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淳 管光祥 鄭福源
[摘 要]論文介紹臺灣如何培養各專門領域研究生以提供各個所需人才,并以元智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為例,就“研究生入學方式”、“研究生培養”、“畢業資格”、“教育目標”、“研究生自我要求及能力”、“研究生建議及本所相關措施”等方面討論說明。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目標;研究生培養;研究所教育;畢業資格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8)02-0122-03
一、 研究生入學方式
1-元智大學電機工程學研究生培養模式
研究生培養體系的建立是與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的浪潮時需大批專業人才相適應的。研究生培養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促使了擁有大批量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制度。經多年發展,研究生培養的規則規范、方法模式等也在不斷改善,形成了研究生教育獨特的風格和模式。為社會的發展培養了不計其數的杰出人才。研究生教育主要在培養環節,培養的過程和方式直接決定著研究生的品質及可能的出路?,F在臺灣的研究生培育機制已為各項專業產業及相關的進階研究,皆已孕育出了許多優秀人才。
本校電機研究所入學途徑包括“甄試入學”及“考試入學”二種(視情形增加面試及相關資料審核)。而碩士班需具有下列資格之一者才得報考:凡于臺灣經教育部立案之大學或獨立學院畢業,獲有學士學位者(含應屆畢業生);符合教育部采認規定之國外大學或獨立學院畢業,獲有學士學位者。
針對甄試入學,要求具有同等學力規定之資格,符合臺灣教育部公布報考大學同等學力進行。
甄試項目包括第一階段資料審查40%及第二階段口試60%(通過第一階段者始得參加第二階段),口試部份為求公平性,每組皆需至少二位老師參與評分。 入學考試作業約于每年的3~4月進行,考試項目包括第一階段筆試(占總分的80%)及第二階段資料審查(占總分的20%),通過第一階段者始得參加第二階段。
博士班入學考試亦分為甄試與考試(含碩士生徑攻博士學位)。 兩者評分項目分別為資料審查(60%)與口試(40%),參與口試的教授至少三位,以維持考試公平性。修業年限為:一般碩士生需一至二年,但必要時得酌予延長一年;在職專班碩士生需一至四年,但必要時得酌予延長二年。 博士生需四至七年。
2-研究生培養
元智大學電機研究所要求,研究生須于入學第一學年結束前選定論文指導教授,其論文指導教授必須為本系專任助理教授(含以上)擔任。每位指導教授可以指導2~3位本科研究生,而在職專班研究生則不受限制,由其研究生自行選定指導教授。研究生論文題目以指導教授研究專業研究方向或現有實驗室設備為主要研究方向;一般研究生需擔任課業助教一年,而在職專班研究生則無須擔任;每位研究生須定期與指導教授討論進度或一些注意事項;在研究所期間,科技英文是必修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在英文聽說讀寫各方面的知識及能力提高;學生在畢業前,必須完成學位論文且經過嚴謹的口試答辯,對于學生將所研究的成果表達出來,無論是文字或演示文稿能力的提升方面,都有莫大的幫助;由于研究績效的展現,大部分研究生均要對外發表論文,除了國內、外會議發表外,也會被要求撰寫嚴謹的論文投稿至國際知名期刊。這一部份對于學生之學術理論的訓練也是非常的務實;博士生須在入學3年通過入學資格考試,如果考試不過須以期刊論文代替, 若資格考一科考試不過,也須以一 篇論文替代。
3-如何取得畢業資格
按本所規定,碩士生須修滿34個學分以上,包含論文6個學分;博士生除修滿18個學分及完成博士論文外,博士班研究生在取得學位前,需至少以元智大學名義發表在國外有知名評審之期刊論文二篇,指導教授必須為作者之一。其中至少發表SCI期刊長篇論文,且指導教授及共同指導者除外,博士班研究生為第一作者。
4-教育目標
為了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獨立研究、團隊合作、與計劃達成能力之電機工程人才,元智大學電機研究所采用以下教育目標,貫徹執行專業領域的研究訓練工作: 大學教育科學 2008年第2期(總第108期)王仲淳等:大學研究生培養之探討——以元智大學電機工程系為例教育學生具備電機專業領域知識,作為專題研究的基礎;培養學生具備活用電機專業能力,使其能夠針對特定課題深入探討問題與思考解決之道;訓練學生從事研究專題之具體執行與論文撰寫,為國家建設培養高科技發展人才;提升學生學術理論素養與團隊合作精神,以啟發其務實之規劃管理能力與國際視野。
二、本所研究生之自我要求及認為需具備的能力
(1) 獨立研究。這個能力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碩士研究生這項能力最好是從碩士一年級下學期便開始培養,博士班研究生的這個能力應該已經很成熟了。當然協同研究也是蠻不錯的,但是這樣會讓無法獨立正視一個問題,研究能力的培養會比較慢。如何正確地走完整個研究流程是一個研究生要培養的。
(2) 描述精確的方法。在作研究專題的時候,精確的描述方法是很重要的。而且所采用的方法描述也不要太過于復雜,這樣會讓學生逃脫不了一直陳述某個困難方法的死胡同。
(3) 數學理論輔助證明。專題研究對于一個方法的來由會相當關心,你的方法一定要經過數學理論的驗證,確認沒有矛盾的地方,才會寫成一篇好的專題論文。
(4) 務實正確的實驗結果。過多而且冗長的實驗數據不是那么引人注目,學生要培養了解什么才是切中學生的方法核心的實驗數據。
(5) 英文寫作的能力。英文寫作能力無庸置疑地是閱讀原文書籍及英文口試的最重要的能力。
(6) 需具有國際觀——培養兩岸交流經驗。兩岸交流日漸頻繁,臺商也在大陸投資許多產業,因此學生在未來兩岸交流之經驗及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三、給研究生建議及本所相關措施
(1) 研究生早些找到指導教授。目前本所應政府研究生總量管制及研究生素質之提升,正逐步減少在職專班研究生之名額而增加一般研究生之名額,再來就本電機研究所要求入學第一學年結束前要選定論文指導教授,因可能不很清楚教授研究專長及方向,故可在開學前幾周書報討論課程中介紹研究所各組教授之專長領域,使每位研究生都能明了自己的興趣所在或者學生在學期間可與有興趣的專業領域老師早點面談亦為一務實之方式。
(2) 建立分類培養目標及相關專業人才。采用的分類培養目標和模式分為學術型和實務型。學術型人才應該進高校從事教育或攻讀博士,而實務型人才應進入企業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發揮所長。
(3) 引入導師組指導制度。目前大都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培養研究生,但造成有三個缺陷:其一,若導師與學生之學術觀點不同,導師可能會將個人觀點強加諸學生,如此將不利于學術創新;其二,不同導師之學生將會有所謂門戶之見,如此將不利于學術交流與合作;其三,一個導師之學術視野、經費、水平有限,很難同時指導多名學生,可能使學生學習及發展受限。目前本所允許二名指導教授共同指導一名研究生。
(4) 優化課程設計。目前研究生課程設置仍不盡理想。為學生自行選課,可能導致研究生欠缺全面系統性的思維方法。目前本所指導教授須與其研究生共同討論決定其修習課程。
(5) 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應以啟發誘導為主,而非填鴨式教學。建議選用國際性教材,并以互相討論、鼓勵觀點創新為上課主軸。此外,聘請校外專家指導,開設講座和課程,進行交流與合作也是一好的教學方法。目前本所經多方努力,在新興領域上邀請了國外、大陸著名學者及教授來本所開課并共同指導研究生。
(6) 改善師資及提升師資品質。鼓勵本所教師出國或國內進修,甚至深入企業研究,使師資內容可與產業、全球現狀更為契合。
面對全球化競爭與變化,研究生招生及規模迅速擴張,相關培養模式亟需改革,建立“建立分類培養目標”、“引入導師組指導制”、“優化課程設計”、“改革教學方法”、“改善師資及提升師資品質”等,則是值得參考、施行的方向。
(責任編輯 黃建新)
On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
—Taking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Yuanze University,Taiwan as an Example
WANG Zhong.chun, GUAN Guang.xiang, ZHENG Fu.yuan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Yuanze University,Taiwan 000334,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using the graduate education program of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Yuanze University in Taiwan as an example, describes how the academic institutions of Taiwan train special-field 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graduate student;educational objectiv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graduate qual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