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東
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動蕩,正在全球蔓延,政治家和經濟學家們紛紛表態,世界將遭遇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在應對這場危機的過程中,歐美諸國的救市方案被一些人視作“向左轉”、“跨越了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紅線”、“美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盛行全球的自由市場制度在它的老家陷入了困境,而握有龐大美元資產的中國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成了希望所在。
雖然金融動蕩已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但與西方陷于危機的緊迫感不同,從成功舉辦奧運之后,一些中國人中間開始彌漫一種制度優越情緒。先是表達了對辦大事能力的自豪;接著是在金融危機中受沖擊相對較小,而讓某些人似乎面對西方自由市場制度乃至政治制度時有了某種精神上的優越感;到10月上旬,中國科學院發布《國家健康報告》,更是通過對各國的國家進取精神、國家責任、經濟活力、社會凝聚力、國家反應能力、調控能力、創新能力及資源安全、環境友好等因素進行研究后認為,中國國家健康狀況在被研究的43個國家中排名第13位,屬于健康達標型,比法國、德國、新加坡等國更為健康,其中國家責任指數中國更是排在第一位,美國則位列榜尾!西方一些學者和媒體面對危機發出的所謂自由市場改宗言論,也照例被國內一些輿論用來自我佐證。
任何制度在其適用范圍內都有其存在的價值。眾所周知,30年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革命性變化,正是從思想觀念和經濟制度層面的自我革命開始,在吸納人類文明共同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揚棄和完善中國原有制度的結果。從最初沖破被奉為圭臬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制度,到承認商品經濟存在的有計劃商品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確立,乃至今天對經濟大國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的渴望,可以說,30年中國經濟改革就是從不自覺到自覺地向自由市場制度演變的。
同樣,這更是一場巨大的政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中國最終告別了封閉貧窮的社會主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過程,解放了被禁錮的生產力,使中國從經濟面臨崩潰的國家成為一個世界經濟強權,并對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解決具有了一定的話語權。沒有制度性的革命,就不可能有改革開放,更不可能出現“中國奇跡”。
今天,又一次站在歷史關鍵點上的中國,對于繼續深化改革,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已經成為全民共識。胡錦濤在執政黨十七大上指出: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各方面體制改革創新;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
顯然,片面強調現行制度某一方面的優越性,并試圖把它們提升到整個政治經濟社會制度層面,其隱含的邏輯,既是對過去改革開放歷史的否定,也不利于對現實問題比如食品安全、環保問題以及群體性事件的解決,更可能對繼續改革開放的大業帶來思想混亂。
目前歐美國家的救市舉措是否意味著自由市場制度在西方乃至全球的終結,歷史自會評判。中國今天受金融動蕩沖擊較小,卻并非得益于一些人認為的那種制度優勢。正如溫家寶總理近日指出的,是“由于我們這些年金融的開放還是有序地、漸進的來進行,因此開放度還沒有這么大,特別是資本項下可兌換,我們還沒有實行”。
改革開放是為了建立一種既能讓人獲得自由全面發展、也能帶來社會經濟繁榮的民強國富的制度。沒有一成不變的制度,制度的優越性是相對而言的。現實紛繁蕪雜,理論上無論多么完美的制度都有可能存在漏洞,在運轉中也可能出現問題。關鍵是當漏洞和問題出現之后,如何補救,使之重回正道,讓問題的解決成為制度健全的推手,無論對于我們現有的制度還是西方的體制,皆是如此。因此,這個意義上說,改革將是一場沒有終點的制度革命。
顯而易見,當別人因為制度創新遇到困境而招致某些災難時,中國不能因為自己尚未發展到這一階段得以幸免而沾沾自喜。我們需要的,依然是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堅定改革的方向和信心,努力在中國現實和別國的經驗教訓中汲取養分,真正建立起既能讓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又符合全球化時代公認價值標準的社會制度。
前進的道路依然布滿荊棘,但既然找對了路,就要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