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昌
陳大嬸患糖尿病已有十幾年歷史,開始時擔心病情變重,害怕發生并發癥,很認真地遵照醫生的囑咐服藥治療,并嚴格地調節和控制飲食,血糖曾一度控制得比較好。后來。看到病情不太嚴重,臨床癥狀也比較輕,就忽略了按時服藥,也放松了對飲食的控制,結果,血糖不穩定,血脂增高了,血壓也增高了,后因胸悶、胸痛,被診斷為糖尿病性冠心病。陳大嬸自從得了冠心病后,情緒變得更加不穩定,抑郁消沉,焦躁孤僻。愛發脾氣。在一次為家庭小事爭吵之后,突發急性大面積心肌梗死,雖經醫生積極搶救治療,終因回天乏術,不治身亡。
八成糖尿病患者最終死于冠心病
“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病或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等危癥”,這種將糖尿病與冠心病的危險性等同看待的理論。作為一種臨床上的新理念正在周內外引起重視。因為,當糖尿病患者和醫生備加關注傳統合并癥(對眼睛、腎臟的損害)時,80%的糖尿病患者卻可能因冠心病而死亡,這是有關專家在長期臨床研究后得出的結論。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由糖代謝障礙而繼發脂代謝障礙,高血糖和高血脂對動脈血管壁的長期損害,勢必引起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包括冠狀動脈),并使血液理化性質發生改變,從而導致冠心病等血管性疾病的發生。2007年,在北京召開的“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病”的世界論壇上,專家們一致指出,對心血管疾病要進行多重危險因素的控制,糖尿病患者可能同時有高血壓、冠心病。單一的治療不能解決問題。對糖尿病患者只控制血糖,僅能減少眼睛和腎臟的并發癥,而威脅生命的心臟病和腦卒中并沒有減少。因此。只有在控制血糖的同時,又及時地控制血壓、血脂,才能控制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發展,才能降低糖尿病性心血管病的死亡率。糖尿病患者要實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忌煙戒酒,保持多纖維低熱量飲食。經常進行身體鍛煉,并高度重視血糖、血脂和血壓等多種危險因素的綜合治療和達標治療。
控制血糖、血脂用于護心
糖尿病患者要嚴格控制脂肪的攝入量,在某種意義上講,控制脂肪的攝入量,較控制主食米面的攝入量更為重要,這是因為糖尿病的并發癥大多與高血脂有關。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控制血糖就不重要了,而是說,這兩方面都很重要。糖尿病患者不僅要將空腹血糖控制在120-140毫克/分升(6.7-7.8毫摩爾/升),餐后血糖控制在200毫克/升(11.1毫摩爾/升)以下,而且應將血膽固醇保持在160-200/100毫升(4.14-5.18毫摩爾/升1的范圍。這樣,才能降低和減輕糖尿病并發心臟病等的危險。
糖尿病患者應根據個體情況,在血糖血脂穩定和醫生的指導下,慢慢地摸索出適合自己的飲食食譜。總的原則是:嚴格控制高脂類食物和主食米面的攝取,飲食宜清淡。飲食清淡,這其中有兩層意思,一是要少吃高脂肪尤其是動物脂肪類食物,要適當地多吃些蔬菜但要少食油(即炒菜時盡量少放油);二是不要吃得太咸,要控制食鹽的攝入量,每日應控制在5克以下,伴有心、腦、腎等并發癥者,食鹽的攝入量還要降低甚至吃無鹽飲食。
一般來說,以輕體力勞動的病人為例,每天可攝入主食量350克,副食為1只雞蛋,100克魚類(或50克瘦肉或禽肉),50-100克豆制品,200克奶制品,蔬菜450-600克(可根據自身勞動或活動的強度進行增減)。這樣,多吃些蔬菜既可保證機體所需營養的供給。還可飽腹,減少肌餓感和因空腹所致的低血糖,蔬菜中的植物纖維素還能減少脂質在腸道內的吸收而降低血脂,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和減少心臟病等并發癥的發生。
控制血壓保護心臟
糖尿病和高血壓都可引起心、腦、腎等重要組織器官的損害,但若兩者合并存在時,對這些臟器的損害程度,就決非是簡單的相加了。有關研究資料顯示,對于血壓水平相同的高血壓患者,有無糖尿病可使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嚴重心律失常、腦中風等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相差10-20倍,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是致命的組合。
合理地選用降壓藥物,降低血壓,保護心臟,是治療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重要措施。怎樣選用降壓藥物呢?首選尼群地平等鈣拮抗劑,這類藥物在降壓過程中,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血流量不減少,而且不影響糖及脂肪的代謝:其次,可選用卡托普利等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這類藥物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糖血脂,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擴張冠狀動脈血管等作用,尤其是對糖尿病并發高血壓冠心病者最為適宜,但不適于糖尿病伴高血壓‘腎功能不全者。
根據我國高血壓治療指南,對于無其他危險因素的高血壓患者,應將血壓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但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則更應嚴格控制高血壓,無腎病的糖尿病患者,應將血壓控制在135/85毫米汞柱或以下,糖尿病并發腎病時,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惟此,才能有效地避免和減少合并冠心病發生。
糖尿病患者還要堅持定期檢查血糖,監測血壓和血脂及一般的健康狀況,生活要有規律,要堅持適度的體育運動(或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保持樂觀豁達的良好心態,避免一切不良情緒的刺激,還要保證足夠而良好的睡眠,有病早治,無病早防,不要濫用藥物,禁止吸煙、飲酒等。這樣,才能有利于防止和減少并發癥,促進疾病的康復。
編輯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