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剛等

自然資源收益的兩難境地(2008年第9期《被掩蓋的全民財富》)
人類歷史的演進,幾乎就是一部圍繞著自然資源爭奪的歷史。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由小而大,再由大而強,自然資源的作用越來越難以估量。
在國內,較為典型的是煤炭資源帶動了山西經濟的發展;其近鄰內蒙古亦在早幾年提出借“羊煤土(稀土)氣(天然氣)”而“揚眉吐氣”的概念。
不過,由于自然資源收益存在分配的天然缺陷,“煤炭經濟”實際上也是一種畸形的經濟生態,國人對于煤炭經濟的直接獲益者——“煤老板”的印象,似乎也是他們集團式采購悍馬、在京城用麻袋裝錢買豪宅的“暴發戶”形象。
由此產生的一個問題是,盡管我國的法律法規對自然資源的產權歸屬,有著較為明確的規定.但實現起來,卻無法達到完美的效果,甚至存在問題還較為嚴重。
根本的問題在于,自然資源“歸國家所有”,但是,我國脫胎于計劃經濟的市場經濟,目前尚有諸多制度性問題未能解決,現有的制度還不能保證代表國家的職能部門、壟斷型國有企業,很好地履行這一職責;或者.即使他們有這樣的追求,在技術層面、關聯方面仍有諸多問題困擾,致使這一追求實現起來仍要打折扣。比如,對于“煤老板”而言,如何保證他們賬戶上的每一筆數額巨大的訂金都能納稅?
即使值得我們借鑒或學習的西方國家,這些問題其實也處于摸索前進的狀態,在某些方面,只能說比我們前進了半步或一步,而并非質與量的區別。譬如,其對于礦藏所有人的規定,也會經歷一個從私人所有向國家所有的漸變;即使在歸屬上沒有稱謂之變,但過多過重的稅賦,也可能變相為“收益實歸國家”的格局。
因此,不能冀望會有一勞永逸的解決之道,尤其是,對于自然資源界限的厘定,會因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不同而有改觀。但至少,在重視之下人們會思考并嘗試解決這一問題。
(張剛)
遮蔽與還原的二重唱(2008年第9期《透視民國知識分子史熱》)
春江水暖鴨先知。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受傳統士大夫精神影響和因了自身知識上的優勢,往往對社會變動最為敏感。因由這種天生的敏感,知識分子群體也更容易得到政治力量對其的格外“照顧”,愈是在社會大變動時,這種來自政治力量的“垂青”愈甚。
而整個民國時期一直處于社會大變動中。在大變動中,知識分子既要守護自身所堅持的“道統”和價值取向,又要關注民生疾苦與國家走向,在另一個層面上還要受到兩股彼此對立的政治力量的牽引、裹挾與脅迫。在多重境遇中進行選擇與取舍的他們身上充滿了苦悶、困惑與掙扎。而在這種種掙扎中,既有無奈的沉淪與主動變異,也有“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的慷慨堅守。而這一切都暗合著歷史前進的影子,歷史曾經的進化可能。
無可否認的是,建國后一段時期昧于意識形態和政治利益考量,民國時期鼓吹自由、民主等普適價值的“自由派”知識分子在官方話語里要么被異化,要么被遺忘,人為地造成了一種被遮蔽的歷史。當下由威權到普適的演進之路依然艱難.還原被遮蔽的那個群體的歷史既是歷史真實與完整性的要求,實際上也是接續被人為隔斷的一種啟蒙傳統,是針對時下的一種普適價值的再啟蒙,并且帶著前一次啟蒙的余溫與體熱,當然也帶著教訓。
但是,這種一個時間段內大規模地還原一個歷史群體時所形成的疊加和放大效應,雖能使這個群體和其所堅守的價值凸顯.但是這種在“補課”理念下對歷史的非均衡還原與強調,抵達的或將是另一個被遮蔽的歷史現場。沒有整體歷史的支撐,還原與遮蔽將會是一前一后的二重唱,歷史依舊不清晰。
(程國)
走向“生產性努力”(2008年第9期《制度創新是改革的核心》)
傳統經濟學一直都認為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內生變量”。事實上.歷史和現實的經驗一再表明,對經濟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制度因素。
我想,比爾·蓋茨這樣的技術和商業天才不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他是一個社會的產物,如果一個社會的教育制度不公平,又怎么能夠讓最有潛力的人才受到最好的教育?如果一個社會分配不公平、產權不明晰,誰又有積極性去努力創新?
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過程中,必須進行努力.但努力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生產性努力,一是分配性努力。生產性努力是一種創造新財富的過程.相比,分配性努力則是一種將別人財富轉變為自己財富的過程。這種“搭便車”、“坐享其成”的行為,可以說是理性人的本性之一。顯然,如果市場交易制度存在缺陷.產權不清晰,對正當利益的保護不夠,又或者社會腐敗橫生,公平與正義淪喪,分配性努力能夠輕易地分享生產性努力的成果,那么,生產性努力就會變成不努力,生產者寧愿選擇“閑暇”、“偷懶”,甚至向“分配性努力”看齊。
會賺錢的人才,中國從來就不缺,近代的徽商、晉商,都是經商的“好把式”。他們努力從草根走向世界,但最后仍擺脫不了衰落或者被打壓的命運。就算現代的浙商,成長的過程中同樣經歷過許多磨難,之于未來,他們仍然只是一群扛著財富的小小小小鳥,一不小心就會成為獵人的目標。我國改革開放已經近30年,“蛋糕”越做越大,但關鍵是.到現在,改革當中好改的已經改完了,剩下的全是一堆骨頭。要使蛋糕能繼續做大,就需要決策者拿出真正的勇氣和智慧,進行制度創新。
(彭興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