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彪喜
大學生究竟憑什么區別于技校畢業生并進而區別于一切沒有讀過大學的人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位張小姐寫的關于自己畢業求職經歷的文章。
大學臨近畢業,就業形勢相當嚴峻。
畢業前夕,正好有一家英國公司到我們學校招聘,這讓所有的人都提起了興趣,大家都決定去嘗試一下。因為這個機會很難得。當時所有面試的人都集中在一個大房間里,考官給每個人發了一張試卷,上面只寫了一道看起來很簡單的題目:英國每年買幾個高爾夫球。沒有其他數據,要求在45分鐘內完成。
一看到這個無厘頭似的題目,我幾乎傻眼了。后來仔細一想,發現這道題不是要我答出一個確定的數字,而是要考查一個思考的過程。這樣的題目對于我這個經濟系的高才生來說并不難。
所謂的“英國買”,其實就是英國進口。進口的數量與市場需求有關,市場需求與人口有關。英國有多少人,這個我腦子里要有數。首先我可以假設16歲至70歲之間有多少人,然后推算出其中最有可能打高爾夫球的30歲至45歲之間有多少人。為了使數據精確,我還在答題紙上寫明了如何進行抽樣調查。同時我還考慮:打高爾夫球的人中,有多少人經常去打,這些人估計一年要用多少球,其他的人會多久打一次球,又需要多少球。這些數字加起來就是英國總的市場需求。最后我寫了一組數字,并滿意地交了答卷。
一個月后,我收到了這家公司的錄取通知。
張小姐在面試的時候,證明了自己作為一個合格大學生的實力。如果面試時那個問題的答案只是一個確定的數字,那么在答題的時候,一個讀過大學的人和沒讀大學的人比較起來絲毫不占優勢,因為大學生沒有理由一定比別人的記憶力更好。既然張小姐面試時那道題考查的不是一個數字,而是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那么大學生的優勢便凸顯出來了。張小姐在大學期間經過系統的思維訓練,對于分析問題的方法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所以在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不會再單純地從簡單記憶或者機械模仿的角度來考慮,她能夠站在更高的高度來分析、解決問題。在這種時候,被動的記憶能力已經上升為主動的分析能力和獨立的思考能力,而這種能力正好是一個合格大學生本質的特征。
社會需要的也正是大學生這種系統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么行業工作,所面對的問題都是紛繁復雜而且瞬息萬變的,如果沒有系統分析、獨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書本吞進肚子,就算大學期間每次期末考試都得第一名,也絕對不可能在工作中脫穎而出。所以,一個大學生和非大學生最主要的區別在于是否有獨立思考并且用于分析問題的能力。
(梓溢摘自《讀大學,究竟讀什么》南方日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