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久病成良醫”,在今天的中國,家中有學生,家長不成為“教育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不久前,繼《大學有問題》和《體制迷墻》這兩本透視中國高等教育問題的著作之后,教育問題研究學者熊丙奇出版了名為《教育熊視——中國教育民間觀察》的新作。“出這樣的書并不容易?!彼恼Z氣里聽得出無奈。這位任職于高校的學者,對于自身的生存環境,有著別樣的體會與感悟。
《新民周刊》:《教育熊視》與以前的研究相比有何新意?
熊丙奇:《大學有問題》是描述中國大學的問題,《體制迷墻》是希望從宏觀上探討解決高等教育問題的途徑和辦法,而《教育熊視》則類似于藍皮書,對當前的教育事件進行深入剖析,以“一事一議”的方式,給社會公眾一個以教育思維觀察教育發展的視角。這是我寫“個人教育藍皮書”的開端,對于每一年的教育事件、教育問題,將持續關注、批評,直到這些問題被解決,直到教育的理想能實現。
《新民周刊》:剛剛高調卸任的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在任職期間,給媒體添了不少鮮活的題材,其中就有“教育改革成功論”。您對此有何評價?
熊丙奇:回顧30年教育改革之路,很難不提到 “成功論”這一熱詞。2005年12月,王旭明先生在回答新華網網友提問時,曾說道:“中國教育改革是成功的!一個承擔著教育規模為世界之最的教育,實現了‘兩個跨越:使85%以上的人接受了義務教育,使20%的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比绻颜f話時間,推到接近3年后的今天,也許發言人的回答會更加肯定與有力,因為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年底,我國的“兩基”普及率已達99%,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24%,在校生規模為2700萬。事實上,教育部的負責人,此后也確實發表過我國高等教育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論斷。
毫無疑問,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是一國教育的兩大重要組成,義務教育的規模、高等教育的規模,是評價一國教育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但是,除了規模,更重要的評價指標,包括義務教育質量、高等教育質量,國民素質、人才競爭力,卻沒有被教育主管部門,在評價教育改革是否成功時考慮在內。
對于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來說,在發展規模同時,保證質量,這應是“底線”,忽視質量而只關注規模,將把教育發展置于底線之外,而在底線之外,談論成功與否,其實毫無意義。
《新民周刊》:您關注中國教育近10年,對改革開放30年來教育的發展變化有哪些體會?
熊丙奇:幾乎所有教育中人,無論是與教育直接相關的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家長,還是與教育間接相關的社會各界人士,都意識到發展教育規模的同時,應該保證教育質量,即人才培養質量。概括起來,其實存在兩大“牛鼻子”,基礎教育領域改革的“牛鼻子”是高考改革,高等教育領域改革的“牛鼻子”是人事制度改革。而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有的還沒有抓住“牛鼻子”,有的雖然抓住“牛鼻子”,卻把牛牽向了我們不愿意去到的地方。
在我取名為“熊丙奇教育工作室”的博客上,有時一篇博文,會引來數百篇評論,有的評論文章,甚至比博文還長,而且很有見地。每當這時,我不由感慨,“人人都是教育家”,此話真不假?!熬貌〕闪坚t”,在今天的中國,家中有學生,家長不成為“教育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有多少家長,張口就能對“教育弊端”說得頭頭是道,而且針針見血。
對于過去30年的教育發展來說,這既是好事,又是憾事。所謂好事,即教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幾乎每個家庭,都把子女的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這使教育遠離讀書無用的時代;而遺憾之處在于,30年的教育發展,在基本解決義務教育的普及問題,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為更多受教育者提供受教育機會之外,并沒有滿足人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教育質量的需要,而且,每個受教育者的物質負擔(表現為教育投入)以及精神負擔(表現對教育的焦慮),在教育的發展中,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