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質決定成敗?
美國選民自認為足夠了解總統候選人并對他們加以評判,麥凱恩和奧巴馬卻堅稱大選不足以反映一個好總統的氣質。兩人都支持救市、呼吁減稅和監管市場,性情卻大相徑庭。麥凱恩表現得像一團火,奧巴馬冷靜得像一塊冰。氣質是性格的特殊表現,是選民們在觀察候選人即興發揮時感受到的一種特質,在目前這個關鍵時刻,似乎最能決定成敗。相比聰明優秀,美國人更崇尚平等,欣賞充滿活力、有自信、吸引能人為之效勞的總統類型。此外,好總統還要具備百折不撓、堅毅不拔的品質。
現在選民面對的問題是,下屆總統要處理的問題實在太多,這就要求總統成為全能型選手。麥凱恩和奧巴馬都力求在幕前表現完美,希望贏得選民的信賴。歷史學家則認為,從來就沒有所謂完美的總統氣質。自信和謙恭是必需的素質,但要講究尺度的掌控。理想狀態下的總統,最好具備杰拉德·福特的得體,吉米·卡特的自律,里根的陽光樂觀,老布什的外交本能,克林頓的睿智以及小布什的頑強決心。看來,選民們所要做的就是比照誰更符合這樣一個標準。
(《時代》10月27日)
都怪格林斯潘
互聯網誕生后,免費的金融信息隨處可見。十多年來,互聯網被認為是信息自由化的最好體現,格林斯潘就是該觀點最大擁躉之一。2000年3月,互聯網泡沫危機高峰期,格林斯潘提出利用網絡發起金融革命,將復雜的金融產品分流到世界各地,分散風險。但這種做法也會引起“代理問題”:有些地方根本不考慮貸款的質量,只想要現金流動。這就為后來的信貸危機埋下了禍根。
互聯網為全球金融系統的構建做出了許多重要貢獻,使金融交易更加便捷有效;但同時,它也對危機形成負有責任:把所有人凝聚到一起,出了問題誰也掙不脫。既然網絡提供了免費信息,為什么很多人都沒有好好觀察分析,金融危機還是發生了呢?問題在于數據實在太多,精華糟粕摻雜一起,反而看不清真相;在交易便捷、監管不足的條件下,責任意識沒有跟上,就會變得危險;另外,繁復的金融術語讓人頭暈目眩,難有耐心深究。互聯網終究只是一種技術,今后要想防止類似危機發生,就應該加強信息整合、讓公眾有效接觸信息并參與其中,然后把互聯網力量化為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扭轉格林斯潘造成的非理性繁榮局面。
(《新聞周刊》10月27日)
懸崖邊的資本主義
165年前,蘇格蘭商人詹姆斯·威爾遜創辦《經濟學人》,并指出:“當財富和資本快速增長”,并且科學與藝術“總會帶來驚人奇跡”的時候,所有階層的人卻都“被不確定、不安全的感覺籠罩”,而解決之道是堅持市場自由。現在,自由經濟正遭受危機,它的母體——資本主義系統,也走到了懸崖邊緣。各國紛紛重新調控金融系統,支持經濟干預的人高呼“自我調控時代結束”。《經濟學人》認為,世界應該在這次危機中學習如何去更好地駕馭它。
短期內,政府干預能捍衛資本主義,這似乎有些矛盾。但全球救市行動是注重實效的,并非紙上談兵。目前,政府注資銀行或購買銀行股,是因為他們相信維持信用流動性必需公共資本。當代,任何政治形式的政府都需要實施干預,不然損失將更大。不過,救市也會帶來一個問題:政府的安全網容易催生更多風險,并且使借貸政治化。對此,政府應該避免被拯救銀行的老板與股東獲得不當利益,不讓貸款流向事關政局的重要機構;另外,在商業基礎上經營銀行,并以盡快放手銀行業為明確目的。
(《經濟學人》10月18日)
金融危機傷及實體經濟
金融市場的混亂以驚人的速度延伸至德國實體經濟。它開始影響到普通人的生活,以及德國公司的運轉。相對而言,德國經濟被認為具有一定免疫力,其機械、醫藥制造等產業在世界市場上都處于領頭羊地位。但是,這次的危機卻不同尋常,不單純是銷量的問題,而是顧客手頭缺乏資本,市場信心受到打擊。公司銷售不景氣,就勢必要裁員,導致消費市場萎縮。金融危機就這樣影響到每一個普通市民。
對未來的擔心使得市民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同時,憂慮可能加劇經濟的下滑,并且攪亂勞動力市場。另外,整個出口產業也經受著巨大壓力,僅8月份,德國出口量就下降了2.5%。金融危機正在侵蝕德國經濟,對公司來說是一場壓力測試,無情地暴露出它們的弱點。最脆弱的是那些近年被私募基金收購的企業,被迫承擔金融投資者攬下的貸款。在現金貶值的時候,這個負擔變得更加沉重。比起美國或英國,德國的經濟結構還算穩定,沒有完全偏重金融市場。但是,德國公司在此次風暴中到底能堅持多久呢?CEO們只能肯定,結果不會好。
(《明鏡周刊》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