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在這個展覽前,今天的藝術家和觀眾都應該感到慚愧,那個離我們并不遙遠的過去,為什么出了這么多好作品?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由北京畫院、上海中國畫院聯手承辦的《時代華章——北京畫院?上海中國畫院50年作品展》上周六在上海美術館開幕。這一天,上海奇冷,陰沉沉的天空飄起小雪,但展廳里觀眾如潮,熱氣騰騰。
此次展覽系統地展示了兩院成立50年來的藝術成就,共分“歲月經典”、“雙星璀璨”、“群星輝映”、“火紅年代”、“刀鋒情愫”、“異彩紛呈”等六部分,200余名畫家的620余幅作品參加了展覽。
其中“歲月經典”部分展示了歷史圖片、50年精品、兩院大事記。包括了李可染的《萬山紅遍》、吳湖帆的《慶祝我國原子彈爆炸成功》、周思聰的《人民和總理》等膾炙人口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承擔了一部分意識形態的傳導任務,但藝術性還是蠻強的,傳統繪畫的感染力并沒有消失。
“雙星璀璨”部分展示了齊白石、林風眠各60幅作品,以此凸現兩位大師的創作個性以及對20世紀中國繪畫史的杰出貢獻。這部分的展覽是本次展覽的最大亮點,不少觀眾就是沖著他們來的。
齊白石的參展作品是從北京畫院院藏的齊白石1000多件作品中挑選出來的精品,代表了齊白石藝術創作的整體面貌。齊白石是京派大寫意花鳥畫的代表人物,是在花鳥、人物、山水、篆刻、書法等方面將傳統文人畫進行世俗化轉換并體現了現代審美意識的一代大師。與齊白石作品同廳展出的是上海中國畫院藝術大師林風眠的作品。林風眠是20世紀中國主張中西融合論的最有代表性的一代大師,也是“海派”繪畫的重要代表。他對中國畫的貢獻,不僅在于他把西方印象派、立體主義和表現主義的藝術語言轉譯到中國畫,而且參以瓷畫、漆畫、皮影等中國民間美術形式語言,形成了鮮明的林式彩墨繪畫特色。
北京畫院展出的名家有:陳半丁、葉公綽、于非闇、徐燕蓀、胡佩衡、秦仲文、王雪濤、崔子范、胡絜青、周思聰、李苦禪、董壽平、蔣兆和、葉淺予、吳作人、吳冠中、黃永玉、黃胄等。上海中國畫院展出的名家有:賀天健、朱屺瞻、吳湖帆、劉海粟、王個簃、豐子愷、關良、江寒汀、來楚生、陸儼少、唐云、謝稚柳、程十發、陳佩秋、方增先、劉旦宅等。盤桓之時,令人既有“詩人興會更無前”的欣喜,更有“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之喟嘆。
1957年,北京中國畫院(1965年改名為北京畫院)成立時,可謂人才濟濟。幾乎囊括了包括“京派”繪畫在內的眾多著名畫家。此次展覽使這些前輩藝術大師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再現他們當年的非凡創作力。首任院長葉恭綽畫竹得文同神韻,清雅恬淡。首任副院長陳半丁,早年師事吳昌碩,得其渾厚古樸之風。此后居京師而上溯青藤、白陽、石濤和宋元,一變而為溫雅敦厚、剛健婀娜,是“京派”小寫意花鳥畫的代表人物。北京畫院幾位“京派”山水畫家具有深厚的傳統功力。胡佩衡集蒼秀精細與粗獷濃重為一體;秦仲文施山水以小青綠,筆墨蒼茫渾厚;吳鏡汀則風格澄靜樸拙、疏淡天真。幾位人物畫家主要以表現古裝人物為主。徐燕蓀是京派傳統人物畫的代表,其工筆人物線條細勁,設色古雅,人物體態生動傳神。吳光宇、潘絜茲得其真傳,功力不凡。花鳥畫家中,于非闇是“京派”工筆花鳥畫復興的大家,畫風嚴謹清雅、端莊富麗;汪慎生擅長小寫,格調清雅,不同流俗;王雪濤觀察細微,頗得花木鳥獸魚蟲的靈姿生氣。
上海中國畫院首任院長豐子愷,是民國時代著名的文化才子,具有豐厚的學識。他的漫畫稚拙、幽默、簡練,別具情趣。首任第一副院長王個簃用筆厚重古樸,深得石鼓文圓潤蒼辣的筆法。來楚生的用筆則秀潤靈動,花鳥生趣自然。唐云晚年追求老辣渾厚,抑揚頓挫。此外,江寒汀、張大壯、張聿光、謝之光形成兼工帶寫的一支,顯得峭拔飄逸,澄明清凈。上海中國畫院“海派”山水畫的大家中,吳湖帆長于煙云渲染,得氤氳縹緲之趣,別具一格。首任副院長賀天健重視寫生。錢瘦鐵、劉海粟都醉心于清初四僧及黃山派,劉海粟的畫風氣韻充盈、雄渾厚重。陸儼少的山水筆墨秀逸而靈動;謝稚柳顯出氣韻高古,雅逸脫俗的格調。朱屺瞻則以大筆簡筆凸現蒼茫樸拙的個性,將“海派”融合中西的特征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關良的戲曲人物從民間藝術中吸收營養,樸拙稚趣,個性獨具。從整體來說,這次展覽是第一次全面而系統地推出這批藝術大師的重要作品,使觀眾有機會窺探和比較“京派”、“海派”之間不同的文化源流和藝術特征,從而獲得20世紀中國畫創作的豐富且深的整體印象。

這些前輩畫家中的不少大師,在今天都可擔當中國繪畫藝術的旗幟,為什么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在藝術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的今天,大師反而越來越離我們遠去?在中國市場經濟起動及中西文化交流頻繁的大背景下,這是一個很值得反思和探討的問題。
這次展覽還用多媒體的樣式展示了大量的歷史圖片,使參觀者不但能夠感受到藝術本身的魅力,而且能夠在這些歷史圖片中感受到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畫家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強烈飽滿的創作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