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汶川大地震標志著網絡媒體真正步入了主流媒體。
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國互聯網展開了一場“Web2.0式”的救災。不再只是傳統媒體占據主流報道地位,不僅只是海量信息整合平臺的概念范疇。救援資助、尋找親友、表達哀悼、獻言獻策……新媒體開啟了空前的超常運作。新浪執行副總裁、新浪網總編輯陳彤在接受《新民周刊》專訪時說:“如果說以前新媒體更多處于從屬地位,那么5?12地震標志著它已經開始步入當今中國社會的主流媒體陣容。這是新媒體第一次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新民周刊》:抗震救災報道,傳統媒體的力量尤其是公信力,依舊無可比擬。用方興東自己的話說,他“第一主看CCTV”。您認為此間新媒體的獨特影響力如何體現?
陳彤:央視24小時連續不斷地直播,無疑在地震信息傳播方面扮演了最為重要的角色。外國媒體同行私下稱:“中國官方媒體此次對地震災情的披露之及時、之全面,都與從前不可同日而語,令我們幾無報道空間?!钡窃诳焖俜磻?、海量信息、即時更新、可檢索、互動性、寬頻多媒體效果等方面,互聯網的優勢也令傳統媒體難以比肩。
5月12日14點28分,四川汶川發生8級強烈地震。14點46分,新華網發出第一條快訊:“12日14時35分左右,北京地區明顯感覺到有地震發生?!?4點53分,新華網再次發出快訊:“四川汶川發生7.6級地震?!毖胍暤谝淮尾髶f則在30多分鐘以后。但14時32分,在地震發生僅僅4分鐘后,就有來自云南的新浪博友“說來話長”發表了第一篇博文:《地震了!》。在隨后的1小時內,我們這里就有來自震區四川以及周邊地區的網友發表了近千篇描述地震情況的博客文章。可以說,在汶川通信、交通等基本設施條件幾近中斷的情況下,在全球這個互聯網和手機用戶數最多的國家,由于各地網民的快速反應,許多人通過博客、網絡即時聊天工具、視頻、論壇、手機短信等發布信息,讓大家在地震剛剛爆發十幾分鐘后就意識到,這是一次影響了大半個中國、破壞性很強的地震,新媒體起到了一個以最快的速度匯集各地災情的作用,盡管這種匯集是散點的,但是網民的真切記錄在相當程度上構成了頭兩天尤其“首個24小時”地震信息傳播第一波主要的信息源。而傳統媒體大量采用了這些素材,我們先后正式提供給央視的視頻素材就有20多個,這是前所未有的。
如果說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讓人們突然意識到網絡媒體也可以報道一些事情,登上了中國媒體的舞臺,那么汶川大地震則標志著網絡媒體真正步入了主流媒體。
《新民周刊》:早在互聯網誕生之初,就有“一人一媒體”的說法。據美國2006年調查發現,新聞首發有40%消息源來自博客,并預測2010年能達到70%。這次事件是否意味著“個人媒體時代”終于來臨?為什么在上一場席卷了整個中國的大災SARS期間,“公民記者”們沒有發揮出如此重要的作用?
陳彤:這次事件有一個特殊性,就是涉及面非常之廣泛。從地震造成的感覺而言,大半個中國的人都是親歷者。由于這次親歷是在網絡時代發生,很多人就通過各種方式記錄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再經過傳統媒體的再次放大,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應該說是空前絕后的。今后很難想象,會有一個什么樣的突發事件,能引起網民個體如此大范圍地采用這樣一種方式參與,同時傳統媒體會如此大規模地引用他們制作的素材。
SARS期間互聯網的普及度遠不如現在。目前中國已經有2.4億網民,而2003年網民數僅有1億,而且當時網絡的表現形式還局限在窄帶,手機短信功能也不太發達,更多只能通過圖片和文字的形式表達,這次則有大量的寬帶內容以及主流媒體與網絡、手機媒體的密切合作??梢哉f正是經過了這幾年巨大的發展和變化,隨著互聯網2.0的飛速崛起,新媒體得以在地震信息傳播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新民周刊》:從1998年3月人民網第一次進行獨立網絡新聞報道開始,網絡媒體如何擁有自己獨家的采編內容,這個問題困擾了中國互聯網媒體整整10年。但在這次事件中,我們看到許多網絡媒體的采編隊伍同樣活躍在災區第一線。您怎么看待這一變化?
陳彤:地震發生后第三天,我們派人前往災區,主要從互聯網自身的角度做了一些報道。比如采訪四大運營商在受災地區進行通信搶修、恢復通訊線路的情況,以及阿壩州政府網站冒著生命危險提供關于地震第一手的信息,在最初的兩天一度成為重災區向外界發布災情和提供自救信息的唯一公共渠道,電話連線了州網站的工作人員。政府這次允許各路媒體通過比較廣泛的視角去做報道災區,輿論尺度很開放,是一個巨大的突破和進步。這應該是整個中國媒體發展的里程碑。
《新民周刊》:強震固然可怕,但“小道消息”造成的舉國恐慌更為棘手。大震發生后,互聯網并非沒有謠言傳出。在現代傳播條件下,聳人聽聞的謠言通過網絡的大量轉載復制,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呈爆炸式放大蔓延。您認為新媒體該如何與謠言賽跑?
陳彤:長期以來人們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就是互聯網最喜歡搶眼球,怎么聳人聽聞怎么來。其實很多人都知道在汶川大地震當天下午,有傳言來自權威網站的信息說在當天晚上10點到12點,北京可能發生2-6級地震。但在本次地震報道中,幾大門戶的報道都保持了必要的冷靜,體現了強烈的責任心,并沒有成為謠言滋生的溫床和傳播的渠道。
我想主要是政府部門對于網絡的運行規律更為熟悉。網絡的特點就是快速反應,決定了應對虛假信息的措施也要快速實施。面對北京當晚地震的謠言,有關方面并沒有像往常那樣僅僅阻斷、刪除謠言的發布,而是迅速做出了正面的反應,在謠言出現大概半個小時后就予以了堅決辟謠,撲滅了尚處于火苗階段的謠言。
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有災情保密制度。汶川大地震恰巧發生在《信息公開條例》正式實施12天之際。事實證明,以開放的心態,讓準確、全面的海量信息“淹沒”謠言,再加上嚴格的管理,真正的虛假信息是不容易流傳的。
這件事情也表明了網絡編輯的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北京地震謠言傳出后,有些網站進行了突出處理,而我們并沒有這么做,就是因為我們的編輯了解目前地震尚不能被準確預報這一科學事實,而且我們也認為這么一種形式的信息發布,它的準確性有待商榷。這證明了編輯的基本素質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去培養,遇到大事才能不驚慌,做出準確的合適的反應。
《新民周刊》:除了提供基本的新聞信息服務,新媒體這次如何在災難中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
陳彤:在地震發生后初期,我們強調快速海量的新聞處理能力,給大家提供第一手的有關災情的翔實的新聞信息。但是在四五天之后,新媒體就進入了信息提供的第二階段。至少從新浪網來說,不簡簡單單是一些淺層次的新聞報道,更強調能對災區提供實質性幫助的信息,整個思路都是前所未有的。
截至6月2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019人遇難,373573人受傷,失蹤18627人。前方的消息告訴我們,很多人都在竭盡全力尋找親人下落,于是我們利用新浪網強大的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和中國移動四川公司合作,推出了尋人、報平安平臺。雖說在此之前,也有很多網站、機構都推出了這項業務,但是我們投入了巨大的制作力量,做得最扎實和最實用。四川移動在前方與4家公司合作搜集信息,我們在前方也有10多個人負責收集傷員信息,在后方有50多人的的團隊在24小時維護。截至5月21日21時,已經有將近12萬人的平安信息匯總到該數據庫中,成功率達到77%,因此中國移動總公司對這個中國最大的數據庫也非常重視。
同時,由于持續余震的影響,物資運輸困難,大部分災區還處在物資的極度缺乏當中,我們又最早開通了一個最全面的“急需物資平臺”,派專人每天與重災區近百家鄉級單位直接進行一次電話溝通,詢問當地最新的緊缺物資需求,并提供了多種捐助渠道,有10多個人的團隊24小時維護。此外我們的孤兒認養平臺搜集了國內外8萬多份申請,我們會妥善保管這些材料交給有關部門。
事實上,從新浪創始的第一天,我們就強調新聞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實用性,要真正對受眾有所幫助。不能簡簡單單只滿足受眾獵奇的心理,或者僅僅是受眾的談資,這樣的信息不認為是最有價值的。這一次事件,讓新媒體的實用性體現達到了一個最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