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峰
近年來,部分曾經風光無限,創造大量財富神話的IT企業陷入發展低潮。但和對付2000年網絡泡沫破滅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們不約而同地采取了資本運作手段,在股票上打起主意
5月30日,戴爾宣布在2009年第二財季(2008年5月2日到8月1日)投資10億美元回購股票。在剛剛過去的第一財季中,戴爾已斥資10億美元回購普通股股票。
戴爾是在按計劃行事。2005年3月,戴爾董事會批準了10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方案。此計劃在去年8月,因戴爾陷入會計丑聞而中斷幾個月,年底又重新啟動。證券分析師認為,回購股票是利好消息。去年,戴爾作出財務調查期間不回購股票的決定,喪失提升股價的重要工具,致使當時股價相比兩年前跌幅超過了40%。
事實上,隨著全球經濟陷入低迷,IT企業大受拖累,導致部分上市公司的股票被嚴重低估,此時展開回購,將有助于提升股價,喚回投資人對公司的信心,甚至個別公司將回購股票視為企業的戰略決策之一。因此,不止是戴爾公司如此,IT行業回購股票已經蔚然成風。2007年11月,思科將其股票回購總額增至620億美元。同年,IBM回購了125億美元股票,今年2月,又批準回購150億美元股票。3月7日開始,聯想連續數十次回購股票。此外,還有早在三年前開始行動的英特爾等公司也采取了類似行動。

出手救市
回購風潮的源頭應當追溯到美國本土。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使全球經濟深受震蕩。投資者看淡未來前景,一些經濟學家擔心美國經濟開始衰退。悲觀的氣氛導致美國股市持續走跌。
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學家Stephen Roach早就預測:“美國經濟會在2007年陷入危機或者衰退。”現在,經濟疲軟的跡象已經顯現。
2007年,戴爾業績下滑,股票下跌12.8%。在挽救頹勢方面,戴爾堅定地執行了股票回購計劃。但外界認為戴爾雖然在遏止市場份額進一步下跌方面取得了進展,但要完成復興計劃還需要時間。高盛將戴爾股價的評級由“增持”下調為“持有”。股票價格如果過低,會降低人們的信心,消費者甚至對公司產生懷疑,經營將遭受嚴重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善于資本運作的高科技巨頭常常采取股票回購策略。
在眾多回購自身股票的公司中,IBM較為成功。其董事會此次批準回購的150億美元股票,約占總市值的十分之一。IBM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兼總裁彭明盛表示,“股票回購行動是提升股票收益,執行2010年戰略路線圖的關鍵部分。”
這是彭明盛一個重要的資本手段。股票回購可以減少股息支付,同時,在價格低估時,回購還能積蓄力量,為今后資本并購作準備。
回購消息傳出后,IBM股價上漲約4個百分點,創幾個月以來高點,并帶動科技股整體走高,推動紐約道瓊斯指數上漲超過110點。
“IBM顯示了在困難環境中,依然能實現盈利的信心。”美國科技分析師吳肖說,“股市正處在衰退的邊緣,確實需要作準備了。”
業內人士介紹,回購股票,相當于給股市注入一劑強心針,增強了股票吸引力。同時,向外界顯示公司的現金儲備充足,從而讓投資人繼續看好公司發展前景。
保護公司利益
“只要股票低于某個價位,我們就會回購,市場對聯想集團估值偏低,回購符合股東利益。”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元慶表示。
在當前整個股市低迷的時候,聯想同樣受到了沖擊。同時,IBM在此時減持套現也造成一定的影響。
4月,IBM計劃出售1億股聯想集團股票。早在2月的時候,它以每股5.41港元回籠現金6.28億港元。2007年,IBM套現了16億港元。
IBM作為聯想第二大股東,在流動資金并不缺乏的背景下采取拋售行為,向外界傳遞了對整個IT行業前景不看好的信息。有人擔憂,這可能導致聯想的股權分散。聯想完成對IBM的PC部門整合后,拓展市場的步伐剛剛平穩。如果股權過于分散,管理層則無法掌控聯想的發展策略。另外,倘若強勢資本在此時介入,聯想集團將面臨更大的困難。
聯想方面對記者表示,IBM是聯想的戰略合作者,兩者的聯系十分緊密。聯想的股權結構也非常清晰,股市的影響并非如外界猜測。但期間,聯想的股價還是下跌5.7%,是自3月17日以來的最大跌幅。在情況較為不利的局勢下,聯想集團作出決策,3月7日至4月16日,以每股4.25至5 58港元,回購1億多
股份,共動用資金約4.85億港元。楊元慶表示,如果股價繼續下跌且又有現金儲備,聯想會繼續回購股票。
聯想的回購策略,取得了效果,股價出現上揚。以4月21日收盤價5.97港元計算,比IBM的減持價高出10%。同時,聯想集團還獲得了20%以上的賬面盈利。
業內人士介紹,股東減持的消息會對公司股價造成短線影響,但中長線投資的股民還是會看重業務增長前景。花旗集團近日決定維持對聯想集團的“買入”評級,并進一步提升目標股價。
其實,股票回購,從開始以來就被作為上市公司保護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公司進行股票回購,是希望將價值回報給股東。”分析人士表示,一般來說,回購有助于提升股價。因為流通在外的股票數量減少了,每股收益會相應提高。
股票回購,還能使公司掌控自己的走向,抑制其他股東意志的影響。近年來思科回購動作頻頻,是因為當其擁有更多股票時,對公司未來的發展就具有更多的自主權和靈活性。如今,它已從網絡設備供應商,轉向領域更廣闊的網絡生活推動者。
此外,回購股票還能防止惡意收購。2005年,盛大在新浪股價被嚴重低估時,從二級市場悄悄收購其19.5%的股份,成為新浪第一大股東。雖然后來新浪執行“毒丸”計劃,挫敗了這一惡意收購,但代價不菲。
高增長已成過去

IT企業耗費巨資回購股票,并非一定能起到預想的作用。英特爾在回購上作了很大努力,但去年,股價仍下跌28%,近幾年,總計股票市值損失了三分之一。2007年11月,思科股價下跌了9.5%,是四年來股價下跌最為嚴重的一次。2001年,思科推行3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但一年后,股價卻從14.47美元,跌破10美元。
分析師表示,如果回購股票沒有提升股價,則顯示了一個重大問題:很多科技股已經開始從成長性股票轉為成熟股。這意味著,這些曾經深得市場寵愛的股票正在逐漸喪失吸引力。
資本市場看中的是未來的增長預期,即高增長高收益。業內人士告訴本刊記者,雖然這些公司不錯,業績相對也穩定,但是沒有高速增長的機會了,也就是說不能給投資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了,因此被摒棄。而一些新興公司,因為充滿希望,反而受到追捧。
承認自己已經過了高增長期,對于高科技
公司來說非常難。思科和英特爾的董事會就不愿接受這種看法。他們在職數年,目睹了曾經的輝煌。
然而,這似乎已經成為現實。IDC報告顯示,今年美國IT市場的增長幅度會保持在3%至4%之間,全球增長預計在5.5%左右,這一增長率明顯低于去年同期的6.6%和6.9%。
“思科就像被流放到了無人島上。”一名基金經理人說,思科公司不再快速成長,而且不發放股利,很難吸引成長型基金經理人。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思科一度呈現年收入平均增長50%的驕人業績,但2004至2005財年,其收入僅增長了12.5%。“思科的股票回購就像往太平洋里多添一桶水一樣。”Coburn Ventures的獨立科技顧問皮普·科伯恩認為,思科股票回購不能抵消進入成熟期的變化。
不可否認,以硅谷為象征的IT業表現出來的活力正在慢慢減退。VentureOne!市場調查公司統計,十幾年前,在硅谷落戶的1萬多家創業公司中,只有8百多家成功上市,其他的要么關門倒閉,要么慘淡經營。
不容樂觀的現實讓IT企業不得不作出戰略調整。已退出江湖的邁克爾·戴爾重新復出。戴爾公司前任首席執行長凱文·羅林斯表示:“現在Pc行業的競爭程度甚至超過了我們所承認或了解到的范疇,我們只能開辟新路。”
戴爾去年把美國的消費業務與整體業務整合在一起,這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成本并提高了效率。其他企業也正在學習如何適應增長放緩的形勢。
股票回購概念
股票回購,是指上市公司利用現金等方式。從股票市場上購回本公司發行在外的一定數額股票的行為。根據成熟資本市場的做法,公司在股票回購完成后可以將股票注銷,也可以入庫保存。
上市公司回購股票的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穩定股價。上市公司回購自家股票,可以減少流通股股份,增加每股凈資產和每股收益,從而使股票價格止跌回穩。
第二,防止其他公司的兼并與收購行為。為了抵制有敵意的收購行為,許多上市公司、大規模回購本公司股票,以維持控制權。尤其在開放性經濟國家,其法律為了確保本國公司的控制權,對企業回購本公司股票的限制逐漸放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