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IT業來說,2008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
金融海嘯的爆發,使得處于這個時代的我們必須冷靜地反思我們與這場“海嘯”的內在聯系。從宏觀上說,金融海嘯的原因顯然是深層次的,雖然它源于美國,卻最終波及到幾乎所有國家、所有行業。所有的銀行與金融機構都因此而不得不做出反應。而對于中國IT業來說,教訓與得失在哪里呢?

我相信這不僅是個復雜、更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在今年的“IT兩會”上,東軟董事長劉積仁曾就這個話題進行了半個小時的演講。作為企業家,在“海嘯”到來之前,他的體會是深刻的。在我看來,我們要做好應付危機的準備,也要找到為什么IT業無法幸免的深層次原因。
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包括美國對主導經濟理論的選擇、全球貨幣體系的不穩定、中國等新興市場尚未完成從商品中心向金融中心的轉變等等。而對IT業來說,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卻是拜金融業所賜。如果沒有銀行混業經營的盛行,如果沒有高度繁榮的資本市場制度,如果沒有獨立投資銀行的大行其道,IT業恐怕還停留在制造業為王的時代。所有的把IT業作為核心產業發展的國家都是在復制美國模式,其顯著特征就是高投資、高回報。在各個國家的經濟建設中,IT業的實際角色其實就是基礎設施供應商,在繁榮時期當然要建,但在衰退時期就需要進行討論。換句話說,它是附加值而不是必需品。
而在近10年中,在制造業的重要性后移之后,IT 業維持高成長的秘訣在于虛擬經濟的快速發展。然而,在金融海嘯中,我們可以看到,整體而言,虛擬經濟距離實體經濟太遠,而且根本不具備抗風險能力,連跟實體經濟結合最緊密的電子商務也不堪一擊。這也許會讓我們明白,IT業是非常容易被拋棄的。
金融創新的過度繁榮,某種意義上是由于IT為其提供了復雜、靈敏和脆弱的工具。另一方面,IT業本身的發展速度顯然落后于金融創新的速度。這需要勞動力、資本力,而金融創新只需要想象力。我們可以發現,可以決定IT發展方向的大玩家,其實不是蓋茨這樣的技術大師,而是基金經理。在這種情況下,IT業陷入衰退不可避免。
那么,我們能做什么呢?
一、中國過去這些年的發展往往是以滿足最迫切的需求為導向的,不迫切的都可以先放放。但在信息社會,信息化是一種基礎設施。在行業發展放緩時,政府應該發揮主導作用,加快進行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這不僅是拉動投資的措施,更是未來的戰略儲備。
二、在經濟繁榮時,迫于股東與資本市場的壓力,企業外部競爭壓力加大。而在當下,大環境不佳,正是企業進行戰略調整的有利時機。
三、謹慎而穩定的發展戰略是適合多數中國企業的發展路徑,必需回到原點,重新審視對投資的看法、調整與投資的關系。
四、打造動態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永遠需要追求的目標。各個企業有不同的核心競爭力,但競爭力必須是動態的,否則,你會發現,在大危機面前你原來引以為傲的那些競爭力根本不管用。
2008年馬上過去了,金融危機雖然殘酷,但也是給我們的特殊禮物。揣好禮物,仔細琢磨,來年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