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益 陳 璐
復旦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民國史研究專家吳景平教授,正與胡佛研究中心合作,逐步整理和公開該所珍藏的民國史料,并陸續出版,其中就有蔣介石在抗戰時的日記。
對日:
“不抵抗”與“雪恥”同行
我們一直認為,蔣介石的對日不抵抗政策始于“九一八”事件。但日記公開后,學者們發現早在1928年,蔣介石就有過不抵抗的決定。
1928年4月,國民黨開始第二次“北伐”,目標直指奉系軍閥張作霖。蔣介石所率北伐軍節節勝利,很快就攻入山東省。日軍為了阻止北伐軍進程,借口保護僑民,于5月3日悍然發動襲擊,慘殺中國軍民多達1000人,制造了“濟南慘案”。
5月10日,南京國民黨兩個重要人物到山東與蔣介石開會,研究對日到底是打還是不打。蔣在日記中寫道:“決定不抵抗主義?!焙髞硪簿鸵虼擞辛吮狈ボ娎@道繼續北上的行動。這篇日記確鑿地證明,蔣介石的不抵抗并非從“九一八”開始的。蔣在日記中寫道:此行的“主要任務是北伐,是打倒張作霖;和日本人打,北伐就無法進行了”。
不過,吳景平也告訴記者,盡管蔣介石在“濟南慘案”發生時在日記中寫有“不抵抗”,但他日記中同時也出現兩個字:“雪恥”。
此時,蔣介石的抗日思想是復雜的,由于他認為中日實力對比懸殊,雖然戰爭不可避免,但中國絕無可能短時間取勝。所以在日記中,蔣介石每日提出一條如何“雪恥”的措施,自我惕勵。在行動方面,一方面爭取國際支持和援助,另一方面積聚力量,積極備戰。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蔣在日記中以“日倭”、“倭寇”稱呼日軍。吳景平說,蔣介石抗戰到底、拒絕與日本和談的思想,在此期間首次出現。
對張學良:
多次感到失望
1933年2月,日軍在占領山海關后立刻撲向熱河(今屬河北和內蒙古自治區),熱河抗戰爆發。但是,當時在張學良的指揮下駐守熱河的數十萬東北軍,面對日軍一觸即潰。短短十來天工夫熱河全面淪陷,使得中國軍隊一下子失去了戰略緩沖地區。
吳景平說,當日軍悍然進犯熱河時,蔣介石在日記中表示“義憤填膺”,希望東北軍能利用熱河的有利地形來牽制打擊日寇。隨后,蔣介石發現張學良在熱河不僅指揮無能,還為了保存實力不敢用主力抵抗,對東北軍失望的心情在那段時間的日記中也多有提及。
當中日正式宣戰后,蔣開始堅決反對和談。1939年,日本暗中籌劃扶植汪精衛政權,并于香港放出消息,指稱蔣如愿和日本談判,日本就不再支持汪精衛,并且會除掉汪。孔祥熙主張派人和日本談判。蔣堅決反對,批示說:今后如再有人借汪精衛事來談與日本和談之問題,以叛國罪論處,殺無赦。
對蘇聯:
一直缺乏信心
1943年年底,兩次安排二戰后世界格局(包括東方格局)的會議——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先后召開。蔣介石代表中國出席了“開羅會議”,當時的輿論把中國與美、蘇、英并稱為“四強”,蔣介石也成了與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并列的“四巨頭”之一,蔣介石的個人聲譽達到頂峰。不過,吳景平從蔣介石抗戰時期的日記中發現,他對其他三國的感情也是復雜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中國東北,同時也威脅到蘇聯遠東地區的安全,共同的敵人促使中蘇兩國重新接近。1932年12月12日,兩國恢復了中斷幾年的外交關系。1937年8月21日,中蘇兩國終于簽訂了《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不過,各種跡象表明,蔣介石對蘇聯一直缺乏信心。吳景平對記者說,蔣介石在日記中多次表示了對蘇聯的抱怨。抱怨主要集中在蘇方提供的援助物資,在兌現時間和貨物數量上都跟之前的協議相差甚遠。
1941年4月13日,蘇聯與日本簽訂了《中立條約》,標志著之前中蘇協定的實際失效。吳景平說,這個情況是蔣介石預料之中的,他在之前的日記里已經多次提到中蘇協定是不能起到保護作用的。
從史料來看,抗戰期間中蘇關系正式惡化是因為蘇聯在1944年初春對新疆問題的干涉。吳景平說,蔣介石在這個階段的日記中,多次表現出對是否能保全新疆主權的擔憂。
對英、美:
痛恨與忍耐
盡管英國也是當時中國的主要盟國,但早年在蔣介石的內心對英國則充滿仇視。在蔣介石早期的日記中就能看到“英夷不滅非男兒”、“英番不滅能安枕乎”、“英番不滅,焉能解放全人類”等話。吳景平認為,早年英國是侵略中國的頭號帝國主義,所以蔣介石對英國帝國主義很是仇恨。
抗戰期間,蔣介石曾派出嫡系精銳部隊遠征緬甸,來挽救英國在當地的敗勢,但在付出軍隊傷亡數萬、愛將戴安瀾陣亡的慘重代價后,英國對中國的態度依然沒有改觀。對日本的侵華行為采取綏靖政策,甚至把在天津的租界交給日偽政權。
在即將整理出版的《蔣介石宋子文戰時往來電報選》中,可以看到蔣介石在西藏問題上對英國的強烈不滿。例如1943年電報顯示,當時,英國在西藏問題上對中國無理指責。對此,宋子文與丘吉爾交涉,強調西藏的領土和主權屬于中國。蔣介石聞訊后接連給宋發電報,支持宋的主張,要求他頂住英國的壓力。
同樣的不滿表現在香港問題上。1943年1月中英簽訂的平等新約中,沒有提出中國收回香港的要求。中方為何作這一讓步呢?在蔣的日記中,吳景平發現了真相。
在1942年12月30日的日記里,蔣介石一方面對英國的態度感到“此可忍孰不可忍”,但又寫道:“只要正約簽訂后,則九龍香港必為我軍先行進入,造成事實,雖無文字之保留,亦何妨耶?!本褪钦f,蔣介石考慮在盟軍反攻時,中國及時派兵進入香港,接受日軍投降,造成中國收復香港的既成事實。雖然這一想法最終沒實現,但能看出蔣介石對香港問題的態度。
對于自己最重要的盟國美國,蔣介石內心的抱怨主要集中在美國派駐中國的軍事顧問史迪威身上。雖然美國對華援助在幾個重要盟國中是最多的,但蔣介石在日記中多次提到自己沒有對這些援助物資的使用權。同時,蔣介石認為,連作戰指揮權都要交給史迪威,那會使“中美互信”受到損害。
吳景平認為,從已公布的蔣介石日記來看,他還是頗有民族氣節和風骨的,也一直在努力謀求中國的現代化。但由于個人性格的限制與時代的局限性,使這位曾經是中國最有權力的男人,背負著“失去中國大陸”的歷史苦果而于1975年在臺灣去世。
(武月霞摘自:中國期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