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執行/本刊編輯部
■專家支持/陳佩華(心理咨詢師)
策劃人小語
有人說,婚姻就像一場雙人舞,在進退回旋間,一直舞到地老天荒。直到有一天,我們的小天使誕生了,欣喜、激動、迷茫,種種情緒讓舞動的腳步一下子亂了起來。還好,愛情的樂曲還在,調整步伐后,我們跟上節奏再次起舞。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不再尋找愛的節拍,卻執意將小天使拉進兩個人的舞步。我們以為,把所有身心投入到小天使身上,婚姻就是圓滿的;我們以為,有了小天使的支持,就能占據婚姻的有利地形;我們還以為,小天使可以承受我們的情緒和紛爭,修補我們情感的裂痕。
直到有一天,我們悲哀地發現,小天使的笑容漸漸逝去,他悶悶不樂,心事重重;我們的婚姻還在維系,卻傷痕累累,當我們獨自相對時,甚至無話可說。
請記住,我們才是婚姻的舞者,我們的每一個旋轉、每一次進退決定了婚姻的方向,也決定了小天使是否因愛而快樂。請記住,小天使的步伐還不成熟,小天使的舞臺還沒有搭建,不要讓他代替我們作為原本的舞者,也不要讓他打亂我們愛的舞步。我們要做的,是牽起愛人的手,欣賞地、鼓勵地、感恩地、包容地一起舞動。我們的步伐協調了,小天使的成長才不會偏離幸福的軌道。
故事一
一家兩派,紛擾何時休
自打結婚后,蘇蔓就越來越看不上丈夫劉明。劉明長得一般,性格木訥,最主要的是工作一直沒什么起色,干了10年,還是單位的小業務員。眼看別的姐妹都過得風風光光,只有自己還住在兩居室的小房子里,蘇蔓就一肚子不滿。兒子出生后,蘇蔓把心思放在了孩子身上,她想,反正丈夫是指不上了,只能靠兒子給自己爭光。
劉明很疼愛孩子,小時候孩子也愿意和爸爸在一起。可是蘇蔓不樂意了,她想,兒子可不能跟這個沒用的男人在一起,否則還不被他毀了?所以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蘇蔓就一直對他說爸爸如何沒用,買不起大房子,害他們娘倆兒跟著受苦等等。
因為劉明工作比較忙,所以孩子大多數時間都跟媽媽在一起。蘇蔓長期的“教育”漸漸起了效果,兒子對父親十分不尊重,經常對他大呼小叫。有時蘇蔓諷刺丈夫時,兒子也在一旁插嘴支持媽媽。
漸漸地,劉明覺得自己在家越來越沒有地位。有時想輔導兒子做功課,可兒子卻一把推開他,說:“你什么都不懂,不用你教。”說完,大聲喊著讓媽媽過來幫他改作業。于是蘇蔓會滿意地走過去,還不忘瞪丈夫一眼。這樣,家里漸漸分成了兩派,蘇蔓和兒子是一派,他們一起出去玩,一起說笑、學習,一起擠兌父親,說父親的不是。而劉明是孤獨的另一派,他不管說什么、做什么,都沒人理會。
一天,劉明加班到很晚才回家,他滿面倦容,但他的老婆和孩子沒有一點兒心疼的感覺,也沒人跟他打招呼。蘇蔓起身去了廚房,而兒子劉凱則懶洋洋地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劉凱,你的作業做完了嗎?就知道看電視!”劉明一邊放下公文包,一邊對兒子說道。
劉凱沒吱聲,仿佛沒聽見不搭理他。
“劉凱?”劉明提高了分貝,“你一看電視就什么都忘了,都是你媽慣的,看看你都成什么樣子了!”
“成什么樣子也一定比你強!你有什么資格說我啊,誰要你管!”劉凱斜視著自己的父親,鄙夷地說。
“你……”劉明氣得說不出話來,抬起手來恨不得給兒子一巴掌。
聽到父子的對話,蘇蔓走出來,高聲說:“怎么?我兒子說的有錯嗎?你自己混得不像人樣,還不讓人說啊。”
劉凱得到媽媽的鼓勵,一臉得意。他沖爸爸做了個鬼臉,然后跑進自己的臥室玩游戲去了。
劉明氣得跟妻子大吵,結果又招來妻子更嚴厲的數落。劉凱聽到父母的吵架聲后,旋風般地沖出來,站到媽媽一邊說:“不許欺負我媽媽,你這個臭男人!自己掙不了錢,還老找別人撒氣!”
劉明真不敢相信這些話出自9歲的兒子之口,他終于忍無可忍地打了兒子一個耳光。這是他第一次打孩子,劉凱也傻了般地愣住了。
蘇蔓惡狠狠地推了劉明一把:“劉明,你真不是個男人,打孩子出氣!我帶兒子回我媽家,你自己過吧!”說完,她拉著兒子的手,頭也不回地走出家門,還把門摔得震天響。
專家分析
家庭結構:在一個平衡的家庭系統里,夫婦處在平等的位置上,他們雙方都與子女保持著情緒接觸,子女靈活地與父母建立情緒連接而不偏袒任何一方。然而,上面故事中的家庭卻是一個病態的家庭結構,他們的交往模式是障礙性的。從成員間的互動中不難發現,家庭是失衡的,是不穩定的。媽媽與兒子的結盟,打破了夫妻間的平等;兒子對父親的態度及父親的退縮行為,更強化了母子間的依存關系,母子倆糾結得更深。
失衡原因:形成這種病態家庭結構的主要原因,來自于妻子對丈夫工作能力的不滿意,并把這種不滿情緒泛化到對丈夫人格的否定。物質生活的不滿足及丈夫社會地位得不到提高,讓蘇蔓產生了強烈的不安全感。但兒子的出生給蘇蔓帶來了希望,因此她把所有精力投注在兒子身上。為了讓兒子不步丈夫的后塵,將來能有所作為,她人為地把父子間的情緒連接阻斷。在不知不覺中,父子二人在家庭中的位置被置換了,兒子代替了父親的角色成為母親的情感依托。這時,原本應該穩定的家庭三角關系遭到了破壞,親密的情感只在母子間流動。
家庭前景:如果丈夫依然無法建立起與妻兒的情緒連接,從短期來看,夫妻相處時間越來越少,缺乏交流和溝通,情感會更加惡化,有可能會發生婚姻危機,導致丈夫出軌或者離婚;母親會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中,孩子容易依賴,心理發展滯后;從長期來看,這種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兒子缺乏父親正向的男子漢榜樣作用而顯得女子氣,要么成為父親的翻版,形成代際傳遞,要么除了母親外無法與其他異性建立親密關系。
婚姻處方:
1.妻子調整對丈夫的認識,多發掘丈夫身上的優點,了解自己在婚姻中想得到什么。
2.每個家庭成員回到本來的角色位置,夫妻之間的問題不要轉移到孩子身上,妻子尤其不要經常向孩子抱怨、指責丈夫。
3.妻子多花時間和丈夫相處,把丈夫重新納入到家庭生活中。
4.丈夫要主動尋求時機與妻兒溝通、相處,盡力將自己對家庭所做的和能做的貢獻展現出來;
5.夫妻之間建立有效溝通,把自己的想法和欲求直接表達出來,而不是通過發泄和向孩子抱怨來代替交流。必要時可求助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接受家庭治療。
故事二
除了孩子,我們之間還剩什么
李娟把外帶餐盒放在桌子上,對正在沙發上看晚報的丁進說:“我買炒飯回來了,你想吃就自己吃去吧。”丁進抖了抖報紙,換了個版面,頭也不抬地應和了一句:“你放那兒吧。”
李娟路過客廳的時候看了眼掛歷,9月20日,兒子去軍訓已經20天了。這大半個月,家里幾乎沒有開火做過飯。自從兒子走了,整個家都好像空落落的,在家里做什么事都覺得沒什么勁頭。看著丁進“嘩嘩”抖著報紙去上廁所的背影,李娟無端地覺得心煩氣躁。20年他都是這個樣子,為什么現在看著他會從心底涌出厭惡感呢?李娟說不上來,皺了皺眉,拿了塊抹布轉身去了兒子房間。
兒子剛走那幾天,白天上班時同事曾羨慕地跟李娟說:“你多好啊,又能過二人世界了。”二人世界?李娟聽到這個詞時愣了一下,她記得曾經也和丁進有過二人世界,約會、吃飯、去郊外散步……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這個詞從他們的世界里消失了?李娟想了想,自從兒子丁磊上學起,從剛開始的每天接送兒子上下學,到送兒子上周末的各種補習班,再到初中時全力以赴中考,每天都好像有干不完的事。
有時,丁進會提議:要不放松一下,去看個電影?李娟會撇撇嘴說:“結婚這么久了還看電影,這不是浪費時間嗎?還得陪兒子去上周末補習班呢。”丁進想想,也對,孩子最重要,夫妻倆還講究這些干什么?有時李娟心情不好,想跟丁進說說,丁進會不耐煩地說:“別叨叨了,孩子還沒吃飯呢。”李娟于是趕緊做飯去了,自己的事倒忘了。一晃十多年就這么過去了,夫妻倆除了孩子,似乎沒有別的話可說。
晚上回家,李娟把同事的話隨口告訴了丁進。丁進拿著遙控器漫無目的地轉著臺,哼了一聲說:“你們同事可真逗,都這歲數了還怎么個二人世界?你給丁磊打個電話,看看他今天訓完了沒有。”
“我打過了,還沒開機呢,他們那兒要求挺嚴的,昨天打電話他說挺好的。”
丁進“啪”地把電視關了:“每次都說挺好的、甭擔心,說來說去就那么兩句話。”
李娟“嗯”了一聲。丁進把遙控器往沙發上一甩,轉頭弓著腰往屋里走,像甩遙控器一樣甩給李娟一句話:“沒什么事我睡了。”
李娟沒說話,看著臥室驟然轉為黑暗,她把客廳的燈也關了,靜靜地坐在沙發上,家里安靜得仿佛凝固了一般。兒子在家時,每天下班后自己和丁進就急著往家趕,一個做飯,一個給兒子收拾房間、洗曬衣物。兒子吃完飯去學校后,兩個人就圍繞著如何增強兒子的營養、如何培養兒子的習慣等問題展開討論。但現在,兒子離開后,生活像一下子失去了軸心,在單位的時候還能和同事有說有笑,回到家反而只有面面相覷的尷尬。
這時,丁進的聲音從臥室里傳來:“你睡不睡啊?”
李娟說:“你睡吧。”
丁進說:“那你睡丁磊那屋吧,省得又嫌我打呼嚕,誰都睡不好。”
李娟沒再答話,她走過去,干脆把臥室門給關上了。
李娟隱約覺得有點不對,但卻說不出緣由。沉默帶著一種壓抑沉入到了她的內心,她現在只想躺在兒子小屋的床上,關上門,閉上眼睛。
專家分析
家庭結構:我國大多數家庭都屬于這種模式,即:夫妻倆圍著孩子轉,孩子是核心,家庭的功能以孩子的存在而存在,否則,這個家庭就像死灰一般沉寂,沒有生機。上面這個家庭把這種傳統的關系模式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這個案例中,夫婦二人各自與孩子的聯結非常緊密,但他們之間除了孩子的話題再也找不到其他一丁點兒的情感內容。孩子成了他們的紐帶,是他們對話的橋梁,一旦孩子不在,他們則過著互不相干的生活,有時甚至會生起厭惡之感。夫妻之間情感聯結松散,家庭結構是疏遠型的。
失衡原因:我們可以看到,夫妻二人似乎沒有任何沖突,家庭生活以孩子為軸心,做飯、洗衣分工明確。然而,我們還看到,在丁進“去看個電影吧”、“你睡不睡啊”這兩次很微弱的但卻是情感流露時,均遭到了李娟淡淡的拒絕。同樣,當李娟心情不好,需要丁進給予情感支持、傾聽她的訴說時,也被對方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孩子還沒吃飯”而化解掉了,夫妻之間沒有情感共鳴。久而久之,夫妻雙方都學會了自我保護,彼此之間既不接納對方的情感也不付出自己的情感,而把所有的情感導向了家庭的另一個成員—孩子。
家庭前景: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被迫完全接納來自父母雙方的能量流,也因為有這樣一個角色的存在,這個家庭顯現出暫時的病態平衡。而夫妻倆的自我保護實質上是一種自我壓抑,是一種防御對方的工具。在某個階段,這樣的家庭因為有孩子的存在,雙方都會忽略這種壓抑和病態的關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長大,尤其是孩子的離開,這種壓抑和沉悶會浮到意識層面,他們會感覺到生命的枯竭,目標失去后的一種無望的情緒會彌漫在他們的心里,從而陷入焦慮、抑郁,婚姻要么破裂,要么有名無實。而孩子要承受來自父母雙方的壓力,一方面獨立性不夠,一方面心理負擔較重。
婚姻處方:
1.夫妻雙方試著體驗自己內心的情感和需求,然后將它們表達出來。
2.當學會表達情感和需求后,夫妻雙方試著體驗對方的感受,產生情感共鳴。
3.不要將建立親密聯系的責任推給對方,應主動尋求、創造機會與對方在一起;對于對方的情感試探,要積極回應。
4.夫妻雙方要多一些單獨相處的時間,不要認為這樣是忽視孩子從而感到內疚。
5.夫妻培養一些共同的興趣愛好。
6.夫妻共同干一些小事,比如收拾屋子、買菜、做飯等等。冷漠的夫妻容易陷入“越冷漠,越獨立行事;越獨立行事,越冷漠”的惡性循環中。他們覺得夫妻倆同時去做一件無關緊要的事,純屬浪費時間。實際上,正是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上,雙方能夠漸漸合作、理解和接納,也能使繁瑣的家事變得有樂趣。
故事三
懂事的女兒為什么要自殺
因為父母的關系不好,小倩在很小的時候就經常看到父母吵架。
小倩的爸爸有很強的大男子主義思想,在單位又是個領導,回家后對妻子也是一副領導的樣子,看什么都不滿意,處處指責;小倩的媽媽在醫院工作,經常要加班到很晚,在醫院本來就要受病人的挑剔,回家后又經常面對老公的指責,夫妻之間的矛盾便越積越深。兩個人甚至很少說話,一說話就要引發一場或大或小的口舌之戰。
看見這一切,小倩覺得媽媽很可憐,她有義務幫助媽媽。所以當媽媽在她面前說,讓她努力學習,將來考一個好大學時,小倩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她認為,只要自己考上大學,實現媽媽的愿望,爸爸也許就會對媽媽好了。
一個周末,小倩和同學出去玩。還不到下午5點,媽媽便打電話催她回家。還沒玩夠的小倩回到家后不情愿地抱怨了幾句,不想爸爸接過話說:“這都怪你媽,她總想讓你出去活動,多交幾個朋友。可一出門,你還沒玩夠,她又打電話催你早點回家,哪有這樣的媽媽啊……”
小倩的媽媽立即反駁道:“有你這樣的老公嗎?天天就知道喝酒、應酬,你管過這個家?管過我嗎?我大半夜的下夜班回家,你接過我嗎?”
小倩爸爸的聲音也高了起來,說:“你也別總說我的不是,你也有問題。比如上次朋友聚會,大家都帶著老婆,可我讓你和我一起去,你怎么就不給我一個面子?害得我在大家面前抬不起頭。”
夫妻倆越吵越兇,小倩實在受不了了,拿起身邊的遙控器就摔了起來,大聲喊道:“別吵了行不行?”女兒這一摔,夫妻倆立即停了下來。小倩像發現新大陸般地欣喜:原來自己可以讓爸爸媽媽不吵架!于是,只要父母一吵架,小倩就會大喊大叫,而她這么一鬧,疼愛女兒的夫妻倆會立即停止吵架,并圍著女兒轉起來,要么端茶倒水,要么問長問短。而且,一向很少說話的兩個人這時話題也多了起來。
看到父母因為自己而和好,小倩便總是裝頭疼、厭食,甚至發脾氣,有時又不說話。可時間一長,她發現自己已經無法控制自己了,總是習慣性地感到壓抑。快到中考時,小倩就更不愛說話了。她很少笑,即使周末在家休息,也總是躲在自己的房間里。以前小倩特別喜歡吃香蕉,現在媽媽就是把香蕉給她剝開了送到嘴邊,她也不吃,總說自己頭疼。有時候她又莫名地在家里摔東西,好像精神受到了刺激。
就在小倩的媽媽為女兒的反常焦灼不安時,夫妻倆又吵架了。
那天晚上,小倩剛剛睡下,夫妻倆便吵了起來,最后竟嚷著要離婚。小倩一聽說父母要離婚,突然從床上坐了起來,跳下床就往廚房跑,然后拿起一把水果刀,邊哭邊喊:“你們吵吧,你們吵吧……”說著就把水果刀往手腕上割。夫妻倆一下子愣住了,只聽媽媽大喊起來:“快,快奪下她的刀,別讓她做傻事!”爸爸“騰”地沖到小倩身邊,迅速奪下她手中的水果刀……小倩在媽媽的懷抱里“嚶嚶”地哭著,爸爸則一個勁兒地嘆氣、搖頭。
小倩的爸媽怎么也不理解,以前乖巧、懂事的女兒,現在怎么像變了一個人似的,身體越來越差,不肯吃東西,脾氣也變得古怪。醫生說,小倩已經患有中度抑郁癥。夫妻倆十分愁苦,除了不再在孩子面前爭吵,他們不知該怎么辦才好。
專家分析
家庭結構:這個家庭與上一個家庭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即:夫妻雙方的聯結是通過孩子形成的。不同的是,這個家庭中夫妻間有情感聯結,但卻是以一種對家庭結構極具破壞性的負性的方式——爭吵來表達。這個家庭的婚姻維系了,但是孩子的幸福卻被犧牲了。
失衡原因:在這個家庭中,丈夫希望妻子對其成就和權威有認同,而妻子需要丈夫的呵護與照顧。雙方都只關注自己的欲求是否得到滿足,卻沒有理會對方的需要。當自己的欲求得不到滿足時,會產生強烈的焦慮,并通過吵架來釋放這些焦慮。而這時孩子發現,只要她弄出點聲響來,家庭戰事就能平息,她是這個家庭平衡的支撐點。為了維持這個家庭的完整,最好的方法就是讓父母共同關注自己,從而緩和他們自身的矛盾沖突。要達到這個目的,唯有自己的身體一直處于病態。因此,疾病成了小倩維持家庭病態平衡的工具。
久而久之,小倩的軀體問題在這個病態的家庭中越發嚴重,最后導致抑郁癥也就不足為怪了。
家庭前景:就目前而言,這些軀體疾病會直接影響小倩的正常學習和心理發展;從長期來看,這些負性的生活事件會讓小倩害怕與人交往,尤其害怕婚姻。對于夫妻的婚姻而言,短期可以因為孩子而繼續維系,但長期看,如果夫妻間的矛盾無法真正得到解決,情感溝通不能有效進行,只會讓雙方關系更加惡化,婚姻破裂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而夫妻之間的問題不解決好,小倩的病情也將一直持續下去。
婚姻處方:
1.首先要處理的是小倩的抑郁癥,建議找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治療。
2.夫妻之間要多體會對方的情感需求,改善夫妻關系。夫妻情感不和是導致孩子出現問題的真正原因,夫妻關系如何會直接決定孩子的病情發展。
3.夫妻之間用溝通代替爭吵和指責,用“我”作為表達的主體,而不要用“你”作為抱怨的對象。
小貼士
哪些行為容易導致家庭關系失衡
1.夫妻經常以指責、謾罵、摔東西等行為來表達情緒。
2.妻子喋喋不休地嘮叨,常抱怨對方,動輒發脾氣,并不斷糾纏過往的事情。
3.丈夫大男子主義,不理家務,態度粗暴、愛挑剔,對對方的付出總是表示不滿意。
4.夫妻常把外部環境造成的不愉快情緒帶回家,并造成家庭內部的沖突。
5.夫妻常以譏諷和挖苦的方式來表達對其他成員的意見和不滿。
6.夫妻間有沖突時,拉攏孩子介入,或者拿孩子當出氣筒。
7.不接納其他家庭成員的社會關系、宗教信仰、興趣愛好。
8.夫妻只關注自己的情緒而忽視對方的情緒,甚至忽視對方的存在。
9.夫妻不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也不善于接收其他成員的情緒、情感信息。
10.家庭成員之間關系過密,彼此干涉過多,缺乏獨立的自我空間。
11.夫妻一方或雙方與孩子的關系過于緊密,而與對方的情感交流很少。
12.夫妻一方與家庭的聯系比較疏遠,與配偶、孩子相處的時間較少。
13.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和作用過于突出,常常主宰夫妻的想法、行為。
本刊觀點
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平衡關系
1.在一個核心家庭中,夫妻關系是軸心。
這并不意味著不重視孩子。其實,夫妻關系親密,雙方能互相理解與協調,對孩子的成長才是最有利的。相反,當夫妻關系弱化,夫妻一方與孩子的關系過于緊密時,孩子反而容易出現問題。現實生活中,有了孩子的家庭往往忽略夫妻關系的建設,而把孩子放在了第一位,短期看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但長期下去,婚姻或者孩子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問題。
2.家庭成員直接溝通。
在家庭中,夫妻應盡可能直接對話,不要讓孩子作為傳聲筒或者代為表達,對話時多用第一人稱表達,少用第二人稱表達。情感的經營和升華離不開良好的溝通,夫妻可以采取面談、寫紙條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同時了解對方的需求。在表達時,盡量做到只說“我”的想法,把自己和家庭的其他成員區分開來,這樣可以減少雙方的誤解,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想法。
3.夫妻之間經常設立“蜜糖時間”。
夫妻共同做一些事情,比如約會、看電影、共同分擔日常瑣事、對某事交流看法、說甜言蜜語等等。在這個時間內,夫妻更多的是談論和關注自己的事情,培養一些共同愛好,讓婚姻保鮮。
4.家庭成員定期設定“會議時間”。
這個會議要起到建設性的作用,每個成員地位是平等的,都要在會議上發言,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談論自己的想法,對今后的生活提一些建議,建立一些家庭規則,做情感交流等等。在這個時間,要給平常表達少的個體更多的發言機會。
5.夫妻之間的問題不要轉移到孩子身上。
父母尤其要注意不要向孩子抱怨對方,也不要讓孩子傳達成年人之間的負面意見,這對孩子是個很大的壓力。父母一方對孩子暗示出信任、偏袒、聯盟時,孩子會擔心失去另一方家長的愛而左右為難,內心非常沖突。
6.平衡每個成員之間的關系。
每個家庭成員各自站在自己特定的位置上,尊老愛幼,長幼有序,使家庭在一個有序的系統里運作。
相互欣賞、重視家庭中其他成員最好的一面。所有成員之間,無論輩分大小,都要尊重彼此的人格,保留屬于對方的尊嚴;尊重每個家庭成員的親朋好友,包括小朋友,并熱情友好地接待他們。
7.換位思考。
家庭成員要體會其他成員的辛苦和不易,以感恩的心對待每個成員;關注其他家庭成員的需求,并盡最大努力幫助其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