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飆
沃倫·哈定是一個喜歡說“是”的人,而克利夫蘭則是一個喜歡說“不”的人,他們兩人雖然性格迥異,但是,他們都以自己的奮斗方式,最終登上了美國總統的寶座。
哈定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從學校到家里,無論是安排他擠牛奶、喂馬,還是讓他收割莊稼、油漆谷倉,他從不講價錢。少年時代,他在《喀里多尼亞守衛》周刊的一個印刷所里當學徒,在那里,他除了默默干活,從不與人爭執任何問題。以至有一天,他的父親感慨地對他說:“沃倫啊,你生下來不是女孩,真是你的福氣。”少年哈定好奇地問為什么,父親回答說:“如果你是女孩,你會老是懷孕,因為你不會說‘不。”
然而,讓他父親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性情溫順的少年,卻是一個極其有心的人,幾年的學徒,竟使他成為辦報的行家里手。他15歲進入俄亥俄州的伊比利亞中心學院學習時,自己集編輯、總編于一身,辦起了一份校園報——《伊比利亞旁觀者》。
大學畢業后,他買下了一家瀕于倒閉的《馬里恩星報》,憑著自己多年積累的辦報經驗和熱情,很快就使這份報紙成了家喻戶曉的大報。通過辦報,他不但成了一個資金雄厚的企業家,還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這為他步入政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192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共和黨內部因找不到各方利益的共同代言人,以至于否決了一個又一個候選人的提名,最后當哈定被作為候選人提出來時,竟因為他一直堅守自己的中庸之道沒有政敵而獲得通過。在競選的論辯中,盡管對手考克斯揭了他許多短處,但他卻因為始終不忍心“破壞考克斯先生好人的形象”,不肯說他的壞話,反而為自己贏得了更多選民的支持,當選了美國第29任總統。
而克利夫蘭呢?他自幼就是一個充滿反叛性格的人。他的父母希望他長大以后能像他們那樣獻身于神職工作,然而,他卻有著自己的想法。在他還只有9歲大的時候,就曾寫過這樣的文字:如果我們希望成為一個偉大和優秀的人物,并得到朋友的尊重,我們就必須在年輕時像華盛頓和杰克遜那樣利用自己的時間。可見他人小志大。
在他上中學以后,父親因病去世。盡管他非常渴求知識,迫切希望在學校里繼續學習,無奈家中失去了收入,只得外出打工。一年后,有一位熱心人表示愿意資助他讀完大學,條件就是畢業后要干牧師這一行。然而,倔強的克利夫蘭拒絕了,他寧愿做出一邊打工一邊自學的選擇。在不斷努力下,22歲的時候,他通過了國家律師考試,成為一名正式律師。
在其后的歲月里,他幾乎一直保持著說“不”的勢頭。做法官的時候,由于他的廉潔,致使一些政客在他的管轄區域內無空可鉆,讓這些人傷透了腦筋;在他做布法羅市長的時候,人們就曾送給他一個“否決市長”的外號;他做紐約州長的時候,更是不怕得罪人,勇敢地與當地利益集團展開斗爭,嚴查銀行業務,以杜絕各種舞弊行為的發生。就這樣,他在一次次的說“不”中聲名大震。1884年,他被提名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并最后在競選中擊敗對手,登上了第22任總統的寶座。任期滿后,他競選失敗,沒能連任,但在1892年的競選中,他再次獲勝,執掌了第24任總統的權杖。在兩度總統任期內,他竟然否決了國會法案584件。
哈定的性格可以說柔得像水,雖然他常說的一個字是“是”,但是,他卻是一個“中庸而不平庸”的典型人物。在他十多歲做學徒的時候,便已經深得辦報的精髓,成年后,更是在報業所向披靡,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并以此為契機,殺向政界,最后,竟然還是因為他是一個喜歡說“是”的“中庸”人物,而成了一國的總統。一個“是”字,在他的人生歲月里,漸漸演化成了他的內在智慧和處世韜略。
克利夫蘭是一個硬漢子,他的“不”可以說就是一把刺向塵世的利劍,在他的個性中最值得稱道的,就是他從不向邪惡妥協的品格。他一生都在追求卓越、追求優秀,他的為官信念就是,“公共職務就是公眾的信任”,并且,他敢于向一切有違于這一信念的事或人說“不”。他鮮明的個性以及他辦事公正透明和雷厲風行的作風,使他成了民主黨的驕傲和出色的候選人,并且兩次當選為美國總統。
由此可見,不管你是一個說“是”的人,還是一個說“不”的人,只要你辦事認真,勇于進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最終都能像哈定和克利夫蘭那樣登上事業的巔峰。從他們的成功中,我們可以看到:性格未必決定命運,做事的態度和內心追求才決定著一個人的未來。
(司志政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