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風 羅道海
一片難以吸引游客的古礦遺址,正在遭遇來自礦藏價值飛升帶來的壓力。要遺址還是要收益——湖北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給那些不具備旅游開發價值的文物遺址,提出了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殘喘古銅礦
距離市區幾公里外,是聞名遐邇的銅綠山礦場。每天,礦車奔波在礦場和礦石加工廠之間。礦山旁邊,就是湖北“國寶級”古礦——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絕大多數時候,遺址淹沒在一輛輛礦車掀起的飛揚塵土中。通往古礦的路上,全是滿載礦石的礦車。原本狹窄的泥巴路,因長期碾壓出現多處裂縫。在一塊標注“路段有裂縫,危險”的牌子附近,就是古礦遺址所在。
1973年,工人們在銅綠山礦開采礦石時,在亂石中發現一些廢棄礦渣,繼續挖掘時又發現礦木、爐渣等生產工具,最令人驚奇的是竟找到一把銅壺。“難道古代有人曾在這里開過礦?”一個個稀罕的物件,令礦上的人感到驚訝,這批東西被立即寄往北京。隨后,一批批專家接連而至,一個有3000多年歷史的罕見古代銅礦被發現了。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是一座從商代晚期一直延續到漢代的開采和冶煉銅礦遺址。考古發掘表明,此處遺址當時的開采技術已成功地采用豎井、平巷、斜巷的聯合開采方法,將礦井開采到地表以下60余米。這充分證明,早在兩三千年前我國就有完整的采礦煉銅技術。有考古專家盛贊遺址是“中國繼秦始皇兵馬俑后又一大奇跡,可與長城、金字塔相媲美”。
“如果沒有銅綠山古礦,就沒有楚文化。因為楚文化需要物質基礎,例如制造兵器,如果沒有大量的采礦和先進的冶煉技術,楚國不可能強盛。世界的銅礦冶煉歷史也不可能提前這么多年。”湖北省文化廳副廳長、省文物局局長沈海寧說。
黃石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長胡雅年認為,古礦的另一個重大意義就是證實了古代中國銅的來源,“銅綠山古礦當時的開采冶煉技術在當時是全世界領先的,比歐洲早了2000多年”。胡雅年說,此前很多學者揣測古代中國的銅是外來的。銅綠山古礦當時有些采礦技術如采礦的手段、回填的方式,現在的礦山還在應用。
1982年,國務院將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銅綠山古銅礦遺址館建成。
20多年過去后,古礦再沒有當日的風光,甚至“性命難保”。去年8月,黃石市文化部門緊急報告:古礦遺址出現開裂、下沉現象;近日,湖北省文物局局長在省“兩會”上公開呼吁:若不對古礦加以保護,幾年后甚至更短的時間內,這座古礦遺址隨時可能坍塌。
古礦矗立山頭,不足10米遠處是“懸崖峭壁”。仔細觀望,原來所謂的“懸崖”,卻是人工開鑿的礦坑。這個幾乎占幾座山的大礦坑,完全裸露在外,礦車和挖掘車在崖底平臺礦地轟隆作業。穿過“懸崖”,步入古礦遺址另一面,遺址館平靜如常,相隔不遠的陳列室等處已是大門緊閉,門上寫著閉館停止開放。
在遺址大門通往遺址館的水泥路上,有一條近10厘米寬的裂縫把水泥路完全斷開,路基嚴重錯開,馬路一邊高一邊低。馬路兩側,也有一條近10厘米的裂縫。“從水泥路的裂縫和路基錯開的跡象來看,山體下沉的事實存在。”一位調查此事的專家告訴記者。
當地的工作人員帶領記者,來到銅綠山古礦遺址外面的一座小山堆旁邊。小山堆邊有一個半米高的長方形洞口,洞口內,是銅綠山古礦遺址里保存很完整的一個礦道,有3000多年的歷史。為了開放旅游,礦道經過了整理,游客可以爬著進入。“在里面爬行就可以感受到古人是怎樣采礦的,十分有意思。”工作人員說。
可是,這種“考古之旅”并沒有吸引來多少游客。“銅綠山古礦遺址在外面的名氣很大,但真正到這里來旅游的人很少,就連我們當地的人都很少來,這個月你是第一個客人。”古礦遺址的工作人員十分無奈地告訴記者。
誰在吞噬古跡?
古礦遺址的重生被寄托在“申遺”成功上,但結果卻讓當地人失望。沈海寧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湖北省準備將銅綠山古礦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專家復核認為:銅綠山古礦的文化內涵、年代久遠和在當時的先進程度,在全世界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但后來,一些來自世界各地和國內的專家,考察遺址后建議不要申報文化遺產,因為“銅綠山古礦保存現狀和周邊環境實在太差了”。“由于專家發表了非常負面的意見,今后很長時間都無法啟動該項申報工作。”沈海寧感到很遺憾。
當地政府“申遺”心切,但又不得不承認遺址遭受損壞的事實。沈海寧稱,去年12月29日,湖北省文物管理局邀請地質專家前去遺址調查。在古礦里,專家們發現有兩組裂縫,一條裂縫寬20多厘米、長20多米。至于古礦下有沒有出現新的問題,還要進一步考證。
專家組監測表明,古銅礦遺址開裂、下沉與地層擾動有關,遺址下方可能有空置現象。目前,遺址開裂處還在增多,長度和裂度也在繼續擴大,事態十分嚴峻。“如果遇到大雨,黃石銅綠山古礦不排除出現轟然坍塌的情況。”沈海寧擔憂。
如果水泥路的裂縫微不足道,那么礦洞內出現的裂縫和下沉則十分危急。黃石市文化部門在向省里匯報的材料中寫道:“礦山生產爆破用藥量過大,致使震動十分強烈,現已造成古礦遺址圍巖坍塌,遺址館、家屬區等建筑屋頂開裂,漏雨現象十分嚴重,陳列大廳內地面出現多處裂痕,部分展柜玻璃被震破,路面有10厘米的開裂和沉陷等;礦山生產爆破頻率高,不受控制。據統計,平均每天高強度爆破達2次,每次幾十炮;采礦部門存在越界采挖礦石的可能。”
既然古礦開裂和下沉已成事實,那么,古礦因何會遭受滅頂之災呢?從地形觀察,銅綠山古礦遺址所在的山頭被周邊的三座山包圍,而所謂的巨大礦坑就在這幾座山凹之間,深達150多米,遺址和礦坑緊緊挨著,那么,礦坑與遺址破壞有沒有直接關系?
大冶有色金屬公司銅綠山銅鐵礦技術科科長黃澤振說,礦坑是該公司所有,但一直都是按照1991年國務院的批復辦理的,絕對沒有超出范圍開采礦石,不敢越過紅線。根據上世紀90年代的探查,古礦山下隱藏有價值4億元人民幣熛質兄20億元人民幣牭目笫。1991年,國務院下文,決定將該礦就地保護起來,劃定保護紅線。
“這個待遇,在全國文物界中極為罕見,可見這個遺址保護的重要性。但現在看來這個所謂的紅線完全沒有用,周圍完全失控了。”沈海寧說。在湖北省文物管理局,記者見到了當年國務院的批復——《國務院關于湖北省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保護方案的批復》。文件上稱,“在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周圍開礦,對標高負185米以上露天開采、負185米以下坑采”,“要盡可能考慮減少因礦山生產,對古銅礦遺址的不良影響”。
黃澤振同時承認:“不可否認,我們的礦坑對遺址是有巨大影響的,但不足以使遺址下沉和開裂。”他說,現在所見到的礦坑,是該公司在開采30多年后形成的,露天礦和地下礦洞加起來估計有400米左右,盡管如此,他們仍然是按照國務院的《方案》要求辦的,為了保護古礦,他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僅是金錢的投入,還舍棄了古礦下現市價達10億元的銅鐵礦石。黃澤振認為,古礦的開裂和下沉估計是其下方出現采空層所致。
湖北省文物管理局組織的專家們考察古礦后,也認為古礦下方可能出現采空層,“不然古礦不可能下沉和開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