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田田
當前,銀行理財產品市場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各銀行推出的產品信息往往是不透明的、不對稱的,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能是一個黑洞。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的專業術語越來越多,對于自己不能完全理解的理財產品,不要光聽銷售人員的口頭宣傳就草率做出購買決定,產品說明書及理財合同的條文很難理解,一定要讀懂說明書上的每一個條款,對于含糊不清的語句,要向銀行的專業人士咨詢。對于投資者來說,防范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中的文字“陷阱”顯得尤為重要,投資之前一定要樹立正確的觀念,避免走入誤區。
預期收益不等于實際收益
各家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會對其收益有個預期,但是投資者應該明白預期收益并不等于其實際收益。例如有的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12%,但是其采用的是18個月的收益率,如果把它轉換成年收益率,則是7.99%。某商業銀行的類基金產品說明書上注明,如果“開放日產品單位凈值”大于“上次提取到業績報酬時的產品單位凈值”,那么,業績報酬=開放日理財產品份額×(開放日產品單位凈值一上次提取到業績報酬時的產品單位凈值)×20%。從這些文字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假設產品凈值高于1.07時,超出部分的百分之二十就不歸投資人所有,而歸銀行所有!因此,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同時,一定要看清楚產品說明書,千萬不要被所謂的“最高收益”蒙蔽雙眼。
提前終止不等于客戶有提前終止權
對銀行理財產品而言,如果投資者想提前贖回產品,可能會遇到以下四種情況;一是銀行和投資者均沒有提前終止產品的權利二是投資者有終止權利,但是需要支付一定的違約金;三是銀行有最終解釋權:四是規定投資者可以在某一天支取,但需要支付一定的違約金。例如些銀行理財產品,如果投資者在產品到期前贖回,就需要扣除一定比例的本金,或是按銀行公布的價格贖回。如果扣除本金比例是3%。而當期預期收益也是3%,這意味著投資者提前終止沒有任何回報。
保本風險被忽視
由于銀行產品的火爆銷售,為了吸引投資者的目光,各家銀行對其產品的宣傳更是存在隱蔽性描述。現在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上會醒目注明其產品為保本型理財產品,這使很多投資者在挑選產品時疏忽了說明書上的其他條款。保本產品真的無風險投資嗎?當你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時會發現它的保本承諾是有前提條件,例如某款產品的說明書上注明在理財期內,如果投資者提前終止理財計劃,那么保本條款不再適用。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一定要仔細閱讀其產品說明書,不要相信其口頭宣傳,理財產品的風險在產品合同中有約定。
匯率風險被忽視
對于外匯理財產品來說,投資者可能更不容易認識到其陷阱。例如某銀行的款理財產品收益率與某種外匯波動的范圍掛鉤,每個季度的第一天,如果美元的匯率在1.2-1.225范圍內,投資者就有1.5%的利潤;但是如果不在這個范圍內,本季度利潤則為零。此外,投資者還應該意識到,當理財產品到期時,一般都會兌換成人民幣。人民幣升值因素使得投資者面臨的損失會越來越大。而且,理財產品期限越長??赡茉馐艿膿p失就越大。
普通客戶成利益犧牲品
有些銀行理財產品,在設計時會分優先級和普通級客戶。定情況下,普通投資者并不能平等分享其產品的最后實際收益,優先級客戶會受到收益保護。舉例來說,如果款打新股產品,到期年收益率達到了20%,優先級客戶除了可以拿到銀行承諾的5%收益率,剩下15%收益中,他還可以再拿到其中的10%,即總收益率的1.5%,這樣算下來,優先級客戶則能拿到6.5%的年實際收益率。投資者如果不分清楚該產品有沒有分優先和普通級別,很可能就成了優先級客戶和銀行的利益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