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蔡永飛,江蘇人,現為某中央機關公務員。
美女究竟美在哪里?是視覺上的肌膚之美、骨骼之美,還是別的什么?作者通過層層入理的分析,向我們揭 示了一個更高層次的美。
有一位女作家說:美女有什么了不起?美女的美麗只是一層皮。讀到這句話,我不禁笑了,其實真正的美女,不是美在一層表皮,而是美在骨子里。
人們的視覺是很奇怪的,看到某種結構的物體,就會產生美感。比如說“黃金分割”,按照那樣的比例來切割平面物體,就是“好看”、“順眼”。我猜想,物體結構對稱、勻稱到一定程度,一定會產生一種氣韻,一種品位,一種力量,從而讓人們產生“好”和“順”的感覺。如果從外表來欣賞美女,她們的美也不例外,也是因為“結構”適當、合理。
然而,美女的“結構美”雖然與表皮以及皮下脂肪和肌肉有關,但是從根本上說,它體現的卻是“骨架美”。當我們稱贊某美女“氣質”好的時候,那一定是因為她的骨架太精巧,以至于散發出一種氣韻、一種韻味,讓我們陶醉,甚至沒有什么肉、只剩“皮包骨”的時候,還可以有“骨感美”。
可以說,所謂身材好、臉形好,沒有骨骼“墊底”是不可能的。有人把模特的身材稱為“衣服架子”,而“衣服架子”就是堅硬的骨骼。名模呂燕聞名世界,就是因為“衣服架子”生得好,但她的臉卻并不好看,問題也出在“骨頭”上,她的顱骨、顴骨、眉骨、頜骨、鼻梁骨等沒有組合成很好的結構。韓國美女金喜善之所以身材特別苗條,是因為她拿掉了一對肋骨。所謂“曲線美”,表面上是肌肉和皮下脂肪的問題,實質在于骨骼。也因為如此,美容業才開發了“磨骨”項目,雖然說起來多少有一點讓人毛骨悚然。
但是,人作為審美對象與物體是不同的。人們不僅要欣賞美女的“骨架美”,還會深入到肉身內部的靈魂。剛好,我們使用“骨子里”這個詞,通常用的就是它的比喻義,指的就是人的內在、靈魂深處的地方。就是說,探尋美女的眼光,是哪一個“骨子里”都要去的。
不過,在我們欣賞美女比喻意義上“骨子里”的美的時候,又會發生另一個奇怪的現象:當我們被美女“骨子里”的靈魂所吸引、迷醉的時候,就會忽視器質的“骨子”乃至外表的“一層皮”,甚至即使骨骼和皮膚是丑的,我們也會通過移情而“情人眼里出西施”。或者說,人自身內在的美會放射出一種光芒,美化其外表。美國有一個歌星長著一顆她自認為很難看的齙牙,她曾經想要換掉不好看的牙齒,但她的老師告誡她:你不要考慮牙的問題,把歌唱好才是最重要的。后來,她成了大歌星,結果,歌迷不但模仿她的歌,還模仿她的齙牙。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發現某個美女靈魂是丑的,那么她的骨骼和“一層皮”再好看也會失去意義。詩人拜倫曾在《唐璜》中描寫一位抒情女高音,說她“由于無情可抒,只好露出她的牙”。其實,整齊雪白的牙齒也是不能遮丑的。
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器質層面的美是天生的、外在的,因而人們通常更多是從“物”的層面去欣賞;而靈魂層面的美則體現人作為人、成為人的本質特性,欣賞者和被欣賞者在靈魂的層面上相互作用。無疑,靈魂的美是更重要的。
臺灣作家林清玄曾經把美容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涂抹皮膚、切割器官,第二個層次是通過運動來增強生命健康活力,第三個層次是讀書,通過凈化、美化靈魂來創造優雅的風度、高貴的氣度、脫俗的深度。我贊成他把第三層次擺在首位的主張。人為地改變天生的“骨子”和皮膚,不一定能夠達到預期效果,有的人涂了脂粉反而顯得很臟。如果在比喻意義的“骨子里”培育和生發出美來,讓我們的靈魂也有堅硬的骨架來支撐,我們就可以在更高層次上創造美、欣賞美,而享受作為人的美的生活了。
(周文燕摘自《莫愁·智慧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