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傳統唱片公司最害怕的時候到了,評論紛紛認為這是20世紀唱片業正式死亡的重要標志。
英國老牌電子樂隊Radiohead在2007年10月推出了新專輯《In Rainbows》,你只能在網上買到。你可以PIY(Pay It Youself),每首單曲的價格隨你定,當然你也完全可以選擇不給錢就下載;剛推出個人專輯《拉活》的莫文蔚宣布這是她最后一張實體唱片,“我可以現場演唱,你無法盜版,也無法下載”;創作歌手戴佩妮在沉寂許久之后也把專輯搬到了網絡上,未來兩年內將不再發行實體CD;而著名音樂制作人姚謙向內地市場推出了新人歌手潘嘉麗,卻不準備在內地發行其CD唱片……
唱片將死?在盜版CD和互聯網免費下載音樂的沖擊之下,唱片公司面臨CD銷量急劇下降的嚴峻局面,越來越多的音樂人寄望于網絡數字形式。傳統實體唱片已經衰落,數字音樂還沒有帶來想象中那么豐厚的收益,此時,起源于亞洲市場的“藝人中心制”娛樂公司形態成為歐美市場的新嘗試。
CD的末日?
拋棄唱片公司,采取獨立發行、網上出售,價格由歌迷決定——英式搖滾樂隊Radiohead拒絕了EMI公司的續約,選擇了這種和他們的公眾形象十分吻合的方式來傳播音樂。一直以來,樂迷們要么按照定價從商店里購買唱片,要么從網上免費下載音樂,希望盡快把新歌傳播出去的Radiohead給了他們第三個選擇。
“Radiohead過去非常成功,也非常有錢。他們可以花巨資做出好音樂,一年后再來考慮成本回收問題,他們撐得住。”成功打造林憶蓮、李玟、劉若英和蕭亞軒的“天后推手”姚謙一直關注并嘗試著唱片界的數字化變革,在他看來,Radiohead此舉給了自己信心,“很高興這么重量級的藝人敢于這么做”。
Radiohead之前,很多搖滾樂隊和非主流音樂人都將陣地放在網絡上,而且活得還算滋潤,甚至連古典音樂人也開始在網上銷售室內樂演奏的低成本唱片,來累積利潤和名聲。嫌自己開網店麻煩的音樂人則可以通過與Amazon、Target和iTunes Store等網絡音樂零售商合作,以MP3的形式出售單曲。但他們都沒有Radiohead那樣的樂壇地位。
一直以來國際五大唱片公司的全球戰略就是要維護傳統唱片的主流地位。2000年英國MORI公司在調查了1629名成年人后發現,年輕人聽音樂的渠道基本上會選擇MP3、上網下載、數字音樂播放機和便攜式存儲器,而不是購買CD唱片,于是得出結論,最多到2005年MP3必定會徹底淘汰CD唱片。這個調查對當時的國際各大唱片公司來說太“危言聳聽”,那時正是傳統唱片業與新技術引領下的數字音樂近身肉搏的關鍵時刻。唱片公司根本不允許MP3的字眼出現在歌手合約中,掃蕩網絡下載服務提供者更是家常便飯,為用戶提供網絡唱片儲存與下載服務的MP3.com就是在他們的圍追堵截下被迫停止服務的。
7年后的今天,小巧的MP3完全取代了笨重的CD機,唱片公司主宰不了大眾的消費習慣,MORI公司當初的預測成了顯然易見的“常識”。
這幾年固執的唱片公司對數字音樂開始有些松動,因為以蘋果公司的“iPod+i-Tunes”為首的數字傳播模式為他們帶來了真金白銀的收益。在國際唱片工業協會2005年出版的《數字音樂報告》里,唱片公司對在線音樂銷售模式充滿信心,以為找到了可以彌補CD銷售下降的“圣杯”。但一年后人們發現盡管在線音樂收入增長了5%,音樂行業的整體收入卻依舊下降。
太合麥田公司老總宋柯認為Radio-head愿意提供免費下載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中國之外的海外市場上,數字音樂帶來的收益完全彌補不了CD銷量下滑帶來的損失。iPod+iTunes的確是相當成功的模式,但這幾年也才賣了不到20億首歌曲,也就不到20億美元的收入。就算這些錢全部給了唱片公司,也彌補不了唱片市場這幾年以兩位數的驚人速度下滑的市場份額”。
人們對“你會花多少錢來買Radiohead的新專輯”的關注遠遠超過對Radiohead這張專輯本身的關注。從數字來看,Radiohead賺到了口碑,但也只是賺到了口碑。在發行不到一個月時就有超過120萬人前去官網下載,其中62%的人沒付一分錢,而付費的人平均花了6英鎊。
唱片公司的末日?
Radiohead樂隊主唱湯姆?約克說:“現在到了一個關鍵的時刻,我們都該自問是不是真的需要唱片公司。我們很樂意與正在腐爛衰敗的傳統唱片經營模式說再見。”Radiohead此番只是憑借自己多年的名氣在“摸著石頭過河”。
向傳統唱片公司唱響挽歌的第二人馬上就出現了。就在Radiohead將專輯放在網絡上提供下載的同時,《華爾街日報》爆出了歐美流行歌壇的大姐大麥當娜將告別合作了20多年的老東家華納音樂,以1.2億美元的天價和演唱會經紀公司“Live Nation”簽下10年合約。根據合約內容,麥當娜可以拿到巡回演出總收入的90%,
另外她還會和Live Nation平分產品代言等授權投資所得的收入。麥當娜這份合約的背后是CD銷售持續下滑,而在線音樂銷售規模依然上升乏力,讓她更愿意把眼光放在正在成長的現場音樂市場、代言合同和廣告合同上。
傳統唱片公司最害怕的時候到了,評論紛紛認為這是20世紀唱片業正式死亡的重要標志。在歐美市場上,藝人們則被分割成幾個利益集團,唱片合約、巡演合約、廣告合約甚至詞曲版權被幾種力量分別控制。國際唱片公司(包括前幾年的港臺公司)通常只有唱片合約而沒有藝人合約,所以CD唱片銷量下滑后他們的日子很難過,也是這個軟肋,導致了這些全球性的國際大公司在亞洲市場上難以與本土公司匹敵。
“在亞洲市場上,比如日本的艾回和韓國的SM,還有我們太合麥田,詞曲版權、唱片版權、藝人經紀和藝人在圈內的一系列衍生產品等全部掌握在一家公司手中。”太合麥田公司老總宋柯說,Radiohead和麥當娜的行為可以說是“殊途同歸”,尤其是麥當娜新合約表明,未來唱片市場的趨勢將是起源于亞洲的這種“藝人中心制”的娛樂公司的狀態。
CD銷量不再是音樂認同的全部。2007年歌手袁泉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孤獨的花朵》在臺灣是通過誠品書店而不是唱片店銷售的,制作人姚謙解釋說,“很多廣告公司老板、導演、創意人、銀行投資商、國際品牌負責人和國際服裝設計師在書店里看到唱片后,跑來要求合作,他們就是我這張唱片要找的人”。
2005年姚謙離開自己一手建立的E-MI旗下維京唱片,是基于對數字音樂發展的思考。他一直在思考并迎合數字音樂時代人們的消費習慣,強化歌手的演出收入,主動開放數字平臺,袁泉是他第一個嘗試對象。2008年天后李玟即將發片,姚謙同樣也不打算通過唱片店銷售CD,他為李玟設計的市場策略就是“經營好幾首歌,讓人們半年后還在傳唱,然后辦演唱會。銷量不重要,我可以任由大家在網上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