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壁生
國家權力在對待文化、教育問題上,真正的重視傳統,便是正視傳統多元性的事實,弘揚多元化的傳統格局,而基本的做法,即提供一個容納多元化傳統的環境。
新學期開始,教育部以“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名義發文規定,15首京劇曲目將進入北京、浙江、廣東等10個省的中小學課堂,雖說只是試點,但這15首京劇唱段中,《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等“文革樣板戲”唱段占了9首。政策發布,輿論大嘩。

人們普遍質疑的是,“樣板戲”唱段的藝術性能否作為京劇的代表,“樣板戲”唱段的政治性是否適合進入中小學教育。在筆者看來,中小學音樂課堂上增加傳統戲曲的內容,對培養中小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對推動傳統文化藝術的繼承,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強行以一個地方的劇種作為傳統戲曲的標準,推行到全國,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而這個問題的背后,是人們對“傳統”的單一化、一元化、簡單化的理解。
多元的傳統
近幾年來,從“讀經熱”開始,中國興起了一場“國學熱”。少兒讀經、祭孔、私塾、《論語》熱,相繼而來?!皞鹘y”成為一個符號,在中國的思想角力場中備受爭議,在權力之手的操控下則連接變異。當不斷升級的祭孔儀式與開發旅游資源結合,祭孔便成為地方政府增加財政收入的工具。當“傳統文化”與民族主義聯姻,文化便成為政治的墊腳石。當傳統文化被抽象為幾個活躍的學者的形象,它在公眾心目中便簡單化為偏安于歷史一隅的公羊學,乃至幾句“儒教”、“國教”的口號。
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工具性利用與簡單化理解,與中國近60年來在進化史觀的主導下,把傳統文化視為“封建”、“落后”的代名詞,無所顧忌地與歷史決裂密切相關。人們用語言符號去假象了一個非道德的傳統,把各種民俗禮儀、拜神祭祖都納入其中,將其視為迷信、愚昧的象征。但是,傳統是一個流動的、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而非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真正的“傳統”,既包括體現在古代經典中的“大傳統”,即精英文化,同時更包括了“小傳統”的民間文化,“小傳統”蘊含于鄉土社會的婚喪禮俗、家規民約、拜佛游神、民樂俚語之中,體現于名勝古跡的一磚一瓦、祠堂神廟的牌匾神龕之中。于“大傳統”而言,不要說中國文化中還有釋、道雜家之學。就算是其主干儒家文化,在歷史上也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一個不斷流動變化的發展過程,宋學與漢學相繼,今文與古文并峙,呈現出極大的豐富性與多樣化的發展空間。而“小傳統”在其藝術表現形式上,具有非常明顯的多元化的特點。不同的血緣、地緣共同體,具有不盡相同的生活方式,具體表現為差異極大的各種民俗。以民居而言,京地多四合院,江南碧水環繞,傍水設莊,即為水鄉,客家人長居山隙,依山造房,遂作圍屋,潮汕人居平原,重家族,故居“四點金”。以戲曲而言,燕地之京劇,吳地之昆劇,越地之越劇,嶺南之粵劇,潮人之潮劇,四川的川劇,都以其特有的地方方言,特有的唱腔唱調,有效地表達著當地人的豐富的情感,傳播著共同的倫理價值觀。以婚喪禮俗言,各地的婚喪禮俗各不相同,但是這些地方性的風俗,都表達了當地人對生死、婚姻的看法,而有效地安頓了人們的靈魂。以飲食言,平原、山區、沿海、內地地氣不同,各個地域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共同構成了令人驚嘆的飲食文化。可以說,傳統文化,尤其是“小傳統”的民間文化,因其多元性,而豐富多彩,富有活力。這些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共同構成了一個眾彩紛呈、豐富而多元的傳統。
傳統藝術的功能
60年來,傳統藝術與美的式微乃至消失,是整體性的。在所謂的“前三十年”,文學與藝術被貼上階級的標簽,投入政治的鐵籠。無論小說、音樂,還是美術、戲劇,若非“革命”的,便是“反動”的“沒落”的。于是傳統藝術一概被戴上反動沒落的帽子加以摒棄,而全部的藝術,都成為歌頌領袖、宣揚“革命”、傳播斗爭的材料。“前三十年”留下來的,是一大批宣傳斗爭的小說、領袖的畫像、樣板戲、忠字舞。在戲劇領域,幾乎每一個地方的地方戲,都以革命的名義進行劇本、唱腔諸方面的改革,改革的后果,絕大多數背離藝術本身的美感,而成為政治宣傳的材料。而在“后三十年”中,傳統藝術剛剛獲得一點自由的空間,便馬上被卷入市場的漩渦之中。其中,戲曲的命運是最悲慘的。不同的方言地區的地方戲,都跟傳統的生活方式密切結合在一起。當傳統的生活方式逐漸遠去,各種地方戲也日漸失去自己的觀眾。年輕的人們寧可聽快餐一樣的流行音樂,也不會花功夫品味自己家鄉的樂曲,因為他們過于忙碌。文人們寧可聽西方的琴曲、歌劇,也不會品嘗故土俚語唱出來的戲劇,因為家園已經遠去。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歷史傳衍至今,產生了200多個戲曲劇種,而這200多個劇種經過了60年政治與市場的雙重戕害,還剩下多少?
曾經讓村夫民婦、引車賣漿者喜聞樂見的戲曲,經過了社會轉型,幾乎已經褪去了民俗的味道,而變成并非人人都能欣賞的雅樂。其命運,和明清小說變成今天的經典頗有相類之處。在這樣的時候把戲曲搬進課堂,讓學生們對這一古老的藝術有基本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傳統戲曲因多元而豐富,絕沒有一種地方戲曲能夠代表整個華夏戲曲。以國家的名義推廣某一種地方戲曲,不管這種地方戲曲如何有代表性、藝術性,都是對整個傳統戲劇多元化局面的無知和蔑視。如果現在的教育體制,真的要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戲曲,那么,最重要的,便是尊重傳統的多元性,傳承多元化的戲曲。這是因為,從根本上來說,我們今天仍然把戲曲當作優秀的傳統藝術來繼承,原因在于戲曲仍然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塑造我們的精神,構建我們的心靈家園。而不同的方言區生活的人們,是依靠自己自小熟習的母語,去塑造自己語言的家園,從而安頓自己的心靈的。
《禮記》的“樂記”篇這樣描述樂章的起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動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币簿褪钦f,凡是音樂,都發自人心。人心之動,是因為受外在的事、物的刺激。人心受到刺激之后,便會發出哀樂之聲。哀樂之聲按照一定的節奏發出,便成了音樂。在這一過程中,人心所發出的“聲”(聲音),所形成的“音”(歌曲),必非任何外在的語言,而是自己從嬰孩時代開始熟習的母語的發音形式。語言,是一個人心靈深處真正的精神家園最基本的構成材料。它之所以能夠營造精神家園,原因不是理性的,而是感性的——僅僅因為一個人從牙牙學語開始,從說出第一個詞匯開始,便是通過這種發音方式去表述自己的心理、欲望、情感。而音樂、戲曲,是語言的藝術化的高級形式,它之所以能夠喚起人們心中的溫情,能夠讓人找到家園般的歸屬感,能夠讓人平靜,使人激動,讓人歡笑,催人
淚下,就是因為它永遠寄托著一個人內在最深沉的、潛在的感情世界。同樣的音樂、戲曲,如果用自己所不熟悉的語言、腔調發出來,便徹底變成另一種東西,完全失去了美感,更加不要說能夠喚起人心靈深處的情感。
尊重多元性
在教育部的規定中,以“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名義要求全國多個省區試點的中小學生都必須學習京劇,這種做法,企圖用一種地方戲作為全國多元化戲曲局面的標準,推廣到各級教育之中,體現出來的,是權力對文化、藝術的僭越。
一貫以來,對多元化的傳統藝術最大的威脅,既來自現代性本身,也來自以權力為核心的行政體制,及其慣于運用的國家整合的手段。當行政力量強加于文化之上,對傳統最大的破壞,在于從文化上把豐富而多元的傳統逐漸納入一個標準化的模式之中。在今天,當我們走進中國的各個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當地的風俗固已蕩然無存,而在建筑風格、飲食、生活方式諸方面,均已徹底趨同化。最直觀的是城市建筑。在北京,城墻早就消失在有意的炮火之中,僅存的民居四合院,也正在走向消亡的步伐里。在江南,文人墨客筆下的水鄉小鎮,早已消失殆盡,惟存的幾個水鄉,成為任人憑吊的活博物館。至于嶺南,大院、騎樓、圍屋等地方風格的建筑,也在不斷遭受拆毀之中。這種對傳統的破壞,既是現代性的結果,同時也常常有行政權力操控的因素。許多地方的拜神、游神等民俗,被戴上“封建迷信”的帽子。
無論是把是否說普通話等同于是否文明,還是把京劇視為傳統戲曲的代表,背后都是一種民族主義思想指導下進行國家整合的渴望,而無視傳統的多元性。這個時代是一個方生方死的大時代,一個激烈變動的時代。許多東西正在消亡,許多東西正在生長。在文化重建、文化創造的過程中,有許多值得參照的資源。其中,傳統的維度,毫無疑問的,是我們反省我們的時代的一個思想維度。而在這個時代,如果說傳統文化——包括大傳統的精英文化和小傳統的民間文化——仍然還有活力,那么首先在于它能夠喚起我們心中內在的情感和內在的道德沖動,在于它能夠喚醒我們對精神家園的回憶,在于它依然能夠提供建構新的精神家園的資源。因此,每一個在特定的語言、禮俗共同體中生長起來的人,每一個懷念童年、眷戀曾經的歌謠的人,都可以憑借自己的文化記憶,去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
正因如此,國家權力在對待文化、教育問題上,真正的重視傳統,便是正視傳統多元性的事實,弘揚多元化的傳統格局,而基本的做法,即提供一個容納多元化傳統的環境,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使傳統中不同的表現形式,都能夠展示自己獨特的魅力。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