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明倬
20年前,他們騎著自行車在深圳創辦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民間中介組織。20年間,他們不僅經歷了人生最輝煌的時期,也見證了中國投資環境的變遷
20年前,王川流送她的妻子南下深圳創業。當時,他說了一句話:“去吧,不成回來,我一個人的工資也能養活咱們仨?!?/p>
與妻子同行的,還有他的一位朋友。10年后,不僅妻子和朋友都沒回來,他自己也去了深圳。
這三個曾經的海軍高級軍官締造了中國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民間中介組織——深圳市外商投資協會。
人財都要獨立
1989年,郭小慧42歲,生活平靜而幸福,已經是海軍人才開發中心的副主任(團職干部),丈夫王川流是海軍出版社的總編輯(師職干部),兩個人的感情很好,還有一個可愛的兒子。
郭小慧在那時候甚至都想象不出來自己的生活還能出現什么波瀾,直到有一天接到了深圳市副市長朱悅寧的電話。
朱悅寧邀請她去深圳創業。80年代末時,外商投資企業的工業產值已逾深圳工業總產值的50%,市場經濟呼之欲出,但在深圳卻沒有與之相適應的中介機構出現,朱悅寧想讓郭小慧去做這個事情。
郭小慧聽了很興奮,畢竟軍隊是男人的天下,她希望能有個更為廣闊的施展自己的舞臺。和家人商量后,郭小慧決定南下。
和郭小慧一起去創業的還有她和丈夫共同的朋友王丹亞,王丹亞當時也是一位海軍大校,時任海軍裝備部的政治部主任。
“他倆帶了兩個年輕一點的孩子,一共四個人過去”,王川流說,這是真正的空手打天下。
在當時,中國幾乎所有的協會都是官辦的,人稱“二政府”,人浮于事的現象非常嚴重。郭小慧跟朱悅寧直接提出要求:他們創辦的外商投資協會,不要公務員身份,也不要政府一分錢,但是有兩個條件:一、財權自己管,政府不能插手;二、人事權也獨立,政府不能往里面塞人,如果要搞外商協會,就要搞一個真正民間化的協會。
這個想法得到了當時的深圳市市長李灝的支持。
1989年,深圳市外商協會正式成立,李灝兼任會長,郭小慧任常務會長,王丹亞任常務副會長。
拒絕了政府的資金投入,使得創業之初非常艱難。剛開始的時候幾個人都沒有工資,花的都是自己的轉業費,而幾十年軍齡的轉業費每人只有4000多元。
“租農民房,住集體宿舍,但想法都比較一致,就是闖天下來的,同甘共苦?!蓖醮髡f。
協會成立的第一項工作,是招會員。一個民間的協會,沒有政府的主導與推介,全靠自己的能力與服務來吸引。四個人的裝備就是四輛自行車,一切從零開始,到處跑會員,跑了大半年會員只有100多個。
辦公地點也不能設在政府辦公樓里,因為如果外商來,看到門口有站崗的就心虛,所以,他們就租了一個招待所,從那里起步。
不透明政策下的中間人
郭小慧心里明白:要辦出來特色,才會吸引更多的企業加入協會?!笆裁词峭赓Y企業最需要的?當時確定的是政策服務?!?/p>
當時,很多外商來深圳,遇到棘手的問題根本不知道找哪個部門解決,比如,用電問題。而成功組織了“深圳市用電信息發布會”,讓深圳外商協會打開了局面。
當時的深圳因為發展速度太快,嚴重缺電。招商引資的時候,深圳答應外商一切都沒問題,等外商廠房建起來,也開工生產了,卻缺電,于是供電局采取了非常生硬的辦法——拉閘限電,一個地方用電多了,“嘩啦一下就把閘拉了”,很多外資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流水線上的東西正在走著,一拉閘,線上的東西全部報廢了,損失非常大。
外商協會抓住這個焦點問題進行調研。問題的確很棘手:用電是歸屬廣東省電業局管,深圳市政府管不了,在條塊分割之下,本來政府部門之間就存在一定矛盾,再加上深圳用電緊張根本是短期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很多人都告誡外商協會別捅這個馬蜂窩。
但協會還是聯系了供電局的人,請他們來給企業講深圳的供電狀況,被稱為“用電信息發布會”。
到了開會的那天,禮堂里坐滿了外資企業老總,供電局的人卻沒到,那時候沒手機,也根本聯系不上他們的人。
郭小慧和王丹亞當即緊急分工:郭小慧留下安頓會場,王丹亞帶著一個秘書騎著自行車去找供電局的人,后來才知道這個講演人住院了,王丹亞又騎著車去醫院,終于感動了講演人,他從醫院跟著他們去了會場。
在“用電信息發布會”現場,供電局的同志解釋說,供電不足確實是深圳當時的問題,希望企業理解;而企業也提出建議,希望供電局停電有預先的通知,分區停電,讓企業有所準備。供電局最后采納了此項建議。
企業老總們覺得,外資協會這回真起了作用。他們看到,協會沒有復印機,沒有電腦,于是主動給送過來,協會很多辦公用品后來都是企業提供的。
從此,深圳外商協會慢慢得到了企業的認同。
1989年,公安部發出了全國禁止桑拿浴的通知,所有桑拿業一律停辦。深圳很多投資桑拿業的外資企業也被迫停業。
外商當時的感覺是莫名其妙,政府批準開業的,守法經營,怎么忽然就給封了呢?有的外商就要撤資。
馬介璋是第一批投資深圳的香港商人。1985年開始他就把投資方向由香港轉向深圳,最早投資服裝業,繼而又參與了制鞋、旅館、娛樂業等,他在深圳也投資了一個從事桑拿的企業,結果被封了,他把自己的情況反映給了外商協會。
外商協會又進行了調研,形成了報告上報給中央,提出桑拿業整頓應該有所區別,如果就是不準這個行業繼續再發展,政府也應該適當給予補償。
隨后不久,一位高級別領導在公開場合表態:確實應該給外資一些補償,外商隨后也表示了對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后來,馬介璋把自己的桑拿娛樂城改成了歌舞廳。為了感謝外商協會,他在金碧酒店租了一套房子給協會,預付了兩年的房租。
到了1992年的時候,外商協會的會員發展到了四五百家,影響力大大擴展,而外商們對于了解國家政策信息的要求也更為強烈。
那一階段,國家政策變化又特別多,外商協會就搞了一個政策法規信息,一年出100多期,平均三天出一期,把所有和外資有關的文件,都作為信息公布出來。
信息來源,一方面是從深圳市政府來,另外一方面則主要是通過郭小慧和王丹亞在北京的一些老朋友老關系獲得。
外資企業對此都如獲至寶,因為當時的政府信息透明度不高,外商都是到處找政策,很多關于外資的文件根本看不到。他們把這套信息裝訂成合訂本,反復揣摩。當時外商協會會員的會費每年是3000元,有的企業老總諧謔地說,“光是那政策法規信息就值那么多錢”。
中日合資企業賽格日立的老總龐大同后來回憶說,雖然他是中方派出的總經理,但是政府很多文件他也看不到,要想了解相關的信息,都是通過看外商協會的政策法規信息。
影響政府決策
作為中介組織,作用就是企業與政府間的橋梁,它必須要得到兩方面的信任。與得到企業認同相比,深圳外商協會花出了更長的時間來取得各級政府的認同。
最初讓郭小慧、王丹亞有挫折感的又恰恰是一些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北京的時候,他們都是部隊里的領導,王丹亞做政治部主任,手下管著1000多個團職干部。那時人們對他只有恭敬,他從來沒受過白眼,更沒挨過呵斥。
最初到深圳,去政府部門辦事,他們進了一個單位科長的辦公室,剛進去人家就氣哼哼地問“你們干嗎的?”“是外商協會的”,“誰讓你們進來的,出去等著吧!”
直到1993年這種困局才得以扭轉。
1993年下半年,中國股市還在破冰期,雖然深圳已經有五家上市公司,但是國內各界對股票上市還有不同認識,有的部門提出:國有企業上市,會不會帶來國有資產流失?而深圳市則希望能有更多的企業上市融資,盡管深圳市上報了第二批上市企業名單,中央卻把此事暫停,深圳市政府主要領導幾次進京爭取未果。
11月,深圳外商協會組織了一個20人的代表團,由郭小慧、王丹亞帶隊進京,穿梭于國家計委、體改委、外經貿部、財政部、國務院特區辦、中國人民銀行、全國人大財委、全國政協經委等各部門之間,不斷地安排座談、研討、游說,讓外商講股市如何促進經濟發展,并且提出建議,如果怕國有資產流失,可以讓合資企業先上市。
一個半月后,國家批準深圳24家合資企業上市,包括深大通,深科技,深中華等。事后,深圳市委書記李灝特意去了深圳外商協會,見了郭小慧就大呼,外商協會給深圳立了大功。
那天,李灝在外商協會聽了7個小時匯報,問他們還有什么困難。當時外商協會的工作人員都還沒有深圳戶口,包括郭小慧,出國辦理簽證非常不便,因此李灝破例批了10個戶口指標。
中介機構做到了一級政府無法做到的事情,顯示出的力量不容小覷。
到90年代中期,加工貿易企業主要是在廣東地區。政府為了加強管理,要在廣東進行“實轉”管理,即原材料進口要交稅,成品出口后再退稅。當時的文件已經要正式頒布,一旦頒布會直接導致企業現金流吃緊,廣東加工貿易企業一片恐慌,香港四大商會找到深圳外資協會,問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
深圳外商協會提出了一個以銀行保付保函形式繳納“臺賬”保證金的方法,變“實轉”為“臺賬”。隨后,四大商會組團去北京,總理朱基接見,解釋說實施“實轉”是因為加工貿易走私控制不住,除非可以想到更好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香港四大商會當即就提出了臺賬的方法,朱基讓經貿委和海關派調研組調研。
在香港四大商會進京的同時,深圳外商協會也以《外商反應》等文字材料形式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繳納“臺賬”保證金等9條建議,并在經貿委到深圳調研時再次反映情況。
1996年“臺賬”制度正式實施。
集中反映外資企業面對的問題,是外商協會的看家本領,而最終反映的這些問題又影響了政府的決策和政策的制定。
到了這一年,外商協會的會員已經發展到700多家,在深圳的上步大廈買了一層樓作為辦公場所。也是在這一年,王丹亞因癌癥離開人世,而王川流在這一年終于也來到了深圳。
擁有仲裁權
在創業的第一個10年里,郭小慧、王丹亞心里非常明確,是要辦一個民間化的協會。
“我們一直都是有明確的發展綱要的,第二個十年是要做一個國際化的商會。”王川流說,“隨著中國加入WTO,必須有個商會組織,給會員提供商務服務。這一點我們在1999年就提出來了。”
過去外商協會主要是做政策服務,現在雖然這種服務依然在進行,但是已經只是非常小的一個部分。
“現在國外很多投資者,希望我們幫著選項目、選址,希望我們做投資咨詢,同時,各地政府都來找我們,讓我們幫著招商引資。”這些服務已經超越了會員服務的范疇。
2005年,深圳市國際投融資商會成立,會長由深圳市外商協會會長兼任。兩個商會結合后形成了從資本選項、論證、選址、注冊到運作、融資、上市等的全程服務鏈條。
此外,調節商事糾紛也逐漸成為外商協會的一項職能。2006年一年,深圳外商企業協會接到投訴糾紛300余起,矛盾主要在中外企業的合資合作問題、高端知識產權的專利許可等方面。
2007年,深圳外商協會與中國國際仲裁委員會華南分會合作成立了企業商事調節委員會。
在此之前,對于企業之間的商事糾紛,一般情況下,協會先進行調解,這種方式為平息商事紛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調解本身并沒有可以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外企協會在會員企業之間所做的調解努力,也常常因當事人一方或雙方不履行和解協議而無功而返,而企業要解決糾紛更多的是訴諸于向法院起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企業商事調節委員會成立以后,形成了調解與仲裁緊密結合的機制,由于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華南分會的仲裁裁決具有“一裁終局”的約束力,因此,可賦予調解結果以仲裁裁決的強制效力,在聯合國《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締約國142個國家獲得承認和執行。也就是說,外企協會的商事調解,可以被迅速賦予在廣大范圍內可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
“從9月成立開始,到目前已經開庭了2個億的案子?!蓖醮鲗τ浾哒f,目前商事糾紛、貿易摩擦太多了,現在大樓下面,很多會員都排著隊等著開庭。
王川流常常會坐在上步大廈20樓的辦公室里,頻頻回望20年前他送妻子和朋友離開北京的那一刻。
到了今天,這家民間性質的深圳外商協會,已經擁有了2000多家會員。目前深圳共有2萬家外資企業,而外商協會的會員企業,工業產值占到深圳市工業總產值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