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在教學中穿插組織一些活動似乎已成一種潮流。這里我們想就這一問題做些討論。
蔣紅森: 課程改革以來,語文學科教學組織活動的密度和強度大幅增加,總體而言這應該說是好事。因為開展一些必要的課堂活動,是語文學科特點所決定的,同時也是對“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的必然反對。我覺得組織課堂活動,應該思考三個問題:第一,這些活動有必要嗎?第二,如何組織活動?第三,活動的效益在哪里?下面分別闡釋。
一
本期中的兩個《活板》課例很值得研究。
魏書生老師組織活動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為了“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這個目的很純粹,也符合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實際。為達成這一目標,魏老師巧妙地將一個想象中的活板印刷操作活動融入課文學習的過程,使這一活動很好地成了增進課文學習的手段,這樣的活動就顯得非常必要。
而侯老師的教學目標有二:一是“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二是“幫助學生更深入了解活字印刷術”。第一個目標基本達成,教師組織了“讓學生認真閱讀《活板》課文,將活字印刷術的每一道工序和細節都明確開列出來”這一活動,活動是必要的有效的。但是,第二個目標則值得商榷。因為深入了解活字印刷術,這不是語文課的目標。按說教師應該對此加以淡化、簡化,可是執教者卻不惜工本把活動做得這么復雜,做得這么鋪張,我認為其必要性值得考慮。
我不禁想追問幾句:有必要要求學生用課余時間花大量精力去和泥巴、做字模、燒字模,完整復原活字印刷的全過程嗎?這樣大規模的活動,在實際教學中可能開展嗎?這樣的活動,能算是語文活動嗎?師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最終收獲了什么?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必須思考的。
主持人:那么,孫老師在《鴻門宴》教學中圍繞“跽”這個詞組織活動的必要性也值得討論了?請您談談在什么情況下組織活動才算是必要的。
蔣紅森:是的。如果要分析項羽這一人物,光靠體會“跽”這個動作是不夠的;如果僅僅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跽”這個詞,組織這樣的活動就有點小題大做。我想特別強調的是:課堂活動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任何時候用它都要講究一個必要性。無法達成目標的活動,不必使用;成本過高、事倍而功半的活動,不必使用;難于操作的活動,不應組織……總之,一切教學活動只有根據教學目標、實際條件、學生狀況等加以設計才是合理的和必要的。
二
主持人:現在有很多老師,對組織課堂活動有很高的熱情,但在活動的方式上卻頗欠考慮。課堂上開展語文活動有哪些主要的注意事項呢?請您給老師們提點建議。
蔣紅森:首先,采取的活動方式與課文的意蘊應該是切近的。
例如,魏老師在《菜園小記》教學中組織的活動就非常好。他先請同學們看書,看書之后請同學們“看”菜園的風景,接著又要求同學們“站在菜園里,站在畦壟上”去“聞”土香、花香和菜香;魏老師適時地問“踩上了嗎”“聞到了嗎”,實際上就是在給學生恰當的引導!當學生“笑瞇瞇”回答“踩到了”“聞到了”的時候,他再說“那么我們就開始間苗吧”。這個過程是虛擬的,然而是那么真切;這個過程毫不夸張,卻那么深入人心。為什么?因為采取的活動方式與課文的意蘊是切近的,因為魏老師對活動過程控制得好。
其次,要考慮活動的可行性。
有許多現實條件制約著語文活動的開展,語文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必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劉老師在《道士塔》實錄中的活動安排就有進一步改進的必要。圍繞王圓箓這個人物組織課堂活動是可以的,但活動什么、怎么活動,這些都要費些思量。例如,原議題“王圓箓簡史”要學生開展這項活動幾乎不可能——因為關于王圓箓的資料幾乎無法查證!這樣的活動在實際操作中能順利進行嗎?
我以為,如果將這節課的活動設計做如下修改效果也許會更好:
1.討論的議題換成“如何評價王圓箓這個人物”;
2.討論的過程設計成三步:第一步:王圓箓發現文物后采取了哪些措施?這實際上是在落實文本內容;第二步:你還能幫王圓箓想些保護文物的辦法嗎?這實際上是在告訴學生關于藏經洞文物的保護措施你無法可想,哪一種辦法都是無效的;第三步:作者說“我好恨”,他“恨”什么?我們能給王圓箓一個怎樣的結論?這實際上就落實了本文教學的重難點。
3.辯論活動未必需要專門用一課時,可以安排在討論過程的第二步。當有學生提出一個保護辦法后,其他同學來辯論其恰當與否,一直要辯論到讓學生們無法可想,通過互相問難方式使學生心中自然生出“我好恨”的感嘆!
主持人:很多教師喜歡開展“課本劇”之類的表演活動,您對此有何看法?
蔣紅森:我從效益角度來談這一問題吧。組織課堂活動一定要講求效益,否則就失去了組織活動的價值。在這個意義上,我以為要慎用“課本劇”表演。“課本劇”活動可以活躍氣氛,也有助于學生細致深入地鉆研文本,這都是有益的。但是,“課本劇”畢竟重在“表演”,與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并不一致。我覺得不會表演絲毫無損于一個讀者對作品的閱讀鑒賞,而拙劣的表演卻會嚴重影響閱讀的效果;表演能力與語文能力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能力,表演對于語文水平的提高并無必然的關聯。因此,課本劇只能偶一為之而不能成為語文教學的常態。否則,語文教學就有事倍功半之虞,甚至還會有南轅北轍之嫌。
例如,在《藥》的教學中安排表演華老栓、康大叔,難度就很大:一是場景條件不具備;二是這兩個人物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很難把握;三是華老栓“笑嘻嘻”的表情內涵太豐富,很難表現出來。如果這些條件都不具備就要求學生加以表演,很可能由于領會與表演不到位而使學生哄堂大笑,破壞了小說營造的氛圍。《藥》是一篇何其凝重的小說,教學過程中是斷然容不得笑聲的,只要有笑聲,那絕對是對作品的損害。
這樣的活動,可不慎乎?
三
主持人:三位老師的課例與魏老師的課例確有許多不同,這些差異能夠說明什么呢?
蔣紅森:三位老師的課例,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前語文課堂活動的基本特征。
第一,課堂活動設置時機選擇不當。有許多課堂活動經常是不該“出手”時卻“大打出手”。
第二,活動的組織過程缺乏“精度”。許多老師所謂的活動設計其實只是一個大致的框架。活動沒有明確的目標,活動的具體環節模糊,也沒有明確的過程步驟,活動過程“散”而且“亂”。
第三,“做形式”重于“做內容”。課堂活動遮蔽了對課文學習的關注,導致課文學習和課堂活動本末倒置。這種情況經常見于課文教學的拓展活動環節。課文沒有認認真真地讀,內容沒有扎扎實實地分析領會,教師就開始組織學生進行拓展式的課堂活動,一節課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課文的外圍“打圈”,實際意義上的課文學習卻空空如也。活動的“架子”很大,場面不小,規則也多,追求感官的刺激,追求轟動效應,這種情形在公開課、展示課、競賽課活動中屢見不鮮。
而魏老師課例中的課堂活動,我感覺最大的特點是貼切:選擇的“活動點”很貼切;選擇的活動方式與課文的特點相合,很貼切;活動的過程和課文學習過程有機融為一體,很貼切;活動過程中的引導及時、精到,很貼切……“貼切”也許就是魏老師組織課堂活動的獨到之處。
主持人:確實,魏老師的課例讓人覺得自然貼切,而當下語文課上的一些活動卻似乎有“為活動而活動”之嫌,同樣是課堂活動,為何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呢?
蔣紅森:我以為最根本的原因大致有二:一則,魏老師清醒地意識到一切活動從根本上是為語文學習服務的,而當今語文課堂上的活動卻往往忽略這一基本原則;二則,活動是一種重要的實踐行為,語文教師設計活動、組織活動所需要的才能決定教師不能只是一個高明的讀者——他應該既有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又具備高超的創造能力和組織才能,教師在設計、組織、指導學生開展語文活動時很大程度上接近于社會活動家的角色。這是對教師的極高的要求。魏老師作為一位教育家,他對學生的指導,可以說是立足于語文但又不拘于語文的。讀他的課例,我們是在欣賞他的教學境界。事實上,所謂“貼切”,就是使“活動內容”“活動方式”都能夠符合文本、學生的實際。
當然,“課堂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其實是課程改革以來語文教學所面臨的諸多問題之一,三位老師的課盡管在組織課堂活動方面存有一些討論的地方,但他們是課堂活動實踐的積極探索者,在此我要向他們致敬。以上所討論的問題應該說都是探索過程中的問題,我相信他們一定能做得更好。
(湖北省教學研究室 43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