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漫

北京奧運會體育賽場比拼火爆,而在賽場之外的商業世界,競爭同樣精彩。但是,筆者要關注的并不是那些赫赫有名的品牌贊助商,而是看起來上不了臺面的“山寨手機”。
所謂“山寨手機”,泛指那些小品牌,甚至沒有品牌的國產手機。這些手機大多在二三線城市銷售,因此在很多消費者心目中“山寨手機”幾乎就是“價格低、質量差”的代名詞。然而,正所謂“英雄總在草莽間”,借助北京奧運會的舉行,“山寨手機”的市場競爭能力讓業界不得不刮目相看。
幾乎就在一夜間,各種與奧運相關的“山寨手機”橫空出世。盡管在做工上仍顯粗糙,但是設計者的良苦用心還是在細微處顯現出來。此外,“山寨手機”都以功能全面而著稱,超大屏幕、超長待機、雙卡雙待、百萬像素攝像頭、MP3/MP4多媒體播放,甚至GPS導航功能一應俱全。毫不客氣地說,不僅是國內的品牌手機廠商,即便是國際一線的手機廠商,也在這場奧運市場競爭中灰頭土臉。
很多人在關注“山寨手機”的時候,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低價、低質”問題上,但是卻忽略了“山寨手機”的積極意義,那就是中國制造并不是缺乏創意的代名詞,中國制造企業完全有可能成為一流的市場領導者。
所謂“一流企業賣品牌、二流企業賣服務、三流企業賣產品”,中國制造就一直被認為是只會靠低價格競爭,是不折不扣的三流企業。這樣的判斷其實完全是誤解。筆者所接觸到的一些中小出口制造企業主,無不盼望能夠實現產業升級、實現自我品牌開發,盡早跳出低端價格競爭。但無奈的是,內外部條件并不具備,才使得他們不得不繼續靠壓縮成本打價格戰維持基本的存活。
據此再來看“山寨手機”,它們所面對的整體市場形勢其實非常嚴峻。近年來,國產的品牌手機的總體市場份額幾乎是一落千丈,而與之對應的是,“山寨手機”去年的出貨量卻達到1.5億臺,甚至遠銷東南亞和非洲。“山寨手機”能夠在全行業低迷時脫穎而出,其背后的成功邏輯的確值得深入探討。
事實上,制約國產手機發展的瓶頸并不在于企業的商業能力,而在于外部制約。國產手機盡管已經取消了準入限制,但一部國產手機要想合規上市,至少還要邁過如下門檻:首先是企業的注冊資本要在1000萬元以上,而現實中手機企業實際生產所需要的最低資金不過300萬元;此外,手機的檢測費用過高,檢測時間過長。一部手機檢測收費要達到30萬元,檢測時間甚至會被拖延到3個月以上。費用或許還可以容忍,但是對于推陳出新要求極高的手機行業而言,3個月的時間意味著產品還沒有出廠就已經被市場淘汰。其實,即便是國際一線的手機企業也無法逃脫這一規律。當年宏碁在收購西門子手機后曾展示過一部樣機,然而在拖延1年后,當這部曾經引起高度關注的手機真正推向市場時,卻根本無人問津了。
“山寨手機”的優勢恰恰在于此,由于沒有檢測時間的拖延,讓這些無名手機具有了靈活、機動的能力,也讓中國民間的商業創意獲得了難得的發展空間。盡管這樣的操作存在違規之嫌,但是面對一個又一個充滿靈性的“山寨手機”,行政部門完全簡單采取封殺政策絕非上策。
對于“山寨手機”,招安要好于圍剿。兩者的區別就在于,“招安”意味著官方管理部門不僅要把“山寨手機”納入正軌,同時也要尊重市場自發規律與需求,并據此作出政策調整。筆者建議,應該降低行業準入的資金門檻,讓更多的民間資本加入手機行業,通過市場的優勝劣汰,形成國產手機的真正名牌;應該打破目前全國只有兩家手機檢測機構的壟斷狀況,設立更多的檢測機構,通過競爭來縮短檢測時間、降低檢測費用;應該針對“山寨手機”所采用的獨特芯片技術,建立更加便捷的產品準入標準,而不是全行業一刀切。
“山寨手機”其實就是中國低端制造業的縮影。層出不窮的經典“山寨手機”創意提醒大家,當我們都在期望產業升級、淘汰低端制造業的時候,是否應該先想想,調控政策如何才能夠為產業的升級轉型做出更多的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