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護和解放公民表達權的問題上,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
3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張軍在“兩會”新聞中心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公民在法律制度的規范下有自由表達自己意愿的權利,包括向政府提出建議、向國家機關提出有關批評意見,“包括批評奧運的情況,包括講述自己在生活中、工作中的怨氣,發發牢騷”等等,都受到憲法和法律的充分保障。
專欄作家潘洪其17日撰文說,在現實生活中,隨著公民表達權的增加,一些官員濫用權力壓制公民表達的事件正在增加,從重慶“彭水詩案”、山西“稷山文案”到河南“孟州書禍”、陜西“志丹短信案”,公民因發表批評官員的言論而被追究刑責的案件一再發生。一些官員動輒以自己受到侮辱、誹謗為由,直接或間接動用公安機關和司法機關的力量,對正常行使表達權的公民橫加打壓,向保護公民言論自由的憲法和法律,向保護公民表達權的時代主題提出挑戰。
文章說,有鑒于此,在保護和解放公民表達權的問題上,在“解放思想,先要解放表達”的基礎上,我們迫切需要深化認識,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在這個問題上解放思想,不但要從實體和程序上加大對公民表達權的保護力度,更要加大對侵犯公民表達權的違紀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的懲處力度。這就要求司法機關站在保障人權、保護和解放公民表達權的高度,提高查辦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侵犯人權犯罪行為的自覺性、主動性和“攻堅能力”,而不能像某些地方的司法機關那樣,甘愿成為官員侵犯公民表達權的工具。這是對司法機關打擊侵犯人權工作提出的更高標準,也應當成為司法機關解放思想,依法履行職能,更好地保障公民表達權的一個崇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