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阡陌
英特爾和AMD,芯片雙雄長達40年的對抗仍在繼續。而今又將戰火燒到高清顯示領域。
今年4月,AMD副總裁王正福在創新技術大會言必稱高清的話音未落。5月12日,英特爾迅速跟進,稱將利用比其對手更容易編程的平臺吸引游戲開發商和其它軟件廠商,以使得英特爾再次占領GPU市場的高地。英特爾還駁斥了有關對英特爾能否縮小與競爭對手差距的懷疑。
此外,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5月15日,在英特爾與AMD之間,一個叫做_NVIDIA的圖形處理器(簡稱顯卡或GPU)制造商異軍突起,宣布正在成為兩家企業新的最大競爭對手。
業內資深人士稱,一場新的芯片大戰正在上演。長期處于追趕狀態的AMD終于找到了挑戰英特爾的底氣。AMD將新的戰火燒到了“高清”影像上。而號稱全球最大的繪圖芯片商NVIDIA,也將在其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芯片雙雄燃起高清戰火
AMD一直都在英特爾的夾縫中生存。

近日,英特爾發布的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利潤同比下降了12%,為14.4億美元。但英特爾銷售收^再次保持了強勁增長,達到96.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提高了9%,并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季度營收的新高。
與之相比,AMD與英特爾的財報形成了冰火兩重天的局面。由于新產品推遲上市,以及經濟衰退導致消費支出增長減緩,AMD連續六個季度出現了虧損。
正在業界就此猜測戰火是否歇停時,AMD全球副總裁王正福在創新技術大會上顯示出了欲罷不能的陣勢。“我們已成為業界唯一可以提供處理器、芯片組和圖形處理器的全平臺廠商,”王正福表示,“決定電腦性能的,將不再僅僅是CPU(芯片處理器)。還有GPU(圖形處理器)!”
《IT時代周刊》記者獲悉。AMD在2007年7月以42億美元的現金和5700萬股普通股收購了全球知名圖形芯片廠商ATI公司后,進軍顯示芯片市場已成為該公司的主打戰略。其有關負責人透露,GPU將嵌入到AMD平臺戰略之中,包括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尤其是即將亮相的下一一代筆記本平臺“PUMA”。
據透露。它除了擁有與英特爾迅馳同樣的“處理器、芯片組、無線網絡”等配置外,更多了ATI圖形芯片。
“有了它,我們比競爭對手的三維圖形處理能力提高3至4倍,”AMD移動平臺負責人表示,“尤其是高清顯示,目前還沒有一臺筆記本能實現平滑回放。”
盡管AMD對此寄予厚望,市場能否接受還有待檢驗。業界曾有聲音稱,GPU的更新速度遠遠決于CPU,整合在一起將減少消費者的選擇余地。而AMD表示,它們將不斷提供GPU更新軟件。
業內人士稱,今后市場的競爭格局,不只是CPU之間的競爭,更是包含芯片組,尤其是顯卡等一整套平臺的競爭。
“由英特爾壟斷的市場格局,正被英特爾和AMD‘雙軌制(雙供應商制度)所取代。現今,惠普、戴爾、聯想、方正、同方、宏基、華碩等幾乎所有的一線PC廠商都采用英特爾和AMD的處理器。”有廠商對《IT時代周刊》表示,“并不是我們一定要選擇AMD,而是我們必須遵循市場的規律,因為AMD給了市場更多的選擇。”
NVIDIA扮演天平籌碼
英特爾已經:意識到高清市場的重要性,而長期作為外包代工的NVIDIA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英特爾依然是包括獨立顯卡和集成顯卡在內顯示芯片領域的老大,其市場份額超過第二名NVIDIA15%。而現任英特爾公司高級副總裁兼數字企業事業部總經理,并可能主持Larrabe架構開發的基辛格,當年也正是統轄英特爾GPU項目的負責人,當時整個團隊規模超過千人。雖然英特爾在該領域幾進幾出,但其研發始終沒有停止。
今年5月初,基辛格發表言論稱。英特爾將利用比對手更容易編程的平臺吸引游戲開發商和其它軟件廠商,以使得英特爾再次占領GPU市場的高地。英特爾相信,它能夠將在開發CPU軟件工具方面的成功延伸到圖形芯片業務中。基辛格還駁斥了業界有關對英特爾能否縮小與競爭對手差距的懷疑,他說,“我們市場上見。”
但NVIDI亞太區高級市場總監莊海歐表示,盡管英特爾重返GPU市場,但它只占英特爾全部業務中的很少一部分。GPU對于英特爾目前還只是藍圖,短期內甚至不會有樣品出來,所以NVIDIA依然是英特爾重要的合作伙伴。值得注意的是,莊海歐在加盟NVIDIA之前是長期負責英特爾中國公司的市場經理。
一位接近NVIDIA的業內人士指出,作為AMD未來的賭注,整合兩種芯片的Fusion~理器被該公司寄予非常大的希望。而在并購ATI之前NVIDIA與AMD有著非常緊密的合作關系,現在雖然AMD發生變化,但是在過去的兩年中NVIDIA提供的芯片組的份額依然大于ATI,成為AMD芯片組最大的供應商。
而在莊海歐看來,這種局面依然不會有太大改變,一方面AMD要保證平臺開放性,同時AMD要保證其平臺在與英特爾的競爭中有組合的能力,依然要借助NVIDIA產品。AMD平臺中最強的產品全:是NVIDIA提供的。
而在NVIDIA看來,通過更好的產品,更富有競爭力的價格,即使英特爾和AMD開始在GPU市場發力,NVIDIA的優勢依然存在。NVIDIA認為,重視性價比的電子賣場會讓整機制造商更青睞NVIDIA提供的GPU架構的產品。
莊海歐舉例說,在美國市場,游戲筆記本售價一般是1699—1799美元,而Gateway通過降低CPU提高GPU配置的搭配,在整機性能不變的情況下,產品的價格降低了400—500美元。該產品也成為美國最大3C賣場Bustbuy的搶手貨,Galeway也從中得到了更多的訂單。
莊海歐表示,國內不少Pc品牌也開始嘗試這樣的改變。他并引用第三方的統計稱,筆記本電腦如果沒有一個獨立顯卡已經很難賣出去,不僅僅是大屏幕筆記本電腦,輕薄型的商務機型也大量加入獨立顯卡。
得平臺者得天下
給予GPU陣營挑戰CPU信心的是市場的信號。
不久前。基辛格在上海IDF大會上曾表示,傳統顯卡將在兩三年內消失。英特爾稱,多核處理器將有足夠的能力來滿足高端顯示需求。對此,NVIDIA CEO黃仁勛反擊道,英特爾是在“撒謊”。他認為集成顯卡只能與100美元以下的獨立顯卡競爭。而且,在2010年之前,英特爾的集成顯卡技術都無法超越NVIDI現有技術。
NVIDIA負責內容合作事務的副總裁羅伊·泰勒日前也表示,從根本上講,處理器(CPU)業務已經衰亡。泰勒還稱,英特爾此前炮轟NVIDIA也正是基于該原因。因為用戶需要一種更快的芯片,那就是GPU,而不是CPU。
黃仁勛稱,NVIDIA是全球最大的顯示用芯片提供商。季營收在10億美元以上。雖然英特爾與NVIDIA的產品幾乎同時并存在許多PC內,但這不代表兩家公司的商業模式也能互不沖突。他解釋稱,英特爾是芯片制造商,NVIDIA則是外包代工。英特爾賣的是中央處理器(CPU),一般性功能的處理器,NVIDIA則供應繪圖處理器(GPU),一種特殊目的芯片。
面對NVIDIA高層一次次對CPU制造商開炮。美國分析師Cabeza Howe稱,大多數人都同意,電腦運算正朝著更加可視化的方向發展。GPU在本質上是一種平行運算引擎,在執行視覺軟件(如圖像、視頻和照片等應用軟件)上特別有效。他稱,一直以來,兩種處理器各自在電腦中起著不同作用,因此,CPU與GPU巨頭們也相安無事。
“然而,事情卻在近兩年發生了一些變化。隨著技術的發展,圖形芯片廠商認為,GPU比CPU具備更強的浮點運算性能、更大的帶寬等優勢,高端獨立顯卡的GPU在晶體管數量上甚至超過CPU,而由于未來的電腦應用將以圖形和視頻為主,因此,CPU有可能取代CPU電腦核心”Cabeza Howe說。
這一觀點顯然威脅到了英特爾的業界核心地位。在今年的IDF大會中,基辛格專門在演講中強調:“在下一代視覺計算中,顯卡產業已經走到了盡頭,取而代之的是可編程的顯示計算通用架構芯片。在三四年之后,隨著相關技術、產品成熟上市,顯卡產業將會消亡。”
實際上,幾乎所有廠商都很樂意看到有新的廠商出現。資深人士告訴本刊記者,此次爭論的產生,是因為雙方各有短板,唯恐在消費者眼中與產業鏈中淪為“次要角色”。英特爾曾一度試水獨立顯卡市場,而NVIDIA雖然在顯卡領域風生水起,卻無法掌握CPU的核心技術。
“處理器市場真正的競爭才剛剛開始。”美國分析師Cabeza Howe稱,英特爾十年后重返GPU市場,讓它與NVIDIA有了更多的競爭,而其cPu部門又與NVIDIA保持著緊密合作。并購ATI后的AMD開始了與NVIDIA的競爭,但它更需要借助NVIDIA在圖形處理器領域的實力,去對抗英特爾。也正是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競爭與合作的格局,讓NVIDIA可以繼續主導GPU市場,并想改變目前處理器市場格局。
更讓人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競爭對手之一的AMD,在這場爭斗中采用了另一種戰略。
英特爾與AMD-~直是芯片處理器市場上的對手。在成功收購ATI,AMD在顯卡領域的話語權勝過了英特爾。據悉,由于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都在進行內部的整合,ATI有近兩年的時間沒有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但隨著整合工作實質性完成,ATI將會在2008年下半年有新動作。
AMD方面認為,隨著PC多任務的負載越來越重,特別是多媒體應用越來越多,對現有架構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更應該對CPU和GPU的特點作出更好的整合,并提出了被稱為APU的加速處理單元的概念。
“它是一種多核芯片加速器,集成了若干個CPU和其它專用處理器內核,能夠提升軟件的運行速度。通過將CPU和不同種類的專用處理器內核根據需要組合搭配,就可以滿足不同的需求。”AMD加速計算業務高級總監KrishnaAnne說。
“得平臺者得天下”,業內有人指出,三大勢力的出現,將使這場有關平臺化的大戰更加精彩。盡管CPU一直是市場的主導,但隨著新的市場格局形成,CPU和GPU的較量也許會終有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