用的電腦比喻為汽車里的奇瑞QQ,那么個人HPC就應該是高端商務車。”曙光個人HPC的首席設計師孫凝暉說。孫凝暉認為,個人HPC要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個人HPC要適應辦公的環境,比如只需普通的插座(10安培)就能接通電源,體積不能太大,最好是桌子底下或者旁邊就能放下,噪音要小于50分貝等; 其次,個人HPC應當是一個可以量產的產品,技術和操作門檻不能太高,應該像普通主機那樣開機就能用; 最后,個人HPC要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的使用模式。
如今,對高性能計算的需求已經不僅局限在大中型企業。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尤其是游戲設計、電影編輯、動畫渲染、汽車設計等專業領域的用戶出于業務的要求,迫切希望能夠擁有高性能計算機,來更好地處理設計、復雜運算等方面的問題。
“目前中國每年大概銷售1000臺高性能計算機、60萬臺工作站,而介于高性能計算機和工作站之間的空白市場其實是很大的,一年至少有1萬臺的銷售規模,這個市場可以由個人HPC來填充。”孫凝暉說。
而據曙光研發中心總經理曾宇介紹,2007年曙光開始投入力量研發個人HPC,直到近日終于推出樣機。曙光此次推出的個人HPC的運算能力達到了萬億次級別,性能優于一般小型機,并且可以媲美某些服務器集群。這一硬性指標完全能夠滿足中小企業的運算需求。
此外,曙光公司總裁歷軍告訴記者,曙光個人HPC只有45分貝左右的噪音,能夠有效散熱。除此之外,個人HPC可以直接使用普通交流電源,因此極大方便了普通中小企業客戶。而與微軟、Intel和AMD等上游廠商的密切合作,使得曙光個人HPC在操作系統和整體CPU性能上擁有上佳表現。
普及存在難題
據了解,曙光推出的這款個人HPC價格定在10萬元左右,這樣的價格能否被市場真正接受?曙光方面也坦稱: 目前依然處于探索階段。盡管對個人HPC的未來趨勢持肯定看法,但是孫凝輝也坦言: “這個市場目前還不成熟,具體的開發仍需要整個產業鏈上的所有人共同努力。”
據記者了解,早在幾年前,英特爾公司就對個人HPC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2007年,英特爾發布了Caneland平臺及四核至強7300處理器,某業內人士表示:“以英特爾為首的芯片廠商帶來了多核革命,他們能把16個處理器的計算能力集中在很小的范圍,使得在很小的一個工作站乃至PC中就可以實現高性能的計算能力。”而多路四核時代的來臨,無疑將推動個人HPC的進程。
微軟也對個人HPC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比爾#8226;蓋茲曾放言,微軟將基于Windows Cluster Server 2003進軍個人高性能計算機市場,并預期實現1萬美元1萬億次浮點計算的桌面計算能力。
這些預言今天終于成為了現實。但也有很多業內人士針對個人HPC的未來發展提出了疑問: “個人HPC與很多服務器巨頭推出的刀片服務器或某些小型機性能很相似,然而前兩種產品在市場和渠道方面都已經頗為成熟,夾在中間的個人HPC會有市場嗎?”
除了模糊的市場環境,對于一般的中小企業而言,高性能計算價格依然較高,一般單位很難承受這樣的費用支出。除此之外,“在技術層面,目前像刀片、HPC等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對于本來應用就頗為單一的中小企業或個人用戶來說,他們在未來的IT平臺升級和改造方面都將存在諸多困難,這些都是阻礙個人HPC推廣的絆腳石。”某業內人士這樣表示。
盡管業界對個人HPC的發展莫衷一是,但還是有一些行業對個人HPC表現出了購買意向。“目前,對于個人HPC感興趣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教育行業,尤其是高校和科研機構。但要讓個人HPC真正成為個人的私產,至少還需要5年時間。”孫凝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