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舉世矚目的俄羅斯總統選舉終于塵埃落定。根據俄中央選舉委員會3月3日公布的對99.45%選票的統計結果,統一俄羅斯黨、公正俄羅斯黨、俄羅斯農業黨、俄羅斯公民力量黨的候選人、第一副總理梅德韋杰夫得票率為70.23%,遙遙領先于其他三位候選人——俄羅斯共產黨的久加諾夫、自由民主黨的日里諾夫斯基和俄羅斯民主黨的博格丹諾夫,梅德韋杰夫已經贏得本次總統大選,將接任俄羅斯總統。俄羅斯新任總統將在2008年5月7日宣布就職。
俄羅斯總統選舉制度
俄聯邦的總統制是在1991年3月17日經過全民公決后確立的。1993年12月12日,俄聯邦舉行全體公民投票,通過了俄獨立后的第一部新憲法。同年12月25日,新憲法正式生效。這部憲法確立了俄實行總統制的聯邦國家體制。根據《俄羅斯聯邦總統選舉法》,俄總統通過直接選舉產生,每屆任期4年,不得超過兩次連任。任何一個年滿35歲、在俄常住10年以上的俄聯邦公民都可以競選總統。候選人獲得參加投票選民半數以上支持的即被認為當選。如果候選人有兩名以上,而其中任何一名候選人都沒有當選,中央選舉委員會則宣布對得票領先的兩名候選人進行第二輪投票。俄羅斯曾分別于1991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舉行總統選舉。前兩屆葉利欽獲勝,2000年和2004年,普京連續兩次當選為俄羅斯總統。
俄羅斯總統選舉制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當權候選人享有巨大的優勢,可以借助政權力量為參選創造條件。總統享有廣泛的人事任免權,當權候選人可以運用這一權力撤換政府官員以迎合選民心理,或以許諾官職等手段拉攏競爭對手。總統有權調整國家的內外政策以增加競選的政治資本。1996年大選時,面對反對派候選人的攻擊和全社會普遍的反戰情緒,為消除車臣危機對大選的不利影響,葉利欽臨時宣布停戰并與車臣非法武裝舉行談判;而2000年的普京則是靠對車臣非法武裝的強硬政策而贏得了選民的好感和支持,第二次車臣戰爭也成了普京獨享的競選政治資源。
第二,“直選制”使政黨在總統選舉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候選人的個人政治魅力與對民意的把握能力成為取勝的關鍵。俄羅斯的總統選舉實行的是“直選制”。“直選制”可以使選民與候選人直接交流,提高了民眾參政的熱情,同時也促使選民更加注重候選人個人魅力與政治影響力。以普京為例,他的個人魅力表現為年輕、健康與果敢,這給選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擔任總理和代總統期間,普京顯示了務實與雷厲風行的特點,讓人們從中看到了俄羅斯振興的希望。正是這種獨特的個人政治魅力使普京在2000年總統選舉中從眾多候選人里脫穎而出。
第三,俄羅斯總統選舉由民選制趨向于“提名制”,前任總統的意愿和行為不僅影響選民情緒,也左右了總統選舉的結果。普京執政很大程度上是葉利欽“提名”的結果。普京在兩屆任期行將結束的前夕,也提出了自己的下一任總統人選。總統“提名制”反映了俄羅斯以總統集權為核心的“特別民主制度”的現狀,反映了俄羅斯“強總統,弱議會,小政府”的國家權力結構,也成為俄羅斯總統大選中重要而獨特的現象。總統“提名制”將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俄自身政治制度的穩定性和政策的延續性。此次,由普京提名的候選人梅德韋杰夫一旦當選,將會在繼續維護國家基本制度的同時,制定和實施具有個性化特點、體現自身意愿的治國計劃和施政綱領。
普京在任八年成就非凡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在世界上的地位從超級大國變成了二流國家,這種失落感讓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俄羅斯人備感屈辱。2000年3月出任總統的普京,面對的是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之下,盧布大幅度貶值。以至美元成為國內主要通貨,在經濟崩潰之外,更面臨政治上分崩離析的俄羅斯。為了重新崛起,俄羅斯人迫切需要一位強有力的鐵腕領導人來領導俄羅斯的復興大業。而8年來的事實證明,普京正是領導俄羅斯復興最合適的人選。
在政治方面。普京使動蕩的政局平穩,恢復了社會穩定,他強化中央集權,強化國家權威,打造鐵腕政府,恢復政府的行政效率:在經濟方面,實現經濟復蘇,在普京執政的8年時間里,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翻了六番,居民收入增長了4倍。俄的經濟持續保持6.5%~7%的增長速度,黃金和外匯儲備躍居世界第三位,其與他發達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差距已逐步縮小,俄羅斯進入世界十大經濟體之列;在軍事方面,加大了軍隊建設的力度,恢復俄羅斯軍事大國的形象和地位;在外交方面,堅決捍衛本國利益。面對北約的東擴和擠壓俄羅斯的活動空間,普京毫不留情地全面展開反擊。在2007年初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普京猛批美國的單邊主義,指責正是美國的政策破壞了世界的安寧。與此同時,俄羅斯恢復戰略轟炸機巡航,并派遣由航母組成的艦隊進入地中海和大西洋。普京的強硬態度使美國和西方感受到了俄羅斯在世界上的分量。
穩定的政治局面和蒸蒸日上的經濟發展為俄新領導人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創造了有利條件。然而,未來的新政權仍將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當然,正如普京在告全國人民書中所言,“俄羅斯近年來面臨著復雜而重大的任務”。分析人士認為,俄新政權在內政方面面臨的挑戰包括:通貨膨脹、國家財政預算對“石油美元”的依賴、效率低下的官僚體制、為自身利益而暗中作祟的宗派勢力等。在外交方面面臨的挑戰包括:美國等西方國家發起的新“軍備競賽”、獨聯體內部的離心傾向等。此外,國內外一些“反普京”勢力仍在試圖改變俄現政權。
梅一普組合領導俄羅斯
此次總統選舉結果將對俄羅斯今后幾年的政壇格局產生重要影響。梅德韋杰夫曾經表示,如果他當選總統,他將請普京出任政府總理。梅德韋杰夫還表示,在選舉結束之后,俄羅斯將延續普京在過去8年中所執行的政策。對俄羅斯民眾而言,普京在總統卸任后若能以其他方式繼續執掌政權、延續其在任時的治國方略和政策方針是他們最大的愿望。2007年12月10日在統一俄羅斯黨、公正俄羅斯黨、俄羅斯農業黨和俄羅斯公民力量黨四個政治黨派一致推舉梅德韋杰夫為大選的總統候選人的會議上,普京表示,“關于德米特里·阿納托里耶維奇·梅德韋杰夫,我已經與他結識17年之久,我完完全全支持他。”不難預測,“梅德韋杰夫——普京”組合將會成為俄羅斯的新選擇。
梅德韋杰夫1965年9月14日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比普京小13歲,是俄羅斯年輕一代政治家的代表。跟許多普京核心
圈子成員一樣,梅德韋杰夫也是圣彼得堡(蘇聯時期稱為列寧格勒)人,而且跟普京是同校同系的校友,同樣畢業于列寧格勒大學法學院。梅德韋杰夫在1990年取得副博士學位(相當于我國博士學位),成為圣彼得堡大學法學院高級講師,后來從講壇走向政壇。
梅德韋杰夫是普京多年的親信,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就在普京手下做事,擔任圣彼得堡外事委員會顧問,忠心耿耿,仕途扶搖直上。普京2000年競選總統時,他是競選總干事。其后,普京將梅德韋杰夫作為主要副手帶到莫斯科,成為了總統幕僚長,再轉任俄羅斯能源工業龍頭“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董事長。梅德韋杰夫精通內政和經濟,熟諳官僚體系的運作,被市場人士視為親商業界人士,不像其同僚那樣強硬。而在西方人眼中,梅德韋杰夫是親西方的溫和派人物,他形容自己的外交政策立場很“歐洲”。他與美國打過許多交道,在美國政治圈也留下了良好印象。而且他沒有軍方背景,與國安會毫無瓜葛,對于美國來說是有利的,因為俄軍的反美情緒在國內是最高的。梅德韋杰夫將有助緩和俄羅斯現時和歐洲及美國的緊張關系。
今年是俄羅斯和美國的大選年。兩國領導人的更替和政府的更迭,無疑將會對俄美雙邊關系產生影響,因而備受世人關注。梅德韋杰夫在2月26日表示,希望在布什2009年1月離職后,莫斯科與華盛頓的關系能夠升溫,他說:“與有現代觀念的人合作比與那些眼睛總是看著過去的人更容易。”但是俄羅斯在科索沃獨立、美國計劃在捷克和波蘭部署反導系統等問題與華盛頓矛盾重重,梅德韋杰夫沒有多少機會采納新的外交方略。因此俄美關系雖不至由于新總統的上臺惡化,但也不會有大的進步,這是由雙方的利益沖突與博弈決定的。
對于未來中俄關系走向,專家認為,中俄兩國全面合作的制度框架日臻完善、深入合作需要的氣氛逐步濃厚、兩國戰略利益多項交叉的程度不斷提高,這是兩國關系穩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多年來,俄中兩國高層交往密切,政治互信不斷提高,經貿合作快速發展,國際戰略協作日益加強。雖然也存在一些問題,但雙方正積極協商加以解決。總之,這次俄羅斯總統選舉對俄中關系不會產生負面影響,兩國友好合作關系將繼續向前發展。
可以肯定的是,2008年當選政府總理的政治強人普京,仍將繼續保持對俄羅斯的影響,并且不排除到2012年,普京重新問鼎總統寶座,再次入主克里姆林宮。他曾有豪言:“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
相關鏈接:
梅德韋杰夫簡歷
德米特里·阿納托里耶維奇·梅德韋杰夫1965年9月14日生于列寧格勒市,1987年畢業于列寧格勒國立大學法律系,1990年畢業于列寧格勒大學研究生院。法律學副博士、副教授。1990~1999年在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教書,其中1990~1995年間兼任列寧格勒市蘇維埃主席顧問、市長對外聯系委員會專家。1999年任俄聯邦政府辦公室副主任。1999~2000年任俄聯邦總統辦公廳副主任。2000年任俄聯邦總統辦公廳第一副主任。2000~2001年任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董事局主席,2001年任公司董事局副主席,2002年6月至今任公司董事局主席。2003年10月任俄聯邦總統辦公廳主任。2005年11月任俄聯邦政府第一副總理。已婚,有一個兒子。(文章代碼:0813)
[責任編輯]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