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起清
[摘 要]大學在辦學資源、辦學過程、辦學質量、辦學形象的競爭中出現大量的不良傾向。大學的不良競爭是由于政府主導資源配置、資源和制度供給不足、大學系統重構等因素導致。必須通過控制主體、控制手段的轉變和控制對象的發展形成新的控制機制,以保證大學競爭的秩序化和規范化。
[關鍵詞]大學發展;不良競爭;控制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8)02.0034.04
大學的發展需要有相應的競爭機制,讓大學在競爭中獲得辦學資源、生源、師資,從而獲得發展。在這種競爭中,“衡量和評估大學是否成功的簡單的方法應該是檢驗一個大學是否實現了自己所設立的目標”[1]。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大學之間的競爭,特別是在辦學資源的競爭方面容易處于失范狀態,形成不良競爭,導致大學發展環境和秩序受到根本性的損害,影響我國大學發展勢頭良好的局面。
一、大學不良競爭的現狀特點
我國基本上建立了市場經濟的體系,市場經濟社會的競爭機制已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國大學受益于國家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大學作為一種教育機構參與到教育市場的競爭之中,“對于那些希望提高其教育質量的大學而言,需要有創新的、更具競爭的舉措。市場化這一常常為學院和大學所不齒的策略將成為所有學校不可或缺的、也是十分棘手的良方”[2]。在市場化進程中,大學通過競爭獲得發展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但由于我國社會的轉型,大學所依附的原有的價值體系、規范體系與當下正在形成的新的價值體系和規范體系之間出現了斷裂現象,導致大學在競爭中出現了大量的不良競爭——競爭失范現象。
1-辦學資源競爭的不良傾向
大學的學科專業發展水平及大學的發展速度都非常依賴于辦學資源這一前提性條件。因此,當社會的辦學資源供給總量少于大學發展總需求時,大學為了獲取更大份額的辦學資源紛紛采取各種競爭手段,其中就有諸多非正常的競爭手段,如大學在辦學資源競爭中普遍出現了跑政策、跑級別、跑專業、跑學位點、跑基地、跑經費、跑項目等現象。大學管理者本來應該在市場與社會中尋找到更多的、優質的合作資源、開發性資源、投資型資源等,從而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更強的動力,并通過提升辦學質量,轉化科研成果,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來回報社會。而在“跑資源”的過程中,辦學者更關心的是上級的評價而非社會的評價;更多的是到主管部門進行交流而不是到基層或社會中進行調研;關心的是如何爭取更多的政府資源,而不是怎樣利用好現有資源。這種不良競爭,導致采取越軌行為競爭的主體獲得了較多的資源,而遵守競爭規則的主體則失去了競爭優勢,獲取的資源相對較少,導致競爭規范的失效,破壞大學競爭的基本秩序。
2-辦學過程競爭的不良傾向
大學的競爭主要體現在辦學過程中如何堅持相應的大學精神與價值,努力改革管理體制和教學體制,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但在我國大學的辦學過程中,往往形成了一系列的不良競爭傾向。如不少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升格風、合并風、建設風,片面追求高、大、全,希望通過規模和層級的擴展來實現發展的目的,往往會導致內涵弱化和教育質量的下降。
與此同時,除了公辦大學之外,民辦院校也參與到競爭中來。民辦院校在發展中因為沒有政府預算,也沒有出現捐資辦學的主流模式,多是以學費為資本積累形式,是一種簡單的滾動發展模式。如此,民辦院校在競爭中形成了規模發展、搶占資源的不良趨勢。規模擴張成為民辦高校的一種普遍現象,規模擴張愈演愈烈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追求高利潤。另一個原因是為了還貸,通過擴大規模、多招學生,用學費來還銀行貸款。在“貸款——上規模——擴招學生——還貸”的循環中,一些民辦高校負債率越來越高,潛伏的危機也越來越大。“規模擴張熱”還引發了各民辦高校之間的不良競爭。民辦高校之間暗地里爭生源、爭師資等方面的爭奪戰也愈演愈烈:有的學校四處散發自夸廣告招攬學生,肆意貶低其它學校;有的學校用高薪挖對方有經驗的招生人員;有的還采取各種手段拉攏對方學校老師,鼓勵他們“帶著學生出走”;一些學校為了“造勢”吸引學生,不惜謊言百出,在學生數、設施條件等方面出現“浮夸風”。
3-辦學質量競爭的不良傾向
大學辦學質量的競爭關乎大學的社會影響與社會聲譽,而辦學質量高低主要以人才培養水平為核心。因此,大學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都是必要的和必需的。現代大學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為社會培養各級各類的專門人才,每所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都應有自己的層次定位、類型定位,特別是眾多的地方院校必須體現人才培養方面的地方性、應用性特點。但事實上我國大學在人才培養中出現了一些不良傾向,國內一流的大學形成了托福班、出國熱,導致畢業生較大比例的因出國而流失,這不是國家辦學的初衷;同時,一些普通本科院校為了提高社會聲譽,擴大社會影響,在人才培養方面著力于學生的考研培訓和考證培訓,甚至將專業基礎教育忽略,造成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缺失。如此,大學沒有引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沒有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而是成了考研基地、考證基地,導致大多數學生本科基礎不牢,成為新的應試機器。
4-大學形象競爭的不良傾向
“對于一個更加市場化的高等教育系統來說,學校的良好聲譽和這種聲譽的建立與維護將會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好的聲譽使學校具有戰略優勢”[4](P134)。大學的社會形象與聲譽主要是靠大學在辦學過程中形成的特色、實力和人才培養水平,而不是靠大學外在大樓、門面、校園等形象工程。但在我國大學的競爭中,卻出現了嚴重的攀比風,大學之間攀比辦學規模、校園面積、行政級別等。如社會比較關注的大學在攀比中斥巨資建觀光電梯,建豪華校門,其惡果是大學將大量的有限資源用于了對人才培養、學科發展無益的地方。校園面積的攀比也形成大學獨有的圈地運動、投錢運動,大量的建設短時期內完成,必然導致大學文化的缺失。
競爭機制是市場經濟社會運行的基本保障,大學在市場經濟社會也必須形成規范的競爭機制,不良競爭的出現會對大學之間的競爭和大學的發展造成根本性的沖擊。因此,對大學不良競爭進行研究,找到不良競爭的形成原因,分析不良競爭的影響,概括出不良競爭的影響機制,有利于不良競爭控制機制的建立和不良競爭控制的目標形成。
二、我國大學不良競爭的形成機制
關注大學不良競爭的影響,研究大學不良競爭的機制,有利于厘清大學不良競爭的形成誘因,有利于明晰其負面影響,有利于引起人們對大學不良競爭的重視和關注;提出大學不良競爭的控制,并設計出相關的控制機制,有利于阻滯和消解現實中不良競爭趨勢;有利于大學良性競爭的發展,也有利于大學競爭秩序的形成,促進大學的健康發展。關于大學不良競爭的形成機制有如下幾種誘因:
1-政府資源配置導致競爭條件失范
我國的辦學體制是政府具有高度的資源控制權和配置權,從大學的教學計劃、培養目標的設置、課程計劃、教材發行、教材評優,到招生計劃制定、辦學辦學經費的配給、科研經費的審批、科研項目的規劃、立項和結題評審,從儀器設備的招標到師資的引進、管理,從教師職稱的晉升到干部的配備和選拔,從“一刀切”的工資調整到校內分配方案的審批,從校園規劃到學科發展規劃,從學生獎懲到學費標準的審批,從學生的公共課程考試到文憑的發放,等等,政府無不主持著領導、控制、規范和干預大學運行的職責。這種政府主控大學的體制對大學資源的統一配備、辦學質量的評價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其消極作用也是比較突出的,因為大學對政府的依賴性一旦形成,大學就只能將政府當作最大的資源庫,竭盡全力在主管部門爭取最大利益。大學之間良性競爭的條件缺失,就會導致出現大學跑資源、跑經費的現象。
2-資源供給不足導致競爭過程失范
如果說政府的控制體制還可以調整,并通過調整改良競爭條件的話,整個社會的辦學資源供給不足恐怕就成了導致競爭過程失范的根源。在我國大學快速發展的過程,外延式發展導致了我國高等教育從1998年的招生108萬,在校生405萬人,躍進到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共招生546.05萬人,在校生2 500萬人的超大規模的發展,八年間擴大了5倍左右。而社會的辦學資源供給卻是一個按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水平自然增長的過程,這樣就使原本資源短缺的局面猶如雪上加霜,資源總量的不足就更加突出。大學在規模發展的同時,對資源的需求也更加迫切,這一內一外兩種壓力就極易導致大學在競爭過程中走向歧途,致使整個競爭過程出現大量的越軌現象。大學經費來源最重要的增長基數就是學生,學生越多,政府按人頭撥款數和大學按學生人數的收繳的學費也就越多,于是就出現了為了解決辦學資源的不足,大學在拼命擴大辦學規模,進而需要更大的校園、更多的師資、更多的儀器設備、圖書、校舍、場地,進入到一個惡性循環的圈層之中。
3-制度供給不足導致競爭行為失范
在我國大學種種不良競爭的根源分析中,還可以歸結到一種競爭制度缺失的原因。我國大學多年來形成了與政府緊密的依附關系,在宏觀條件和辦學資源上大學幾乎不需要有什么作為,形成了一種等政府、靠政府、找政府、跑政府的生存機制。而教育市場一旦形成,大學競爭就成為必然的選擇,但顯然,大學競爭的有關規范正在建立,遠未完善。這樣就出現了大學競爭行為缺乏必要的制度規范,不但對大學的良性競爭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對不良競爭也缺乏相應的懲罰機制。制度供給的不足是發展型社會最為突出的問題,這也導致我國大學競爭失范、行為不良的出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這種必然性必須加以關注和克服,否則,大學不良競爭會導致整個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文化受到根本性的損害。
4-大學系統重構導致競爭目標失范
我國大學體系通過發展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內部結構最為復雜,內部分層越來越明晰,內部關系正在得到調整的社會體系。在這種體系的重新構建過程中,大學體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渾沌性和發展性,大學在大學系統中的結構性位置和層次具有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所以,正是由于大學系統這種重構,在一定意義上導致了大學競爭的加劇,并使大學發展的原有秩序與關系出現斷裂。因而,在大學系統重構中必然會出現大學發展目標與競爭目標的混亂,出現普遍的升格、合并、做大、做強等追求“高、大、全”的競爭結果。如此競爭必然導致大學發展失去個性和自我目標。
三、我國大學不良競爭的控制機制
不管是什么誘因,大學出現了不良競爭就必須加以控制。而要實現有效控制的根本保障在于建立一個科學的控制機制。控制機制是控制系統用以自行調節的同態調節機制。所謂同態調節機制,是指將數據保持在規定的限度內的一種調節機制,控制系統劃分為受控系統和施控系統兩部分。針對不良競爭進行的控制按過程可分為預先控制、同步控制和反饋控制三種類型,按控制手段分為法律控制、組織控制、道德控制和輿論控制四種類型。
1-競爭控制主體由政府轉變為市場
政府作為控制教育資源的主體,存在種種的不足與缺陷,對大學良性競爭的形成存在種種不利影響,因此,必須由國家對資源的全面壟斷和自上而下的總體性組織系統的存在及其有效運行,轉向資源擁有主體多元化和組織系統存在的多樣化轉變。市場經濟體制改變了國家與組織之間“組織同構”的局面,國家對資源的控制領域逐步壓縮。大學作為第三部門對國家的依附性減弱,大學自治性越來越強,大學利益獨立化、責任具體化和內向化,使大學和成員逐漸形成了對外相互獨立、內部相依的利益共同體[3]。由于社會辦學資源的來源多樣化,社會辦學資源的擁有主體呈多元化存在形態。對大學不良競爭的社會控制機制,只有建基于社會資源擁有主體多元化和組織系統存在多樣化的市場前提上,才能有效地對大學競爭行為和競爭過程進行控制。
2-大學系統的多樣化形成競爭型結構
大學系統必須由同質單一性的統一型組織系統,向異質多元性的分化型組織系統轉變。我國傳統社會的結構形態是一種同質單一性的統一型社會。它的主要特點是社會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單一。原有的大學系統也具有很強的同質性。通過改革與轉型,文化領域也由同質單一的統一型向各自獨立承擔的功能逐漸分化。我國大學系統作為社會控制的對象轉變為異質多元性的分化型系統。大學系統中新的角色、群體和組織大量涌現,大學的層級和類型不斷分化,大學的分化和大學人才流動的速度不斷加快;大學組織類型不斷創新,組織方式呈現多樣性,大學組織朝著專業化、單一化方向發展,從而使社會結構更趨分化和復雜,使大學系統成為多層次社會結構。大學系統按多元化模式建構和運作,有利于內部良性競爭機制的形成。
3-由管理性控制向契約性控制轉變
在大學這種非營利性組織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低成效組織,也就是不能圓滿完成其社會使命的組織;二是低效率組織,這類組織與它們花費的金錢相比,成果距理想效果相差甚遠,公立學校被公認是其中的典型。”[4](P5)因此,大學的控制方式改良是一個全球性的趨勢。在我國異質多元性的分化型大學系統中,針對不同的大學結構、大學成員與階層、不同的組織利益,只有法律控制才具有普適性。它針對社會全體成員的行為予以有效約束,也才能有效地對社會進行控制。我國原有的大學控制機制主要體現為以總體性教育行政為主要特征的組織控制,是靠外在的從上至下的行政力量推動運行,依靠政治權威與組織壓力來實施大學控制。改革后的大學控制是基于教育市場內在需求而與社會結構進行互動。大學組織逐漸脫離了原有的控制體系,按照市場的規則進行運作和發展,而市場規則是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法律、法規和制度的總和。市場規則的靈魂是契約和誠信。只有建基于契約關系之上的控制方式,才能更為有效地發揮大學控制的效用。
[參考文獻]
[1][英]邁克爾·夏托克.成功大學的管理之道[M].范怡紅,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
[2][美]喬治·凱勒.大學戰略與規劃:美國高等教育管理革命[M].別敦榮主譯.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5.7.
[3]鄧希泉. 試析轉型期道德控制機制在反腐敗過程中的缺陷及創新策略[J].寧夏社會科學,2002,(5):4-8.
[4]里賈納·E·赫茨琳杰.公眾對非營利組織和政府的信任可以恢復嗎?[A]非營利組織管理[C].北京新華信商業風險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黃建新)
On the Form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Unhealthy Competition of University
XIAO Qi.qing
(Office ofTeachingAffairs, Yulin Normal University,Yulin, Guangxi 537000, China)Abstract:There are a lot of undesirable tendencies in the competition of university, which including the school resources, the process of running schools, the school quality, the school image and so on. The unhealthy competition of university is caused by the resource-deploying by government,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supply of resources and system, the re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ystem and so on. In order to guarantee the order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competition of univeristy, we should build a new control mechanism by transforming the control subject and method, and developing the control object.
Key words: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unhealthy competition; misconduct; uneffective system; control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