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志偉
明清時期,中國出現了山西、徽州、福建、山東、寧波等十大商幫。寧波商幫特指舊寧波府所屬鄞縣、奉化、慈溪、鎮海、定海、象山6縣在外埠經營的商人,以血緣姻親和地緣鄉誼為紐帶聯結而成的商業群體。現代意義上的“寧波幫”,除舊屬6縣外,還包括余姚、寧海在外埠的商人及其后裔。據統計,目前有73000多寧波籍商人分布在世界64個國家和地區,加上他們的后裔,“寧波幫”總人數超過30萬。
商幫簡史
寧波商幫最初形成是在明朝后期到清朝初期,主要標志是明朝萬歷年間在京從事藥業的寧波商人在北京創設鄞縣會館及在清初創立的浙慈會館,即“浙江省慈溪縣成衣行業商人會館”。(商人會館是一種同鄉商人的組織,其功能主要是通過同鄉聚會、祭神以及各種公益活動,聯絡感情,促進互助,排憂解難,增強對外幫商人的競爭能力)。因此,明末清初為寧波商幫最初形成階段,其主要活動地域在北京,主要經營行業是藥材業和成衣業。
寧波幫形成后第一個重要發展時期是清乾嘉時期。這一時期寧波幫海商獲得迅速發展。寧波幫的活動區域不僅在長江和南北洋,而且延伸到海外,經營著合法且頗具規模的對日貿易。由于這一時期寧波幫的大發展,使一個普通的中國沿海地域商幫,一躍成為國內著名商幫。
1840年鴉片戰爭后,寧波被辟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劃江北岸為外國人居留地,洋人在此設領事,經營實業,西方資本入侵刺激了寧波幫迅速崛起,形成了以買辦商人和進出口商人為代表的寧波幫新式商人群體。19世紀80年代以后,上海的寧波幫買辦已超過廣東幫而居于買辦集團的首位,直到買辦制度被廢除。通過這一時期的發展,寧波幫確立了在近代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上海的霸主地位。
寧波幫形成后第三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是19世紀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以后。其主要特征是以新式商人為主的寧波幫商人將商業利潤投資于航運業、金融業、工業等新興領域,形成實力雄厚的寧波幫金融資本和工業資本。通過這一時期的大發展,這時的寧波幫已經成為中國的第一大商幫。
寧波幫形成后第四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是20世紀40年代以后的數十年。這一時期有一批寧波幫工商業者移資海外各地,但大部分寧波幫工商業人士以香港這個國際自由貿易港為中心繼續發展,其后裔與20世紀80年代以后移居海外各地的寧波籍人士一起,被稱為現代海外寧波幫,他們在海外創造的業績,舉世矚目。
崇商文化
寧波幫為什么能夠長期活躍在中國商業舞臺上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與時俱進,不斷地更新,不斷地創新,出奇制勝使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經營理念。寧波商幫經商善長以奇制勝,他們的出奇就是創新。寧波商幫認為唯有新東西才能謀取最大的利益。
崇商文化也是寧波商幫得以發展的另一重要原因。寧波是商之鄉,也是浙東文化的發源地。自漢時的王充開始,就大力強調學以致用;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主張要在實踐上下功夫;以黃宗羲為代表的浙東學派提倡“經世致用”的學術思想,主張要學習對現實社會有用的東西,研究學問要和社會實際相結合,反對空洞說教,要活學活用,同時還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經濟思想,主張工商業同農業一樣,都是老百姓的安身立命之本。影響深遠的浙東文化造就了一代代務實誠信的寧波人,構成了近代寧波商幫經營理念的最重要的思想基礎。
明清時期,寧波的學子從一開始就有一種“轉而從商”的準備。官宦仕途風險環生,讀書為官常常投入太多而成功率極低,于是在啟蒙階段,寧波的家長們要求學子首先學習的不是八股策論,而是實實在在掌握3門實用的技巧:書法、尺牘和珠算。他們認為一個學生首先應當能寫一手好字,會打一手好算盤。這樣,即使到頭來求不了官,也能當一個好商人。
近百個“中國第一”
寧波商幫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100多個“中國第一”。1897年,寧波幫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華人銀行——中國通商銀行。以一個城市為標志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四明商業儲蓄銀行,1908年成立的時候,董事會、總經理全部都是寧波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西方列強在華勢力一度松懈,寧波商人迅速抓住機遇,在一年之內就創辦了上海煤業銀行、民新銀行、日夜銀行、中華勸業銀行等10余家銀行。同時,又接盤創辦了中國墾業銀行、中國企業銀行等多家新式商業銀行。以寧波金融家為主體的上海銀行家隊伍,一時被譽為“江浙財團”。寧波籍人士創辦的金融業,對在上海的寧波工商業者的發展帶來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上海這片開闊的“灘頭”里,寧波人成了引領當時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的第一家日用化工廠,第一家機器染織企業,第一家燈泡制作廠,最早的民營儀表專業廠,甚至最早的保險公司、房地產公司、證券交易所,都在寧波人的手里誕生了。寧波商人黃楚九,最早是從中藥行業起家的,后來又介入了西藥業,但他真正成名是發明了“艾羅補腦汁”。黃楚九在藥業上有所獲利后,就轉而開拓娛樂市場,他在1912年創辦“新新舞臺”,第二年又在舞臺頂層開設了中國第一家“屋頂花園”。再其后,又開設新世界游藝場,幾經操作,成為業內高手。1917年,黃楚九出資80萬元,建成了“大世界”游藝場,一時震動大上海。但黃楚九并未因此罷手,再于1924年創建中華電影公司,成為大上海的跨門類的商界奇才。
20世紀初,當“電影”作為舶來品傳入中國的時候,更多的人還只是驚嘆于這種“西洋鏡”所具有的神奇魅力,而又是那些精明的寧波人率先覺察到了其中的商機。寧波人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自主制片的影片公司——幻仙影片公司,拍攝并執導了中國的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這批寧波籍的早期電影人,后來被寫入了中國的電影史冊,他們中包括中國電影的早期拓荒者張石川,以及創辦了天一影片公司和邵氏兄弟影業公司的邵醉翁、邵郵人、邵仁枚、邵逸夫等著名人物。1933年,二十幾歲的董浩云離開當時屬于寧波的舟山定海,到上海發展,幾經挫折,幾經奮斗,終于成為中國的第一位世界船王。董浩云和之后的包玉剛,成了國際航運界令人矚目的驕子。
四明公所
四明是寧波的別稱,四明公所是寧波地區同鄉人會館。在全國各地乃至海外都設有分支機構。相傳凡有寧波人居住的地方必有四明公所,其中上海的四明公所規模最大。
1797年上海的寧波人為聯盟結黨形成勢力,由旅滬寧波人首領費元圭、潘風占、王秉剛等人倡導,發起“一文捐”活動,號召寧波人“日輸一錢”籌建公所。旅滬寧波人頗多,捐款漸巨,就在北門外購得一塊40余畝地皮,開始建造會舍,停放寧波人靈柩。1803年建成關帝殿,并正式成立公所。1809年,又增建土地祠及停柩房,訂立公所制度,成為滬上規模最大而管理有方的旅滬同鄉人會館。1831年,因原建筑已顯得陳舊和狹小,公所首領謝紹興、方亨吟、黃莊錦,又提倡以“金錢四百八十文為一愿”,鼓勵同鄉人捐款,重建公所,并建成地藏殿和純陽殿。1843年,定海人藍蔚雯出任上海知縣,公所通過他的關系。將公所土地編入官圖,免去稅賦。1849年,法租界開辟,公所全部地產劃進法租界范圍。1853年,公所建筑毀于小刀會起義,戰后重建,規模更為壯觀。1862年,太平軍東進時,公所部分建筑作為洋槍隊兵營,1865年又由公所收還。
1874年和1898年,法租界當局以筑路和有礙衛生為由,強令公所遷移,引起民眾反抗,造成兩次“四明公所血案”。最后清朝政府妥協,保留四明公所的土地,也承認道路擴建。四明公所事件是上海寧波人早期的民族意識、強烈的鄉土觀念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的一次集中表現。(文章代碼:0824)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