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 曦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中國實現了飛躍性的發展。這是戰略性調整的成功。
從1984年洛杉磯,到2004年雅典,中國共獲得了112枚奧運金牌,產生了130名奧運冠軍。如今的奧運早已不是運動員個人之間的競賽,而是演變成體育戰略的競賽,是當代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相互較量的最佳場所。日前,中國奧委會副主席、前國際奧委會委員吳壽章撰文詳解了“奧運金牌戰略”的偉大意義。
1984年開始起飛
吳壽章認為,1984年是中國體育史上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年。他寫道:“1952年,新中國第一次參加赫爾辛基奧運會,當時我們什么也沒拿到。那以后,因為政治原因中國失去了與國際奧委會的聯系。到了1979年,中國與國際奧委會恢復聯系,‘名古屋決議的達成解決了臺灣運動員的參賽問題。之后,1980年,我們應該參加莫斯科奧運會,但是因為那時候蘇聯出兵阿富汗,西方國家抵制,中國也沒去參加。直到1984年,中國在洛杉磯拿到了15塊金牌,實現了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
洛杉磯奧運會之后,中國體育界迎來了一件大事,中央發布了“20號文件”,這個文件確定了中國體育要走向世界的大方向。當時,國家體委就根據這個背景制定了一個——“以青少年為重點的群眾體育發展戰略;以奧運會為重點的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當時我國專業運動隊的規模基本穩定在17000人左右,而且只有各個省市有專業隊。而這17000名專業運動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非奧運會項目。武術、散打,包括當時的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和女足,也還不是奧運會項目。另外項目上的結構也不合理,這17000人里三大球就占了7000多人。這些運動隊完全由國家養著,而田徑、游泳等基礎大項相當薄弱。
全運會助推奧運會
洛杉磯奧運會之后,為了解決中國體壇存在的一些問題,國家體委于1985年確定了“縮短戰線,保證重點,突出單項,重點發展田徑游泳和能在奧運會上取得好成績的項目”的方針。但這個方針,在全國推廣有很大的障礙。
吳壽章表示,當時各省市都瞄準全運會,而全運會的項目組成又和奧運戰略的要求有很大差異。如果全運會上只有奧運會項目,在當時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各地就會把非奧運會項目砍掉,這樣很多中國的傳統項目發展就成問題。
矛盾帶來的最大后果,就是1988年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的欠佳表現。但有一點當時已經統一意見:1987年后,每屆全運會都安排在奧運會之后的一年舉行,以便全國體育界全力備戰奧運。這樣一來,1987年六運會與七運會之間就隔了6年。中國的奧運戰略在全國各地得到全面實行,則是在1992年奧運會之后。當時,很多年輕的干部成為中國各省市體育局的領導,國家與社會共同辦體育的政策也下來了,中國體育體制發生了改變,體育產業得到了發展。1992年與1993年,逐漸形成了中國競技體育發展的三大經濟支柱:國家的投入、社會資源的配置、體育產業的發展。客觀上,這種體育市場經濟的建立也為非奧運會項目的生存發展提供了道路。于是,在1993年年初,全運會上只設奧運會項目,除了國粹武術之外,其他的非奧項目都被排除出全運會。從那之后,各個省市也真正將競技體育的奧運會戰略貫徹下來。于是,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中國實現了飛躍性的發展。這是戰略性調整的成功。
“奧運爭光計劃”強化競技體育
1995年6月和7月,國務院先后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奧運爭光計劃綱要》,1995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正式頒布。這些綱領和法規性文件的誕生則標志著中國體育更加注重各類體育協調發展和體育法制化。同時,這也令新時代的中國競技體育更加強大。
吳壽章日前向記者解釋說,制訂和實施《奧運爭光計劃》的目的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順應國際競技體育發展趨勢和規律,對當時我國競技體育到上世紀末的7年中的發展目標、規模、重點、質量及措施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全過程的系統管理與控制煷傭使競技體育更高效、快速、健康發展,以奪取更大成績,贏得更大榮譽。可以說,正是在《奧運爭光計劃》的指引下,中國體育代表在最近三屆奧運會上一步一個腳印,在奧運獎牌榜上一次又一次創造了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