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明 王華軍
摘要目的:探討胸椎小關節紊亂癥的診斷、命名及解剖學基礎。方法:查閱近年來有關胸椎小關節紊亂癥的文獻報道,結合臨床及解剖學觀察對這一病癥的解剖學基礎及命名做一分析。結果:胸椎小關節紊亂癥的命名缺乏解剖學基礎,概念模糊。結論:對于此癥的命名應以解剖學為基礎,使之從模糊概念走向精確定義,這樣才有助于治療的準確性。
關鍵詞胸椎小關節紊亂癥解剖命名
胸椎小關節紊亂癥是骨傷科及推拿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隨著人類生活、工作節奏的不斷加快以及勞動的密集化,其發病率日益上升并影響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㈣。胸椎小關節紊亂癥的病因多是由于長期或短暫的提、搬重物姿勢不良,用力不協調扭錯,破壞了脊柱胸段的內外平衡,導致單個或多個脊柱小關節位移改變,從而造成脊神經、血管和交感神經支配的組織器官功能障礙或失常而引起。對本病的治療多采用推拿按摩的中醫外治法,療效顯著。但胸椎小關節的關節囊、周圍韌帶、肌肉等軟組織結構復雜,臨床醫生往往對該病癥的病變部位及性質含義不清,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故各療效之間缺乏可比性。為對胸椎小關節紊亂癥有一全面的認識,本文對其的臨床特征、解剖基礎及存在的問題做一綜述。
1胸椎小關節紊亂癥診斷與治療現狀
根據各作者所報道的胸椎小關節紊亂癥,其癥狀復雜多變,現無明確的診斷標準。急性患者多表現為:①單側或雙側背肌疼痛,肌肉痙攣,功能受限,常沿肋間神經放射痛,心前區疼痛。②胸椎活動范圍變小,不敢深呼吸,咳嗽伴有肋間神經痛或胸壁竄痛。③檢查見患側棘突旁壓痛,受累椎體棘突有偏歪或后突,棘上韌帶有急性或慢性損傷的體征。④x線可見棘突側偏或胸椎小關節錯位,余無明顯異常征象。慢性患者表現為胸悶、胸痛、憋氣、背痛、沉重或以心前區壓迫感為主。久站久坐彎腰活動可使疼痛加重。多數患者吸氣時疼痛加重。除此之外由于其常會引起胸腹腔臟器功能紊亂等癥狀,而這些癥狀又常被誤診為心血管、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等。但是這些診斷多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而這些臨床表現不具有特異性,不易鑒別診斷,存在很大的主觀性。
胸椎小關節紊亂癥的治療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但針對性不強,但是這些治療往往都未能針對其明確的病變部位,應用也較混亂。由于多數文獻缺乏分組對照,缺乏說服力,故各作者之間的療效難以比較。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法有:理療、體療、封閉、中藥、外敷、拔罐、針灸、按摩、推拿、針刀、激光、礦泉浴、TDP幅射等。其中推拿按摩類的胸椎掌壓法應用較多,如雙手疊壓、踩蹺推壓、雙手分推、膝頂法等多種。也有多種療法相結合的文獻報道。
2胸椎小關節紊亂癥定義的模糊性及解剖學基礎
胸椎小關節紊亂癥的解剖學基礎存在一定的混亂現象。許多文獻未明確胸椎小關節的具體解剖位置及結構,一些文獻認為胸椎小關節僅為胸椎的關節突關節;還有認為其為肋椎關節,包括肋頭關節和肋橫突關節;一些則認為其中還包括椎間盤等周圍的軟組織結構。根據解剖學觀察,脊椎胸段的連接主要有關節突關節、肋頭關節、肋橫突關節和椎間盤等周圍的韌帶軟組織連接構成。關節突關節是由鄰位椎骨的上下關節突構成的關節,允許兩椎骨之間有少量運動。肋骨與椎骨的連接包括肋頭關節和肋橫突關節。這兩個關節在功能上是聯合關節,起到縮小和擴大胸腔的作用。而在解剖學上也只有關節突關節之稱呼。
文獻所介紹的胸椎小關節紊亂癥的病變部位包括了關節突關節、肋頭關節及肋橫突關節。當胸椎間盤、胸椎問韌帶(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棘上韌帶)和關節囊等組織退變后,胸段脊椎的穩定性受到影響,關節突關節、肋頭關節、肋橫突關節和椎間軟組織發生錯位和損傷的機會增加。即使胸椎間盤和椎間組織未發生退變,當上肢劇烈運動,胸脊柱受到來自肩胛帶肌肉急驟收縮時的牽拉;或長時期姿勢不良、退行性變、負重或用力過猛等作用所產生的旋轉力、伸展力或壓力超過了椎間軟組織的彈性限度,也會造成錯位和損傷,使胸脊柱的內外平衡失調,壓迫或刺激肋間神經或胸脊神經后支引起相關癥狀。手法整復等療法可以通過糾正關節錯位,糾正胸椎體位移,恢復胸脊柱內外平衡,解除肌肉痙攣,改善神經壓迫和局部血液循環,使胸椎關節周圍軟組織炎性滲出和水腫吸收,從而消除病變部位對血管和神經的壓迫和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目前多數作者認為胸椎小關節紊亂分屬于“痹證”、“岔氣”范疇。目前臨床各科,特別是與推拿有關的相關學科把與關節突關節、肋頭關節及肋橫突關節病變所引起的臨床癥狀者都稱為胸椎小關節紊亂癥。在解剖學的概念中不能將這三個關節統稱為小關節,更不能將其混為一談。在今后的臨床診治工作中應注意區分細致診斷,而不能以胸椎后關節紊亂癥來統稱之,這樣才能治療更有針對性,從而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