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春 吳華希
媒體的優化,就是在最需要媒體的時候,使用最恰當的媒體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是越多越好,也并不是簡單地羅列和重復,而是既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又要防止媒體的“狂轟濫炸”,讓學生無所適從。
1 多媒體選擇的優化
1.1 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多媒體
中學生正處于一個好奇心強、接受新事物快、易激動的年齡階段,對多媒體中聲、光、電的綜合刺激,容易產生積極的響應。但心理學也表明,中學生的大腦皮層長時間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容易疲倦。長時間地使用電腦或看大屏幕,學生的視力也容易下降,甚至產生膩煩心理。因此,多媒體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應用,要注意兩點:一是界面制作要盡量平和自然,要美觀,切忌艷、花、亂,切忌夸大形式掩蓋了內容;二是要適時適度,切忌頻繁濫用,否則其結果必將事與愿違。高中生的空間想象力還不夠,加上課本中有些與化學相關的內容接觸過早,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蛋白質的結構與合成”,教師通過多媒體模擬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和合成過程,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蛋白質的多樣性、多肽、肽鍵等概念及相互關系。再如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個體發育和基因的結構與表達等內容,通過多媒體動畫也都能幫助學生進行空間思維,使學生能較容易地掌握和理解其生理過程。
1.2 根據內容選擇多媒體
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課都能或都必須用多媒體教學。高中生物中有很多內容是學生能夠看得懂,或通過自學能掌握的,或學生的社會實踐和生活經驗已經具備的,或只需教師做簡單的指導便能融會貫通的。這部分知識根本用不著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用了反而有畫蛇添足之嫌。而像一些微觀的現象或暫時觀察不到的現象,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再現。如有絲分裂、無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過程,我們通過動畫模擬,展示各個時期的變化特點和整個過程,使學生有直觀的感受。又如動物的個體發育,我們通過動畫模擬蛙卵發育為蝌蚪的過程,再用錄像顯示蝌蚪的變態發育,使學生印象深刻。
1.3 根據實驗性質選擇多媒體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實驗課一般不適合用多媒體來替代。如要使用,教師也要根據實驗本身的性質優化選擇。如一些在課堂上無法完成的演示實驗或在現有條件下無法進行的經典實驗,則可以通過電腦模擬來演示。如光合作用、細胞呼吸的過程,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等,通過多媒體的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4 根據課型選擇多媒體
新授課選擇多媒體主要是激發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復習課則主要用來擴大容量、濃縮教學內容,建立系統的科學認知體系,強化重難點。
2 多媒體課件設計優化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新形勢下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并不要求教師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在這一要求下,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原則可以概括為:
2.1 以學為中心的原則
課件的設計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要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首創精神,要讓學生在恰當的情況下應用所學知識,要讓學生通過自我反饋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課堂上在明確目的之后,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去思考和解答課件中設置的問題。
2.2 情境化原則
創設一種與學習相聯系的現實背景,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使學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去主動同化和索引當前的學習內容,從而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起聯系。如酸雨等全球性環境問題中,模擬出酸雨的現象及其危害,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2.3 協作學習的原則
在個人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以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對主題的意義建構,使教師和每一位學生的智慧被全體所共享,以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比方說,對同一事件,你有一種認識,我有另外一種認識,加起來就是兩種認識,甚至有可能激發出第三種認識。協作學習環境的設計應包括:一是能引起爭論的問題。如人類遺傳病中提問“目前科學家研制出治療艾滋病的藥物是根據抑制逆轉錄酶的活性的原理,你還能想出更好的根治方法嗎?”二是能將知識逐步引向深入的問題。如根據瘋牛病的知識,再問“你認為課本上的中心法則已經完整地表達了遺傳信息的傳遞過程了嗎?”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4 媒體多元化原則
根據教學內容和效果,多媒體課件應適當包含文字材料、音像資料及互聯網的信息等,使學生有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如基因工程中,通過課本相關知識、相關新聞報道、最新科技發展等內容的匯集,讓學生對基因工程從多方位多角度去了解和掌握,使課本內容得以深化,同時給出“搜索”功能,讓學生自主地從互聯網上獲取相關知識和信息。
2.5 強化訓練原則
精心挑選本主題中既能反映生物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能適應不同學生的要求的練習,以便通過強化練習糾正原有的錯誤理解和片面認識,最終達到符合要求的意義建構。可采用搶答競賽的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2.6 與傳統教學手段協調互補的原則
在一堂課中,語言表述是基礎,板書、板畫是綱要,多媒體絕對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教學手段。如果我們采用CAI系統教學,從上課到下課學生全部是觀看大屏幕完成,且不說引起興奮的手段單一,學生諸多能力培養方面也是單一的,所以得到的結果必然是學習基礎不扎實。媒體畢竟是為教師教學服務的,選擇何種教學手段必須以教學內容和教學實效為依據。如投影的使用可以很好地配合觀察實驗、討論、閱讀及復習綱要。當然,一堂課中應以一種教學手段為主,如采用投影時,盡可能不使用掛圖,在CAI系統中,就要盡可能少使用投影、錄像等。假如不注意教學手段之間的配合與協調,就會搞得課堂花哨,氣氛活潑而效果不佳。應該強調的是,在多媒體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與教學語言的配合。教師的語言能使電教媒體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同時,多媒體又能夠讓學生充分理解教師語言所要表述的深層含義。因此,教師的語言要精確,與媒體結合得恰到好處。
總之,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只要我們能擺正學生、教師、多媒體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輔助地位,恰當地使用多媒體,就能讓課堂教學精彩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