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芳
放下手中的工作,閉上眼睛,暫時把繁重的工作、喧鬧的城市和擁擠的人群放到一邊,想一想近來的生活。你是不是覺得心情煩躁呢?是不是覺得一直在承受很大壓力?是不是感到自己很容易動怒和生氣呢?是不是意識到某些性格特點妨礙了自己的發展呢?如果是的話,不要著急,我們給你開一劑處方:安排一定的時間,去運動吧。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賦予我們健康。健康,是每一個人的期望。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全部良好。從健康標準的界定上,我們可以看到,除了軀體健康之外,心理健康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運動是保持健康的最佳處方,不僅對于軀體,對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就從對情緒、心態和性格這三個方面的影響來了解運動這個美妙的處方吧。
運動怡情
運動可以調控情緒,而情緒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促進身心健康,不良情緒則危害身心健康。有關情緒對身心的影響在我國古代醫學著作中早有記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現在,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保持良好的情緒非常重要。運動是治療情緒低落的一劑良方,可以給我們帶來愉快和喜悅。
來自心理學的研究證據顯示,運動的確具有調節情緒的功能。古典情緒理論認為,情緒是一種能量或動機。規律運動或增加身體活動量不但可以提升體適能,也有助于整個人體的健康,還能增進人際互動與心理、情緒的改善。運動除了可以減輕沮喪,也可以改善心情,舒緩壓力,產生愉快的感覺。個體在從事運動時,可以將平日所累積的壓力、疲勞、不滿等負面情緒加以宣泄、轉移與轉化成為自信的、使人愉悅的、有信心的正面力量,在肯定、愉快與自信的感覺中提升個人心理和生理的幸福感并得到新的力量。
有規律地從事中等強度活動的鍛煉者,每次活動20~60分鐘,有助于情緒的改善。用力的運動可使人減少情緒上的負擔,甚至能減輕因精神壓力的偶發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負擔,這和人們在憤怒的時候想要摔東西的遷怒和宣泄一樣。而運動確實是一種有效減低壓力的方法,許多運動參與者在運動完后都有一種身心舒暢的感覺,當遇上工作繁忙、加班趕工或情緒低落時,可嘗試安排一點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運動,在這段時間將精神和注意力轉移到喜歡的運動上,藉以抒發自身所承受的壓力,避免壓力折磨生理或心理,當心情或情緒好轉后,人的活力就像充滿電力的電池一樣,又可以迎接新的開始。
通過參加體育鍛煉特別是參加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運動項目,可以使人從中得到快感和自信。經常進行體育活動的人,大腦會分泌一種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為的肽類。這種具有魔力的肽類有振奮人心的作用。體育鍛煉是使中樞神經系統得到適度應激并達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參加體育活動,可以使煩惱、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緒得以解除,使個體處于積極的情緒狀態之中。“愉快可以使你對生命的每一次跳動,對于生活的每一個印象都易于感受,不論軀體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體發展,身體健康”(巴甫洛夫)。另外,體育鍛煉對神經衰弱癥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療作用,對減輕由緊張和壓抑而引起的神經系統疾病無疑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運動建心
運動可以改善我們的心態,消除壓力。笑對生活。現代人面對的壓力往往是長時間、不間斷的,工作壓力、家庭壓力、社會壓力、生存壓力撲面而來。這些壓力使人們的精神高度緊張,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若長此以往,將造成失眠、精神不能集中,更嚴重的會誘發各種心因性疾病。而運動給我們提供了保持良好心態的重要途徑。
堅持運動可以讓我們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保持健康的心態。身體的自我概念包括一個人對自己體育能力的評價,對自己身體外貌的評價,對自己身體抵抗力健康狀況的評價。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比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對自己的評價更為積極,有助于建立一個良好的身體自我概念,提高自我價值和自尊心。
參加運動時,新陳代謝加快,適量出汗,運動結束之后往往會感到渾身輕松、心情舒暢,人在鍛煉之后食欲會有所提高,睡眠質量也會得到改善,所有這些對緩解壓力、保持良好心態、增進心理健康都是大有益處的。
運動可以作為一種預防壓抑癥狀的手段,特別是心境很差、精神不振的人常常從運動中獲益,這是因為人在體育活動過程中,各種感覺信息輸入機體而引起喚醒水平的提高,繼而精神振奮。在工作和生活中,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通過運動可以降低腎上腺素受體的敏感性,擺脫煩惱,振奮精神。經常從事運動會降低心率和血壓,減輕特定的應激對生理的影響。多項研宄證明,四個星期的規律鍛煉可以大幅度降低憂郁癥的癥狀。
運動養性
運動可以對人的性格起到重塑的作用,包括加強原有良性的性格特點,逐漸改善不利的性格特點。運動帶給人性格上的塑造的最明顯的一點是可以培養運動者的堅強意志。意志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表現出來,又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在運動中不斷克服客觀困難和主觀困難,運動者會逐漸形成堅強的性格。
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投入到體育運動中的人越來越多,選擇什么樣的健身方式最適合?除了考慮年齡、職業、生活環境等因素外,將個人的性格因素考慮進去,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運動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同項目對心理所起的作用不同。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心理調節和適應能力,或表現出明顯的性格缺陷和情感缺陷,通過有針對性的適當運動,可以糾正不良性格缺陷,改善心理和精神狀態。
對于心理素質差的人,建議多參加競爭激烈的運動項目,如足球、籃球、排球等。這些項目場上形勢多變,緊張激烈,只有冷靜沉著地應對,才能取得優勢。若能經常在這種激烈的場合中接受考驗,遇事就不會過于緊張,更不會驚慌失措,從而給工作和生活帶來好處。對于天性膽小,容易害羞臉紅,性格靦腆的人,建議多參加游泳、滑冰、拳擊、單雙杠、跳馬等項目。這些項目要求人們不斷克服膽怯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戰勝困難,越過障礙。經過一個時期的鍛煉,膽子會變大,為人處事也會從容自然了。對于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與人交往,缺少競爭力的人,建議選擇接力跑、拔河等團隊運動項目。堅持參加這些集體項目的鍛煉,能增強自身活力和與人合作精神,逐漸改變性格。對于多疑,對他人缺乏信任,處理事情不果斷的人,建議選擇乒乓球、網球、羽毛球、跳高、跳遠、擊劍等項目。這些項目要求運動者頭腦冷靜、思維敏捷、判斷準確、當機立斷,長期從事這些活動將有助于人走出多疑的思維模式。對于虛榮心強,遇事好逞強的人,建議選擇一些難度較大或動作較復雜的運動項目,如跳水、馬拉松等,也可以找實力超過自己的對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不斷提醒自己不能驕傲。對于處世不夠冷靜沉著,易沖動急躁的人,建議選擇下象棋、打太極拳、練習健身氣功、長距離散步、游泳等項目,這類活動多屬靜態、單獨的運動,可以逐漸形成沉穩的性格。
運動可以讓我們心情愉快,保持良好的心態,塑造完善的性格,是修身養性的一道良方。規律適宜的運動除了增進健康和延長壽命外,也能改善生活質量,如睡眠、情緒和壓力,使我們思緒更清晰,更有創造力,享受更美好人生。在這溫暖明媚的春日,呼朋引伴,去運動吧。(文章代碼:0820)
[責任編輯]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