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壽喜
前一段日子,我們集中培訓學習,幾位“同學”三天兩頭邀我吃飯。我用了許多借口進行推辭,諸如“身體不爽”,“正在寫作”之類,均告失敗。萬般無奈,我只好在電話里編了個“實話實說”,說最近體檢,發現自己是乙肝病毒攜帶者。我還沒說完,對方就有些慍怒了:“你怎么不早說啊!”立刻掛了電話,仿佛電話線也能傳染乙肝病毒似的。這以后,這些“同學”不僅不邀我吃飯,而且還躲著我,真的把我當成“瘟神”了。
著名作家賈平凹曾患乙肝,他在散文《人病》中,精彩地描述過一些探病者的心態(諸如“出門后就洗手”之類)。作家也有些惱怒了:“人們在歧視我們,我們何不到人群廣眾中去,要吃大餐飯,要擠公共車,要進電影院。甚至對著那些歧視者偏去摸他們的手臉,對他們打哈欠,吐唾沫。那么,他們就是我們中的一員,他們就和我們是一樣的人了!”賈平凹的這種“極端表達”,顯然是被日積月累的強烈的“被排斥感”所“逼”出來的。當時,正值《廢都》被列為“黃書”而打入“冷宮”,作家本人也因為乙肝被“放置”在隔離區,而后妻子與之離異。作家似乎跌入了人生的低谷。
乙肝患者真的就應該“享受”這樣的待遇嗎?一位研究“乙肝歧視”現象的社會學者說得好:“乙肝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歧視,是無知。歧視,才是最大的病毒!”一些非法行醫者則利用人們的無知,拋出所謂的“乙肝病毒攜帶者”會先變為“乙肝”,而“乙肝”會演變為“肝癌、肝硬化”,最后導致死亡……從而誘導人們持續買藥,不斷“治療”,從中獲得大量不義錢財。不可否認的是,乙肝歧視客觀上助長了這種非法行醫。
事實上,中國的乙肝病毒攜帶者有1億多人,但只有1/10會發展成為乙肝,另9/10則終身不會發作。乙肝只是以血液、分娩、性行為和體液為主要傳播途徑,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接觸。只要不存在體液交換(如:共用剃須刀、牙刷等衛生用品,接吻或面對面吐氣說話)的可能,病毒傳染也就不可能存在。
由此可見,積極預防乙肝是沒錯的,乙肝也是可以進行有效預防的。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乙肝也很難治愈,但完全可以通過治療進行有效的控制,前提是,必須到正規的醫院進行診治。當然,最難治愈的還是乙肝歧視“病毒”。所有歧視乙肝的心態、言語和行為,都是非科學的,因而也都是錯誤的。這種歧視不僅與“營造和諧社會,實施人文關懷”的大氛圍格格不入,給患者及親屬帶來巨大的精神傷害,也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
(編輯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