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洪森
歷經3年綜合16部門、洋洋13000言的《醫改方案征求意見稿》發布后,雖然普遍反應看不懂,可操作具體措施太少,但刨去里面的空話、套話,其基本精神可以概括為“醫改以國家包辦為主”。
新醫改為什么要走國家包辦的路子呢?
這和對前期醫改失敗原因的總結有關。3年前政府承認醫改不成功,很快就把這不成功定性為是市場化造成的。正是這種定性,導致新醫改要走國家包辦的路子。前期醫改失敗,如果真的是市場化造成的,那么新醫改走國家包辦的路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問題在于前期醫改失敗真的是市場化造成的嗎?
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很多領域取得了市場化的成功,如飲食業、汽車業等等。為什么醫療改革走市場化的路子就失敗了呢?
我們回過頭來檢討一下前期醫改所謂的市場化,根本就是半拉子市場化。醫藥市場化了,醫院沒有市場化。醫院還是屬于政府控制的事業單位。政府一方面控制著醫院,不允許資本自由興辦醫院,另一方面對醫療部門的財政投入又嚴重不足,逼醫院自行創收。正是這種局面,逼得醫院依靠賣藥賺錢,逼得醫院千方百計挖掘賺錢潛力,提高收費。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罪魁禍首是政府壟斷醫院而投入又嚴重不足。
再加上市場化的醫藥行業也沒有建立起公正有序的市場秩序。藥廠成功與否基本上取決于能否拿到政府批文批號。北京依靠跑批文批號為生的醫藥代理公司有400多家,每個批號的行賄費用平均為200萬。這些代理公司基本上都是和國家藥監部門有關系的人開設的。這種局面使得藥廠的心思和精力全用在做翻牌藥上。把原來幾分幾毛錢的藥換個牌子,拿到批文批號就可以幾元幾十元地銷售_出去。美國一個新藥從研發到上市平均時間為10年,研發經費為10億關元。美國食品醫藥管理局每年批準的新藥只有幾十個,而中國每年上市的“新藥”上萬個,成了丟盡中國臉面的國際大笑話。
很遺憾,新醫改方案對這兩大痼疾(政府壟斷和監管失責)并沒有拿出強有力的針對性措施。
一味強調政府主導政府包辦建立三級醫療體系,這種表態式的態度是很好的。可是,建主覆蓋全民的福利性醫療體系是需要花費大把大把銀子的,政府有什么措施來保證所需要的投入呢?教育經費投入太少,被批評了30年,至今還是太少,在國際上的排名還是倒數。憑什么讓我們相信,一紙醫療改革方案,今后的歷屆政府就會按需投入呢?
退一步說,即使今后歷屆政府都老老實實加大投入,也難以避免官辦機構的另一大弊端:貪污和浪費以及高昂的行政成本。
由此,我堅決反對醫療體系由政府主導國家包辦的方案。
我的醫改方案如下:
一、除了事關公共衛生健康的免疫、防疫以及精神病院,由國家主辦國家全額支付之外,其余醫療機構國家一律不辦,現有的醫療機構全部出售。國家每年將財政收入的15%(發達國家占16%以上)轉化為全民的醫療保險費用。由公民自行選擇保險公司投保。目前中國的財政收入為3萬多億,15%將近5000億,平均攤到每個人頭上將近400元,交付醫療保險費用足矣。讓公民自行選擇保險公司,勢必促進保險公司之間的公平競爭,改善服務。公民憑保險公司發放的醫療卡到醫院或診所免費就診。國家醫療保險費用來保障基本醫療,想獲得更好醫療條件,自己另行增加保費。
二、國家給各種資本興辦醫院和藥廠提供便利政策,免費提供辦醫院、辦藥廠的土地,各種醫療單位以及藥廠一律免稅。國家按照每,萬人100張病床的比例來規劃醫院設置,凡是建立醫院,開辦藥房的地段必須設立兩家以上以利競爭。
三、任何醫院、醫藥必須投保,只有獲得保險公司保險才能營業和銷售。任何醫院、醫藥,只要獲得保險公司認保,工商管理就必須發放執照或者銷售許可。
我這三條醫改措施總字數加起來不滿500字,和《醫改征求意見稿》13000字比較一下,誰更加簡便而又切實可行?誰更加有利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