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衛民
關鍵詞骨性關節炎,膝關節推拿治療針灸治療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及重體力勞動者的常見病,其主要的臨床癥狀是疼痛、關節腫脹、畸形及關節活動受限等。我科采用溫針灸配合推拿治療本病96例,取得了顯著療效,現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96例患者,均為門診病例,男38例,女58例;年齡最小44歲,最大75歲,平均52歲;單膝患病89例,雙膝患病7例;病程0.5~1年。90%以上的患者均間斷口服中西藥治療,癥狀一度緩解,但因內外因素影響而復發。
1.2診斷依據出處: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而定。①好發于中老年及重體力勞動者;②膝關節腫脹、疼痛、關節活動受限,甚至僵硬,可有摩擦音,局部壓痛,關節畸形等;③x線檢查:組成膝關節諸骨可有不同程度的增生,關節間隙變窄等改變。
2治療方法
2.1溫針灸方法取穴:第一組穴(仰臥位),陽陵泉、足三里、陰陵泉、血海、梁丘;第二組穴(俯臥位),足三里、委中、委陽、曲泉、陰谷。患者仰臥位,胭窩處用圓墊墊起,使膝關節成半屈曲位;患者俯臥位,腳踝處用圓墊或枕頭墊起,讓患者患側肢體自然放松。第一組穴(仰臥位)與第二組穴(俯臥位)隔日1次交替進行治療。局部穴位消毒后,應用40mml次性針灸針針刺以上穴位,針刺得氣后,在針柄上穿置一段約1.0cm的艾卷施灸,點燃施灸,并在施灸穴位的下方墊一厚紙片,以防艾火掉落燙傷皮膚,艾卷燃盡后,除去灰燼,再將針取出。
2.2推拿方法(1)患者仰臥位。患肢伸直,先揉拿膝關節,并點壓風市、梁丘、血海、犢鼻、足三里等穴,然后術者輕壓髕骨,并囑患者主動的收縮股四頭肌,從而帶動髕骨上下滑動,進行磨研。接著術者握住患者的足踝部,用適當的力量牽引膝關節約1分鐘,再在牽引狀態下,進行患膝內收、外展和旋轉膝關節的被動活動,重復3~5次,活動幅度逐漸加大至最大幅度;(2)患者俯臥位,先用滾法按摩足太陽膀胱經,來回往返4次,再重點按摩委中、委陽兩穴。接著術者握住患者的足踝部,用適當的力量牽引膝關節約1分鐘,再在牽引狀態下被動活動屈曲膝關節,重復3~5次,活動幅度逐漸加大至最大幅度;(3)最后對患者施以推法、搓法等手法以放松膝關節。操作時應做到手法從容和緩,柔和有力以舒筋止痛,活血消腫,不可粗暴,以免加重損傷。全部手法單側膝關節大約20分鐘。治療后以患者感覺膝關節輕快、發熱為佳。以上治療方法,一般先溫針灸,取針待皮膚冷卻后,然后推拿,每日治療1次,治療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3療效觀察
3.1療效標準出處: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而定。顯效:疼痛消失或明顯減輕,膝關節功能接近正常,不因內、外諸因素影響而復發。好轉:疼痛減輕,膝關節功能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無明顯改善。
3.2治療結果96例病人中,經2個療程治療顯效者42例,占43.8%;好轉者51例,占53.1%;無效者3例,占3.1%;有效率達96.9%。
4體會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變伴軟骨下骨質增生,骨贅形成,繼發引起滑膜、關節囊和軟組織的損傷及炎癥反應。它是以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骨關節病,按祖國傳統醫學理論多屬“骨痹”范疇,多由年老肝腎虧虛,氣血不足,風寒濕邪,流注關節,壅閉經絡,侵襲骨脈所致,為氣血滯澀不行之病。《濟生方·痹癥門》說:“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弊也。”治療原則以滋補肝腎,舒筋通絡,祛風散寒,消炎止痛為主。陰陵泉為脾經合穴,能健脾除濕、散寒止痛;足三里、梁丘同屬足陽明胃經,足三里為胃經合穴,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又“主潤宗筋”,能補氣養血,解痙止痛;陽陵泉為八脈交會之筋會,能舒筋通絡,散寒除濕;血海屬足太陰脾經,主血分病,有活血養血作用,含“血行風自滅”之義;委中、委陽同屬足太陽膀胱經,委中為膀胱經的合穴,取其兩穴能祛風散寒,舒筋活絡;曲泉屬足厥陰肝經,陰谷屬足少陰腎經,取其二穴滋補肝腎,以求肝腎健則筋骨壯。配合溫灸具有熱療的作用,熱療作用可使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帶走致痛物質,更助散寒除濕。溫經通絡之效。運用推拿手法,使經脈得到疏通,氣血循環正常,起到消除痙攣,解除粘連及擴大關節間隙的作用。
臨床觀察認為針灸推拿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以年齡在45~55歲,病程1年以內的早中期患者療效最好。對于關節內有較大游離體存在,骨贅過多,因骨磨損重造成脛股角發生改變而使膝的負重力線改變者療效較差,其原因是因為針灸推拿不能清除游離體和骨贅的存在,更不能改變其病理的生物力學狀態。因而選擇合適的病例是獲得良好療效的關鍵。本方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方法簡單,療程短,見效快,療效好,不失為臨床治療本病的較好方法之一。尤其值得基層醫院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