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悅老師:
最近我買了房,就將父母從老家接來長住。父母對上海的環境還算適應,也愿意和我長期住下去。
但很快我就感覺難受。我母親自從提前下崗后就一直在家,幾乎什么都不做,一天到晚就是打麻將或者昏睡。我爸爸一天到晚忙得要死,她也不聞不問。兩人一天兩頓吵,比他們獨自在鄉下吵得還厲害,整天我耳朵里都是他倆的吵架聲。高中時,父親對我要求特高,我很憤怒,常和我媽媽一個陣營?,F在我理解爸爸了,覺得媽媽太懶,我問她為什么不幫爸爸,她一會兒說爸爸嫌她做得很差,一會兒說她記得結婚時他承諾要照顧她一輩子的。她就是不想做事,再問下去,她就要尋死覓活。我覺得爸爸特可憐,就幫著他說話,可他們卻越吵越厲害。我好像又回到小時候了,那時我最怕的就是回家,一回家就是他們的吵鬧聲,我真要崩潰了!
(上海)海棠
海棠:
雖然你向我傾訴的都是自己的煩惱,但是從字里行間我能感覺到你對父母的愛。你接父母過來,本來希望他們幸福,但他們的關系反而比他們獨處時更糟糕了。什么原因呢?
讓我們看看他們的關系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首先是環境的改變,雖然他們對上海環境還算適應。但無論多么適應,人際環境還是發生了變化,以前他們吵了架,也許還能跟親朋好友傾訴一下,現在他們想傾訴要打長途,顯然這對他們來說成本太高,也失去意義了。失去了親朋好友的支持,他們的情緒也失去了出口,于是矛盾就容易激化。
其次是人際的變化。影響他們關系的感情因素中增加了你的存在,你的動機是好的,但你的加入本身對他們的關系是一種擾動。
他們要解決的是夫妻之間的關系問題,你的加入從表面上來看是為了增進他們的夫妻關系,但是實質上,你更期待增進你和父親之間的親子關系。因為動機不同,你就無法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客觀地思考問題,因此反而激化了他們之間的矛盾。
你希望把父母接來,照顧他們的晚年,沒想到卻把兒時的經歷也一起“搬來”了。不同的是,兒時你是媽媽的“槍”,現在你成了爸爸的“喉舌”。我感覺你對弱勢群體,似乎有一種同仇敵愾的心態。
本來父親會考慮他行為的后果,因為你的介入,他就可以做出一些更極端的行為,他認為反正有人站在我這一邊;也可能因為你的介入,本來他可以進行的溝通,卻不愿為此付出努力,因為你成了他的高音喇叭。結果母親就感覺到力量對比的失衡,情緒更加激動,她必須用更極端的方式對待如此大的壓力。最后會變成你和母親發生戰斗,你父親在旁邊觀戰;或者上陣父女兵,讓無力還擊的母親把憤怒指向你。
只有你的退出,可以讓他們重新面對雙方的情感。如何處理感情問題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他們也都是成年人。也許對他們而言,爭吵是一種需要,不讓他們爭吵,他們就失去了宣泄的出口。
如果你能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也許他們有機會直面彼此的問題,讓夫妻關系得到真正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