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曦
平板時代。外資憑借對面板的壟斷,步步進逼,國產彩電面臨危機。沒有對等權。就沒有競爭力。中國企業跨出了自力更生,師夷長技的步伐。
4月國內彩電業4大巨頭不約而同地在戰略上邁出了相近的一步。
21日,海信電器在青島正式宣布啟動液晶模組二期工程,打造第二條液晶模組生產線。新生產線可以實現47英寸以上大尺寸的模組生產。海信預計項目7月份將竣工,屆時可實現150萬片的年產能。
業內人士認為,二期投產,標志著海信的模組業務進入實質階段。而據海信聲明,他們在二期工程將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背光模組,從而大大提高產品功能融合和結構創新的能力,最終實現產品的差異化。
據《IT時代周刊》了解,海信早于去年9月就與臺灣奇美合作建成中國第一條電視液晶模組生產線,半年來,其單班產能達1200臺,產品優良率達99%以上。
選擇向液晶模組進軍的不止海信。同月7日,創維投資參股韓國LGD公司設在廣州的液晶模組工廠;11日,康佳也計劃加入LGD廣州工廠,但參股不超過5%;15日,另一家彩電巨頭TCL也宣布了自己的液晶模組廠址落戶惠州。
對于國內平板企業首次表現出的一致,業界觀點認為,飽受CRT價格戰和液晶面板壟斷兩頭煎熬的中國彩電,通過合資,集體向上游挺進了。
多重利好
國產彩電整體默契有著共同的背景。
液晶模組主要是對液晶屏和背光組件等部件進行組裝。目前,國內一直缺乏相應的組裝技術,液晶模組高度依靠進口,導致國產彩電企業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

分析人士向本刊記者介紹,正因為上游采購資源都掌握在外資手里,使得國內企業的購入成本相差無幾,在這種情形下,他們原來擅長的價格戰失去效力。而外資企業憑借上下游通吃的發展模式,逐步擠占國產平板電視的市場空間。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一線市場國外平板彩電已占據超過50%的市場份額。
除了借機扭轉不利局面,一系列的利好因素也是國產彩電廠商主動出擊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整機成本的降低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據知曉平板彩電產業鏈內情的業內人士稱,通過逐步實現模組和整機零部件國產化后,可以全面控制和降低采購成本。“自制液晶模組的成本低于外部采購。”海信電器總經理劉洪興表示,“通過自有模組線的生產可以節省5%的成本,從而提升企業的利潤率。”
專家介紹,在產業價值鏈上,整機環節的增值區間僅為25%-35%,引入液晶模組的設計和制造后,“模組+整機”的形式可將增值區間擴大到60%。利潤的明顯增大,使得一些企業對上馬模組非常執著,不惜耗費巨資。比如,TCL就幾經周折,在年產233萬片,建設期為一年的惠州項目上出資14億元。TCL方面曾就該項目做過早期預估,完成液晶模組后可為其每年帶來3000萬美元的凈利潤。
“通過整機與模組的系統設計能夠實現對內標準化,對外差異化,從而提高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專家們還認為國產彩電的競爭力比以往大大增強。“三年前,國內與國外品牌的價格差異有1萬元,現在差價不到1千元。”更重要的是,與外資合作模組,還能夠建立同盟關系,獲得穩定的屏來源。如康佳以微小股份聯姻LGD,只與其結成產業同盟以保證屏供應。而創維也是因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液晶模組的供應,因而在與LGD展開合作后,宣布在液晶模組生產廠的對面,新建一座大型的液晶電視生產廠。
此外,業界還認為,彩電企業切入模組的最大意義是,隨著模組生產基地的建成,吸引一些配件外商在國內設廠,從而更快地形成產業聚集效應。中國如果擁有整個液晶產業鏈工廠,企業就可以在國內通過整機與模組的直接對接減少中間流通環節,加快周轉,降低物流運輸成本。
還值得一提的是,模組領域的門檻比屏生產要低很多,對于技術比較薄弱、資金實力不強的中國企業而言,財務與風險都在可承受的范圍內。一行業人士認為先期進入模組是比較穩健的做法。據了解,TCL集團14億元的投資額,僅為聚龍光電280億元總投資額的二十分之一。
勢在必行,中國彩電順應了發展的潮流。
借力合資
因為缺乏技術,國產彩電進入模組時都是選擇與境外企業合資。
2008年1月,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飛赴美國拉斯維加斯與三星LCD事業部社長李相浣見面,雙方一拍即合,由三星提供液晶模組核心技術,TCL只需負責投資和提供廠房。如果順利投產,TCL液晶模組將是目前國內投資規模最大、技術最為完備的一體化項目,其對TCL集團構建全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在與外企合作形式上,和其他3家國內同行相比,創維的氣魄更大一些,他們選擇了更為全面與深度的方式。4月7日晚,創維集團與LGD,在深圳宣布實施一攬子合作計劃。除了創維投資參股LGD在廣州的工廠,雙方還共同出資5000萬元專門成立顯示技術研發公司。
由于創維的幾家工廠都位于廣州開發園區,彼此間形成一個三位一體配套的新模式,不僅節省了物流成本,還整合了上下游產業,使各方協作更加緊密。“我們跟彩電企業成立聯合研發公司是第一次。”LGD負責人認為。液晶模組與電視整機之間還有很大的整合空間,如兩者一旦一體化生產,液晶模組后面的貼板工序就可以省去。而這意味著制造成本的進一步降低。
通過合作掌握自主技術,是國內企業主動與外資接觸的最終目的。海信電器稱,他們的液晶模組項目組早在2004年成立,技術積累已達4年之久。依靠合作,目前已掌握了自主的模組設計、工藝和制造技術,一定程度上規避了技術風險。“與外資合作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偷師之舉,至于能否成功,要看企業自身的修行。”家電資深人士肖南方認為達到這個目的需費些心思。
雖然前景看好,但與外資合作,仍然充滿復雜與變數。雙方回避不了是競爭對手的事實,外資始終打著利用中方擴大國內市場的算盤。合作失敗的案例在國內也早已有之。2006年,廈華電子與液晶面板巨頭中華映管進行合作,至2007年8月底,廈華共虧損7億元人民幣。
在合作中,如何滿足自己,怎樣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國產彩電必須練就高超的平衡技巧。
任重道遠
征途漫漫,專家們認為,進入模組組裝工序只是國內平板企業向產業鏈上游邁出的一小步,要真正掌握平板話語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模組裝配技術門檻相對比較低,企業都是依據公司整機規模配套來建設,其規模相對不算太大,對企業業績和降低成本的幫助十分有限。”業內人士介紹,同面板制造的難度和投入相比,介入液晶模組還只能說是一塊敲門磚。
行業人士稱,中國平板彩電價值鏈的延伸無法用是否涉足液晶模組來衡量,液晶面板占據整機成本的絕大部分,模組并非核心領域,何況,國內企業連模組的關鍵技術也沒有掌握。“進入液晶模組最多能降低3%的成本,國內企業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家電產業觀察家劉步塵如是說。
這樣的情形,導致中方企業在合作中聲音較弱,不能占據主導地位。如海信60%以上模組組件可實現自主開發,但仍有40%控制在他人手中。海信電器劉洪新就承認,即便第二條模組生產線滿負荷投產,產能還是不能達到自給自足。他指出,至2010年,海信液晶電視產量預計不會低于400萬臺,模組的產量卻僅有300萬片,仍然存在100萬片的缺口。
更為重要的是,液晶模組屬于液晶面板制造的后端組裝工序,因此海信能否順利量產還取決于面板供應的狀況。
“如果面板短缺,模組將是‘空中樓閣。”專家給出警示,國內彩電企業惟有解決液晶面板的供應問題,才可稱得上無后顧之憂。但目前,國內企業還不具備面板這種上百億元的投資能力。
“聯合研發才是出路。”分析人士建議。
然而,國內企業從聚龍計劃開始的幾次結盟都無果而終。肖南方分析,“由于與外資實力差距太大,國產彩電都把競爭對手放在了國內同行。所以,雖然屢次高呼要彼此聯合,進行技術升級,但實際上面和心不和。”
反觀國際,強大的外資軍團卻開始合縱連橫。日本松下、日立和佳能正在醞釀組建一個平板電視顯示器聯盟,聯合生產下一代平板電視;東芝與夏普也宣布雙方將開展合作。
“國家對平板行業缺乏整體規劃、布局與引導。”肖南方認為國家應該介入這場技術升級。但當前,團結求存,共同開發,對中國彩電順利邁過平板這道坎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