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本富
[摘 要]針對當前社會各界關于高考制度存廢的爭論,文章從歷史的角度對我國薦舉制度和考試制度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梳理,分析了二者在選拔人才方面的優劣,著重強調了考試在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作用,認為今后我們還應當推行以考試為主,薦舉為輔的選拔制度。
[關鍵詞]薦舉制度; 考試制度
[中圖分類號]G5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8)02-0111-04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除了“世卿世祿”、“任人唯親”等人才選拔模式,甄選人才的標準主要有兩條:一是德,二是才,即所謂的“德才兼備”。在中國歷史進程中,依據這兩個標準選拔人才的形式多種多樣,如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先秦的“鄉舉里選”,兩漢的察舉制、征辟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的科舉制以及近現代以來的各種考試制度等等。究其本質,這些形式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薦舉制度,另一類是考試制度。屬于前者的有禪讓制、“鄉舉里選”、察舉制、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等;屬于后者的有科舉制和近現代以來的各種考試制度。對薦舉制度和考試制度孰優孰劣,學術界一直都有爭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種觀點認為:薦舉制度比考試制度更合理,能夠綜合考察人的各項素質,而考試制度僅憑考試成績難以考察人的德行,只會做到“以偏取才”;另一種觀點認為:考試制度比薦舉制度更合理,考試在取才方面能夠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徇私舞弊現象的發生。薦舉制在這方面則存在巨大漏洞。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薦舉制度與考試制度的優劣,不能僅僅比較這兩種制度本身,而應當依據這兩種制度所依托的社會平臺進行判斷。因此,我們只要對這兩種制度進行歷史上的比較考察,就不難看出哪種制度更適合社會的發展。
一
在這兩種選舉制度中,薦舉制的歷史最為悠久。原始社會采用禪讓制,各部落貴族“選賢與能”,推舉有德有才之士出任部落首領。先秦時期,以西周為代表的奴隸社會的選士制度分兩層:大夫以上采用按血緣關系襲職的“世卿世祿”制;大夫以下實行“鄉舉里選”,文獻記載“取士之法,養士于塾與庠序,然后鄉老及地方之長,考察其德行道藝,而升諸大學”[1],通過“考其德行,察其道藝”(《周禮·地官·鄉大夫》),把優秀人才選拔出來推薦給統治者。春秋時期晉國祁黃羊(即祁奚)同時推舉自己的仇人解狐和自己的兒子子午為官,被稱為“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可謂公矣”。此典家喻戶曉,膾炙人口。
兩漢時期的主要選舉方法是察舉制。它是朝廷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經過察訪人才并舉薦給朝廷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源起于漢高祖的《求賢昭》,但當時尚未形成定制。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初置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一科,漢文帝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漢書·文帝紀》)。漢武帝時,又陸續設置了孝廉(能盡孝道、做事正直)、賢良方正(品性賢良、行為端正)、秀才、明經、明法等科。只要具備孝悌廉吏的品行即可充選孝廉科;而賢良方正、秀才、明經等科,則要求有相當的文學才能,所舉之人要求是奇才異能之士,茂才特立(才學出眾)之人。漢武帝時,董仲舒著名的“天人三對策”是漢代察舉制度的一個范例。在對策中,董仲舒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二人……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同時強調“毋以日月之功,實試賢能為上,量材而授官,錄德而定位”(《漢書·董仲舒傳》)。
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勢力空前膨脹,門第等級觀念得到進一步強化,九品中正制取代了兩漢的察舉制。士族地主的代表——大、小中正官,將士人按門第高下分為九等,根據門第高低甄選人才。從本質上來說,九品中正制本身“是一種銓選方法而非貢舉方法”[2]。這種甄選人才的方法取才范圍更加狹小。
隋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重新實施兩漢的察舉、辟召等方法,但此時以薦舉取士的做法已不適合社會的發展。于是,在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下昭設進士科,通過“試策”來定取舍,科舉制成為封建國家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但薦舉取士也時有進行,在科舉考試中先后出現了多種薦舉形式。
1905年,在中國存在了整整1 300年的科舉制度壽終正寢。革命戰爭時期,戰事不斷,政局動蕩,大規模的考試有時無法正常組織進行,薦舉這種形式作為考試的補充就成為甄選人才的重要手段。十年動亂期間,毛澤東重提階級斗爭,考試淪為“培養精神貴族”、“復辟資本主義”的“萬惡之源”。廢除高考成了教育領域中開展“文化大革命”的突破口。中央號召推薦工農兵子弟上大學,推薦“又紅又專”的青年入學讀書。薦舉制在這一時期又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隨著文革的結束以及推薦的人才良莠不齊帶來的消極影響,薦舉制又從供奉的神壇上走了下來。現在,我們實行的保送生制度也是薦舉制度的一種形式,一直作為考試制度的輔助手段而存在著。
總之,薦舉制度實施雖歷時久遠,但實施結果并不很成功。隨著社會的發展,其終被科舉考試制度所取代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首先,在階級社會里,能夠出公心推薦人才的人,可謂是寥若晨星;而“親其黨類,用其私人”的則比比皆是。其次,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很難通過其表面的言行覺察出來,在利益的驅使下,有的人就會掩蓋自己的真相,薦舉人才就很容易出偏差。再次,以薦舉選拔人才,若非舊交,無以知其才能,肯定會有徇私之嫌;且取人范圍狹小,不足以盡天下人才。最后,薦舉制存在的外部環境由于缺乏明確的法規制度、誠信等方面的保障,因而必然偏離其實施的本意,最終為考試制度所代替。春秋時期祁奚(祁黃羊)推舉他的仇人解狐為官,表面上“外舉不避仇”,但其實質上是給仇人安排一個小官的同時,內舉兒子做大官,可謂以權謀私,聰明至極。兩漢時期的察舉權掌握在地方官員手中,久而久之,就產生“選舉不實,奸佞未去,權門請托,殘吏放手”(《后漢書·明帝紀》)等種種弊端。《抱樸子·審舉篇》中記載當時民謠云:“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推薦人才的權力不屬于地方政府,而由中央政府設在地方上的中正官負責。在實行初期,九品中正制推薦了大量有真才實學的人。但隨著門閥勢力的膨脹,中正官幾乎都由士族擔任,他們品評人才的標準,只憑門第出身,不顧品德與才能,結果就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紈绔居高位,賢俊沉下僚”的局面。
在當今社會,推薦、保送在許多國家也是一種重要的人才選拔手段。在美國,這種推薦制受明確的法律約束,推薦的正確與否直接涉及飯碗問題。中學推薦給大學的學生入學后被發現有問題,這所中學在這所大學從此就再也難以站住腳了。推薦制度在美國之所以實施得比較成功,與社會政策、制度、誠信的環境關聯極大。而在我們中國,這種環境還沒有被確立起來。從保送生制度實際操作過程來看,由于從保送條件到保送體制的彈性極大,故極易被以權謀私者利用,結果是一項本意很好的政策逐漸蛻變為有權勢的特權制[3]。通過考察薦舉制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到薦舉制時興時衰,一直斷斷續續持續到今天,這說明有其存在合理的一面,但在中國這個講人情、重面子、論關系的國度里,要想真正實施好薦舉制實非一件易事。如何找到一種好的選士用人制度呢?從公開、公平、公正等原則考慮,那只有通過公開考試、公平競爭和公正錄取的選士方法。由此,考試制度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浮出水面。
二
中國是考試的發祥地。作為一個文化早熟型國家,早在夏、商、周時期便已出現了考試活動,而制度化的考試則產生于漢代[4](前言)。西漢,漢文帝時舉賢良方正,須試策才能授官。《漢書·文帝紀》記載,“詔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上帝策之,傅納以言”。漢武帝創立太學,“設科射策,勸以官祿”(《文獻通考·學校考一》)。那時的試策就是一種考試形式。但是,在察舉制中,因試策不合格而遭黜落的人數極少,太學里射策成績的好壞,只是授官大小的依據而已。因此,在以推薦為主的選舉制中,考試還未完全發揮出它的作用。三國時,曹魏嘉平初年(約249年),王昶在建議采用考試來選拔人才時,提出了“考試猶準繩也,未有舍準繩而意正曲直,廢黜陟而空論能否也”(《三國志·魏書·王昶傳》)的著名論斷。
隋文帝楊堅建立統一的新王朝之后,在選拔鞏固其統治所需要的人才方面,起初仍沿用九品中正之法,但九品中正制在此前早已積弊深厚,南北朝時就加強了考試。延至開皇中,隋文帝不得不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之后又借鑒前代實行過的多種選舉之法。開皇十八年,隋文帝第一次使用了“二科舉人”的辦法,這對以后科舉制的開創具有特殊意義。至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進士科的創建標志著科舉制的誕生。
所謂科舉制,乃是以“投牒自進”為主要特征,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以試藝優劣為錄取標準的一種選官制度。考試在科舉中的作用大為加強,與以往主要依靠薦舉而中選的察舉制截然不同。經過幾朝代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糊名、謄錄、鎖院制度等方法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鏟除了科舉考試中的人情因素,體現了“一切以程文定去留”的原則。另外,在考試制度下,允許士人自由報考,不受家庭出身的限制,只問成績不講門第,其公平性是無可指摘的。許多人將科舉考試看成是一種“至公”的制度。在中國這樣一個人情社會,為了有效地制衡人情與關系的困擾,使社會不至于無序和失衡,科舉考試的出現應是一個必然現象,考試制度最終取代薦舉制度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科舉制度在明末清初以后成為歷史前進的障礙并最終被廢止,其原因并不在考試制度本身,而在于科舉考試內容的陳腐及考試形式的僵化。
不少人對科舉考試制度頗有微詞,認為以科舉制為代表的考試制度有不少弊病:其一,以考試選才只講成績,不問德行,因此它不符合德才兼備的選拔原則。其二,科舉考試的制度盡管嚴密,但場屋弊病仍然不少,以考試選才難以達到公平、公正。最后,參加考試的考生,成績好壞存在很多人為因素,不能有效地表現出一個人的真實才能。
筆者認為,迄今為止,人們尚找不出一種選拔制度,能夠完全兼顧德、才兩個方面。況且科舉考試制度并非完全不問德行,士人在“投牒自進”時需什伍相保,就反映了當時統治者對應舉者的基本政治要求。一個人的德行具有可塑性和可變性,因此,要真正全面考察應試者的德行,在現階段還不容易做到。科舉考試制度存在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考試制度所存在的,因此,分析科舉考試制度的弊端也反映出考試制度存在的問題。考試舞弊,歷代皆有,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難題。通過改革后的科舉制,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舞弊行為的發生,但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利之所趨,考試舞弊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但我們對其嚴重性也不可估計過高,它是可控的。今天,在高中、大學的升學考試中,采用的對有關人員的隔離、回避制度和試卷的密封之法,實際上就是繼承了科舉制中行之有效的“鎖院”、“別試”、“彌封”而來。無論是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或是今天的各種考試,應試者臨場發揮如何,確實有偶然性,但概率并不大。特別是科舉,要經過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幾輪篩選,在這種情況下,士人僥幸及第或誤遭黜落的可能性就更小。目前的高考也是這樣,正在進行的 “二次高考”的試點工作也是為了盡可能地完善考試制度,減少取才不公現象的發生。
三
綜上所述,我們從歷史比較的角度,全面地考察、比較了薦舉制度和考試制度的優劣,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從理論上來說,薦舉制度是一種比較合理的選舉制度,但在唯利益至上的階級社會里,尤其是在講人情、重關系的中國實行起來卻有一定難度。正如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所說,他認為興德行固然很好,可以彌補考試帶來的重文辭輕德行之不足。但“若欲設科立名以取之,則是教天下相率而為偽也。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股,怯者廬墓。上以廉取人,則弊車羸馬、惡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無所不至矣”(《蘇軾文集·議學校貢舉狀》)。正是由于人的道德品質較難客觀評定,以德行取士無法做到公正客觀,因此,科舉每次旋罷旋復,最后仍不得不回到考試的老路上來[5]。以考試選拔人才,雖說也有不少弊病,但它使應考之人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這對于調動人的積極因素,廣泛搜羅人才,有著無可辯駁的優點。今天,我們拋棄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并非要拋棄其方式,而是其陳腐的內容和僵化的形式。作為科舉制的方式——以嚴密的考試形式選拔人才,不僅不能廢棄,而且仍有批判地繼承的必要。
近來(包括現在)一些文章、論點,把科舉考試說得一無是處;有的人抨擊現代高考,聯系到古代科舉考試,似乎自古以來考試就是萬惡之源,這使人感到缺乏根據。科舉考試是在總結了薦舉制的弊端,經過幾百年的探索才逐步建立起來的[6]。英、法、美、日、加等資本主義國家,模仿中國科舉考試的形式創立了招考文官的制度,取得了很大成功。當前,許多人士呼吁取消高考,認為高考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消極影響,考試已經不適合社會的發展。這種觀點是十分片面的。要解決或減少高考競爭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只有不斷改革高考的內容和形式,但不應幻想取消高考制度。如果在現階段推行以薦舉制作為甄選人才的主要手段,有史可鑒,在現實中必然會出現比高考制度更多、更嚴重的弊病。在以分取人與舞弊不公這對矛盾之間,人們往往寧愿公平競爭而接受艱苦的考試,而不愿接受理論上全面考核實際上容易為特權把持的推薦。中國的文化國情決定了中國必然要相當倚重考試。如果說考試在某些方面是一種“罪惡”,那么也是一種“必須的罪惡”[4](結語)。當然我們并不是完全不要薦舉制度,我們要建立特殊人才薦舉制,即給予升學優惠的不應是與主流教育相一致的那種優秀生,而應是一些屬于偏才、怪才的特殊人才。與現行保送制的軟指標不同的是,薦舉制要求有硬指標,如明文規定對全國性正式學科競賽的優勝者、國際大賽獲獎者等。薦舉制在我國將以何種形式存在,在選拔人才時如何發揮它所特有的作用都是我們應該深入研究和探討的。薦舉制作為考試制度的輔助手段和有力補充的地位是應該明確的。今后,在我國推行以考試為主、薦舉為輔的選拔制度,是勢所必行的。
[參考文獻]
[1]鄧嗣禹. 中國考試制度史[M].國民政府考選委員會,1936.5.
[2]劉海峰. 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4.
[3]易杳. 保送生制度:存乎?廢乎?[J].瞭望新聞周刊,2000,(42):43-46.
[4]劉海峰,等. 中國考試發展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鄭若玲. 保送生制度:異化與革新 [J] 教育發展研究,2002,(6):20-22.
[6]廖平勝. 新世紀考試科學叢書 [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總序.
(責任編輯 劉 平)
An Analysis of the Talent-selecting System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FAN Ben.fu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Abstract:In view of the social dispute that whether the syste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hould be abolished at present, this paper explicat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recommend system and examination system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systems, and emphasizes the great function of examination in social development. It thinks that we should insist on the selecting system which takes the examination as the primary and the recommend system as the complement.
Key words:recommend system; examin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