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哲
醫療工作具有高科技、高風險、非等價的特點。某一治療手段實施后,醫生覺得沒留遺憾只能算是一個方面的成功。病人滿意、社會認可才是關鍵。
我經常跟人說起我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文革”前,我參加下鄉醫療。一天晚上,有個老鄉跑來敲我的窗子。我以為有人病了,沒想到他卻說他家的老母豬難產3天了,求我想個解決辦法。我想都沒想就說:“那好辦,剖宮產呀!”剖開老母豬的肚子,我發現9個小豬仔已經跟子宮粘連在一起,就切除了老母豬的子宮。第二天,老鄉竟然把母豬給宰了。再三詢問下,老鄉才坦言相告:“鄉下人養豬是為了下崽。這頭母豬不能下崽了,養它還有什么用?”由此我想到,一個醫生不懂社會,連當個獸醫都不稱職。所以,醫生應該懂一點社會學、心理學。
現在,醫學進步了,以往的一些不治之癥也有了治愈的希望,比如白血病。但是,很多病人依舊無法回到正常的社會生活中去。他們找工作的時候碰釘子,單位害怕增加負擔;找對象的時候不順利,對方考慮到病情有復發的可能:連想要個孩子都不能如愿,全家人都擔心疾病遺傳的問題。對他們來說,病是好了,但生活仍被疾病的陰影籠罩著。所以,做醫生的應該多為病人著想。人都是講感情的,你為他著想,他也會為你著想。這樣,醫患之間就不會是堅冰凍結,而是暖意融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