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消息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管理局對外宣布,其下屬電信終端測試技術協會(TAF)已經取得GSMA(全球移動通信協會)的授權,在國內向手機企業核發IMEI(國際移動設備識別碼,俗稱“機身碼”)。為加強手機IMEI管理,工業和信息化部還將開發“移動電話機IMEI號碼登記核查管理系統”。
電信管理局表示,今年7月我國出口巴基斯坦的部分手機發生被鎖事件,原因在于多個手機共用一個機身碼。這一事件有損我國國際形象,給國產手機在海外銷售造成了不利影響,也凸顯出加強手機機身碼管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業界普遍認為,工業和信息化部此舉意在凈化“山寨”泛濫的手機市場。據了解,工業和信息化部目前已在國內向200多款手機核發了名為IMEI的標識號,擁有該號碼的手機才可以在GSM/UMTS網絡上使用。而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管理局尚未明確告知,在建立手機機身碼登記核查管理系統后,會采取怎樣的行動。對此,業內人士分析,這主要是因為還需與移動運營商協調。
12月22日,對于工業和信息化部“打擊”山寨手機的說法,電信專家闞凱力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山寨手機本身就是合法經營,而且政府現在對‘山寨’和‘非山寨’也沒有明確的界定,非山寨手機質量不一定比山寨手機質量好。”
新聞點評:山寨手機的興起絕非偶然。有數據顯示,2008年上半年,外資品牌手機市場份額依然高居60%以上,而山寨機市場占有率則達到了驚人的23.1%。國產品牌手機面臨著洋品牌和山寨手機前后夾攻的尷尬境地。但即便山寨手機遭制約,又能給陷于低谷的國產手機業帶來多大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