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有這樣一個故事:傳說功德圓滿的地藏王菩薩本來可以成佛,正當他前往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忽然聽到地獄中受苦者發出的凄慘哀鳴。為了拯救苦難眾生,他發誓“地獄不空,絕不成佛”,最終放棄了天堂,轉身投入地獄。這個典故留給世人一句悲憫的佛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菩薩為了拯救眾生而投入地獄,看似下地獄,對他而言卻與上天堂無異;而現實中的一些人,為了救助對方而結婚,看似步入幸福的天堂,其實卻游走于地獄的痛苦邊緣。
有一對夫妻就是如此。她從小喪母,生活困頓,窘迫得只能住在單位的小倉庫里。他看見她這么可憐,就娶了她,想給無處安身的她一個自己的家,更想通過自己的幫助,讓她能夠幸福,不再那樣可憐無助。時間一天天過去,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妻子并沒有在這場婚姻里感受到幸福,反而時刻擔憂自己被丈夫拋棄,更無法回饋他的感情。而那位一心拯救妻子的丈夫,反而在這場絕望的婚姻里崩潰了。
丈夫的善意沒有錯,但是他選擇了一個錯誤的拯救方式,因為婚姻可以是愛與情、靈與肉,但絕不是一場拯救。
拯救是英雄的熱血,是巾幗的慷慨,是偉大的崇高,是不世的大愛。但是,它不能用于婚姻——一個只有我和你、夫與妻的狹窄空間以及一段長達一生的漫長日子。
因為拯救意味奉獻,它注定施與者會高高在上;因為拯救是單向的,它注定接受者可能無以為報;因為拯救生于憂患,它注定可能要死于安逸;因為拯救發于瞬間,它注定要被歲月銷蝕。
你站得那么高,我怎么才能接近你?你給了我那么多,我怎么回報?我能有今天是依賴你的支撐,一旦你離開我,我的日子何以為繼……在拯救式的婚姻里,受救者心懷感激,誠惶誠恐地過著仰人鼻息的日子,像菟絲花一樣緊緊依附,不敢忘恩負義;施救者,在比薩斜塔一般的失衡婚姻里,極力隱藏著業已搖擺的信念,將婚姻當成慈善事業一樣苦心經營,即使千瘡百孔,也不敢舍棄,害怕背負始亂終棄的惡名。一個從一開始就不平等的婚姻,一段即使痛苦也不敢終止的感情,如何會讓人感覺安全與幸福?
所以,我欣賞那些為愛而結婚的人,但擔憂那些為了拯救而邁入婚姻的人。曾經有的人,僅憑10分鐘的電視報道,就決心嫁給素未謀面的殘疾流浪者;還有的人,頂著所有人的壓力,嫁給了因為見義勇為而失去性功能的英雄……這些帶著拯救情結的人們,是那么崇高,卻又是如此悲壯。就像荊棘鳥一樣,將身子扎入荊棘之中,哪怕此時的歌聲宛如天籟,但是卻注定與痛苦共存。她們的下嫁曾經讓很多人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她們的美好與純潔銘刻在我們的記憶里。但是,這種建立在憐憫與感動的拯救式婚姻里,究竟有幾分愛情?10年之后,她們是否也在期待著別人的拯救?
真的,我們可以努力地去拯救婚姻本身,但是卻不能通過婚姻來拯救別人,甚至自己。因為,婚姻從來都不是一場拯救。
——請參閱本期P29《不做愛情的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