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源
南京港浦口碼頭。
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后,全國各地大部分的煤炭經由鐵路源源不絕運到這里,再經過翻車機、皮帶機、裝船機等一條龍作業裝船后,由水路運至長江下游沿江及華南沿海。
退休在家的港務局員工張興昌老人見證了30多年來南京港的逐步繁榮,不過這些繁榮在他身上也留下了印記,高血壓、糖尿病還有一些當地俗稱“港口職業病”的癥狀自退休以后就一直纏繞著他和他的同事。在那些日子里,南京港務局下屬的江北醫院因為對職工的優惠條件。成了他們看病時的首選。
就在4年多前,老張所在的南京港務局進了城市醫保的名單,因為可以報銷的醫院不再受限制,同事們都轉到更遠更大的市立醫院去了近在他家門口的江北醫院因為競爭加劇,又沒有上級單位資金的支持,情況越來越糟糕,但他為了圖路程方便,還是經常到那里瞧瞧小病。其實在他看來,去老的江北醫院看病,只是無奈的選擇,盡管他害怕有一天這家小醫院會突然關張。
這樣的擔心在2006年春天突然冰釋了,老張發現這里變了模樣,不僅門面和帶有天井的小院被裝飾一新,原來的半條小過道現在辟出了一部電梯——盡管這只是一座4層小樓。
“原來還以為看病的藥費要漲價了,去了一問才知道沒有什么變化。”老張告訴記者。唯一不習慣的就是,現在裝修完了,大家都抱著挑剔的眼光看待這個在當地也可以看作是地標一樣的醫院,有時候還會有幾句抱怨,幾乎都忘了這里幾年前還只是一個破舊的小醫院。
一切變化始自2005年秋,南京港口集團公司與臺灣明基電通簽訂了一紙托管協議,自此南京港務局下屬的下關區港口醫院和一江之隔的浦口區江北醫院,都先后被納入明基醫院體系之內。
基層醫療的命運
這一紙協議,還改變了年屆64歲的老醫師王定國延續近半個世紀的人生軌跡。
本來已經退休的他現在又重操舊業,每天乘坐簡陋的輪渡往返于南京下關區港口職工家屬樓和隔長江相望的浦口區一個毫不起眼的醫療服務點之間。他和兩名護士要為附近2000多戶居民、近兩三萬人群解決當地常見的多發病、港口職業病以及老年慢性病,有時護士人手不夠,他還需要親自上門去探視“家庭病房”,這一片兒地面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是被稱為“馬自達”的三輪摩托車。

2008年5月12日,記者來到位于浦口躍進新村職工住宅區的這個醫療服務點。上個世紀90年代這里曾是港務局第三港務公司的衛生所,最繁忙的時節有20多名醫護人員為港務公司職工提供福利醫療。不過在后來的國有企業改制中,效益下滑的衛生所成了港務公司的包袱,2000年前后被南京港口集團下屬的港口醫院收回,當時在港口醫院任職的王定國被派到這個衛生所擔任定點醫師,一直干到了退休年齡。
“我到浦口的時候這里還很荒涼,(港務)局里沒幾個人愿意來,一直到現在浦口也不算熱鬧的地方,住在這里的人大多是附近港口、鋼鐵和化工國企的退休職工和他們的家屬。”王定國告訴記者。
就像所有大型國企醫院一樣,港口醫院在此后的醫療體制改革中也陷入了困境。港務局政企分離后成立的南京港口集團,曾考慮將港口醫院股份制改革、出售或者交給地方政府,但因經營不善一直都不順利,其下轄的許多衛生所也深受影響,一度連工資都不能及時發出。
直到2005年9月,由主管部門牽頭,港口集團和明基集團洽談合作并簽訂托管協議,后者前期投入3000萬元資金,情況才總算暫時穩定下來。這次托管將浦口躍進新利的衛生所也納人其中,并擴建為當地社區醫療服務點,今年3月正式掛牌。
“(港務)局領導找到我說是要返聘,簽了3年的合同,還是在這個地方,拿的工資比以前還高些。”此前,王定國的診療室也被耳目一新。這個五六十平方米的“微型”醫院被分割為三大間,分別作為中西醫診斷室、治療輸液室和西藥房,面積比以前大了將近一半,可以同時容納十幾個病人。
“(浦口)這個地方很貧困,常住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上門看病的大多是慢性病人、老年病人。當初開通醫保而這里又很破舊時,能跑的病人都跑了,但還是有些人來,因為消費能力受局限,他們只求醫生輸液,或看好小毛小病就行了。”王定國說,基層醫療其實往往是人們最需要的,但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正是出于這些方面的考慮,國內眾多大中型醫院和醫院管理機構以“對口支持”的托管方式將基層醫院和社區醫療服務機構收入囊中。“這種‘托管的核心意義在于:它從具體操作上摸索并完善著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在當前‘醫改課題中,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為基礎的‘分級醫療、‘雙向轉診制度是一個很重要的命題。”上述教授表示。
醫院托管的初衷
根據我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有關規定,醫療機構大致可分為三級,一級為鄉鎮醫療機構,二級為縣、區級醫療機構,三級為市級以上醫療機構。具體形態又包含醫院(一、二、三級醫院和專科醫院)、職工醫院、防治所、保健院、門診部、診所、衛生所等。
南京港口醫院,原來是長江航運下屬的一個衛生所,草創于1958年,經過逐漸擴充成為長江航運醫院。后來隸屬于南京港務管理局,并在1985年改名為港口醫院。
2002年第一次全國醫療體制改革扇動之后,過去的公費醫療改為醫療保險,大部分國有企業員工都被納入社會醫療保險體系,實現了“企業辦社會”的分離。到了2004年,港務局職工可以選擇任何一個公立醫院看病,僅僅位列二甲的港口醫院顯然無法與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鼓樓醫院等三甲醫院競爭,再加上地處偏僻落后的下關區,來港口醫院看病的人越來越少,據說當時“在港口醫院13層的住院部大樓里,每天的病人還不如醫護人員多”,200多個員工的醫院每天只有5個門診,很多醫療設備因利用率太低只好封存不用。
“由于是非營利性質機構,醫院的隸屬單位港口集團無力也不愿再投資對醫院進行改造升級,即使這樣,集團每年還要彌補醫院所產生的巨額虧損。”曾在港口醫院服務20多年的副院長周立群向記者透露。
在當時的政策環境下,似乎只有被太醫院或醫院管理公司托管是一條比較可行的道路。
就在港口醫院艱難尋求破冰之時,臺灣明基集團也開始了在大陸進行醫院選址的過程。為了在主體醫院營運之前與市場保持接觸、盡早進行實踐,以及進行人員培訓,明基決定去找一家愿意做托管合作的醫院,“這個在大政策上不違背,在時間上又比較快,在條件上又比較容易符合。”明基集團負責醫院事務的人士表示。
據了解,明基首先找到了主管機關江蘇省衛生廳,得到的答復是“可以試試看”,進而通過江蘇省衛生廳和下關區衛生局找到了港口醫院。作為中間機構的南京市衛生局對這件事情的看法是,只要兩方談得好,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