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高士元(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咨詢中心)
■整理/本刊記者 李彥
生命就像這些小樹,我們沒有辦法選擇出生在什么環境,但是我們可以尊重生命成長的規律。我們要尊重孩子生命本身的價值,而不要強加一些我們自己的東西。
孩子心理成長的四個階段
我在一些大學給學生做心理輔導時,發現很多孩子在心理上都有或大或小的障礙,來做咨詢的99%的孩子心理發展不成熟,這將對他們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都很關心,卻唯獨忽視了他的心理成長,而這種成長,恰恰對他今后的幸福有最直接的影響。
一棵樹苗如果長在肥沃的平原上,有土壤,有溫暖的太陽,它會慢慢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如果一棵小苗長在山崖縫上,沒有好的自然環境,它雖然彎彎曲曲的,但也一定會長開,會枝葉茂盛,其實也很可愛。生命就像這些小樹,我們沒有辦法選擇出生在什么環境,但是我們可以遵循生命成長的規律,為它營造一個有利于成長的環境。我們怎樣才能給孩子營造一個有利于他心理成長的環境呢?關鍵在于尊重孩子生命本身的價值,而不要強加一些我們自以為是的東西。
孩子的心理成長要經歷四個關鍵性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歲以前。在這個階段,如果孩子得到了充足的愛,比如在他餓的時候有奶吃,在他哭泣的時候有人來抱他,他看到的爸爸媽媽是溫和的、微笑的、耐心的,那么他就會覺得很安全,覺得這個世界是可靠的、美好的、充滿愛的;如果在這個階段,他餓了吃不到,哭了沒人理,父母看他的表情很厭惡,甚至發脾氣打他一個巴掌,那么他會覺得非常不安全,覺得自己不被這個世界需要。
因為孩子原先在母親的子宮里,有充足的羊水、適宜的溫度,他感到很安全。而當他來到這個世界后,一切都是陌生的,他會在心底問自己:我會不會安全?當不良的環境來臨時,他就會恐懼,長大后就不能信任別人,害怕被遺棄,有偏執傾向等等。你別以為這個時候的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他其實在用內心感受,而且比成人更敏感。
第二個階段是2到3歲。這個階段,孩子睜大眼睛好奇地看世界,對于一切都感興趣,想去接觸、去體會。他想知道世界是什么,所以會不住地去探索。家長一些不妥的做法就是讓孩子“別動”,比如孩子玩泥巴,甚至抓起泥巴吃,家長趕緊說:“別動,臟;別吃,不能吃。”其實對于孩子來說,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他覺得很快樂,雖然最后可能泥巴不好吃。
這是孩子必須經歷的探索階段,家長應該在安全的情況下看著孩子玩,讓他隨意去探索。如果你給孩子過度的保護、過度的限制,那么孩子會害羞,甚至自卑,因為他出去玩的時候會覺得不如同伴。
如果家長什么都不讓孩子體驗,什么事也不讓他做,孩子心理成熟得會比較遲。等到年紀大了,該工作了,該結婚了,他卻不知道如何做,而現實社會又不斷給他壓力,他會覺得自己真的不行。
第三個階段是小學階段,勤勉與自卑是孩子這一階段的主要心理特點。小孩開始和同伴們競爭,要證明自己。家長在這個階段一定要鼓勵孩子,給孩子力量和勇氣。如果家長總是批評孩子,或者對孩子忽視、吹毛求疵,那么孩子長大后會不信任自己,不敢參加挑戰,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第四個階段是青春期,也是最關鍵的階段,在下面的內容里,我會對其重點介紹。
青春期:幫助孩子完成自我認定
青春期涉及到孩子幾個方面的成長:一是在生理上開始有變化;二是體現在自我認定的過程中。我是誰?我將來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個世界應該是什么樣子等等。
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要探索人生,他的腦子會充滿幻想,他在自己的思想中建構一個理想的世界。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追星,他的心理訴求其實就是“我將來要成為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是風光的”。
另外,這一時期的孩子又不得不面對現實,做枯燥的作業,過無味的生活。理想世界和現實世界都在他腦子里盤旋。如果他對這兩個世界的差距能夠認同,最終發現理想世界離自己太遠,現實世界也很有趣,就會主動建立和現實世界相符的、以現實世界為基礎的理想,比如上一個好高中,多學一些知識,將來找一份好工作。這樣的理想既符合現實,又包含未來的設想,他的內心就會充滿了力量感,不斷朝著目標前進,過得自在快樂。
理想和現實的融合過程,就是自我認定的過程。假如沒有這個過程,或者二者始終無法融合,那孩子就會產生自我認定危機。自我認定完成得不好的孩子會很迷失,什么都不愿意干,總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在婚姻問題上也是如此。我接待過一個清華大學的女生,她說有3個人追她,她不知道該選誰。我問她:你希望自己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人才能讓你心甘情愿地和他過一輩子?她說不知道。我說,你回去先把自己搞清楚,才能知道這個世界上什么樣的男人能讓你心滿意足,讓你能夠拿出全部精力去愛他。只有自己內心清楚了,才能選擇對的人,將來的生活才是美好的。
作為家長來說,在這個階段要鼓勵孩子和同伴交往,他在交往中才會發現人的異同,才會知道“我”和“他”的角色,才會發現世界是什么樣,我該怎么樣,這樣才能漸漸成熟,完成自我認定。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長要給一些正確的引導,傳授一些性方面的知識。有些孩子很好奇,他會隨便翻一些東西看,比如看電視,看書上的知識。沒有人跟他解釋,他看到的東西經過自己內心的演繹,就變了味兒了,甚至有了壓力。有一個男生總覺得自己生殖器小,從初中起就不敢上公廁,不敢去公共浴室,一直到研究生階段都是這樣自卑、痛苦著。小伙子長得很帥,可就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生殖器小,至今都不敢交女朋友。其實他非常正常,就是沒有人告訴他這些知識。
家長還要做的一點是允許孩子探索自己,給他一個選擇的權利,這種探索和選擇需要一個過程。家長不要急著說:“你追星有什么用,應該把精力都放到學習上!”“應該”“不應該”地說一大堆,孩子很煩,家長也生氣。家長應該像朋友一樣跟孩子交談,把你的經歷跟他分享,說:“我覺得這件事情如何,你看怎么樣?”家長別強加給孩子一些東西,你只需要給他一些線索,一些幫助就行。
青春期的孩子既想擺脫父母,又希望他們能在身邊,可距離還不能太近。最好就是他坐在自己屋子里,家長坐在屋子外。家長走了不行,他會嚷嚷;家長進屋子也不行,他會說煩,把家長趕走。青春期的孩子處在自我成長的關鍵階段,因此情緒變化比較大,也容易逆反。
有兩個中學生,一個抽煙喝酒,不好好學習,和街上的小混混一起打架鬧事;另一個孩子,學習特優秀,老得到家長和老師的表揚。我們冷靜地看一看,這兩個孩子的心理意義有什么區別?其實沒什么區別,他們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證明:我能行。這時家長就要起作用了,告訴孩子,你現在用抽煙、喝酒勾勒你的理想,將來你長大了會和現實世界不合拍,告訴他這個后果,不要又打又罵,否則他只會更逆反。
心靈解碼:好孩子為什么抑郁了
下面我講一個孩子成長的案例,也許家長們會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有一個女孩,初中畢業時考了全市第一,到了省重點中學上學,爸爸媽媽很高興,說孩子以后肯定能上名牌大學,對孩子期望很高。女孩高中住校,她的自理能力比較差,有一個男孩老幫他,兩個人慢慢地就好上了。
兩個人很甜蜜,可這么一來學習就耽誤了,女孩從入校時的十幾名降到二百多名。家長一問,原來孩子早戀了。于是家長來找老師,來學校盯梢、監視。其實這個女孩自己也意識到了問題,她學習成績下降,壓力也很大。另一方面家長又老說她不學好,說她不好好學習,丟人現眼。
女孩的媽媽整天對她沒好臉色,她的壓力更大了。有一次考試她挺高興,因為考到一百多名了。回去跟她媽一說,她媽說:這算什么,你應該是前幾名,你看誰誰家孩子多優秀。于是女孩又受了一次打擊。一來二去,這孩子變了,她渾身難受,不想上學,學習對她來說毫無樂趣。終于有一天她爆發了,回家說不上了。她媽媽對她又打又罵,說這孩子不爭氣。女孩說:“你怎么說也沒用,我就是不上了。”
其實女孩回到家也很失落,因為她曾經是家鄉的第一名,現在連高中都讀不下來了,覺得丟人,待在家壓力更大。所有人都怨她,說她讓一家子跟著丟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沉重。別人上大學了,她沒上;別人掙錢了,她沒掙;別人結婚了,她也結不了。于是發展成嚴重抑郁,動不動就拿刀子往自己身上招呼。
女孩找我做咨詢時,一直反復地說:“我丟人。”其實兩個小孩在一起不是丟人的事,當女孩承受了重重壓力繼續在學校學習時,如果家長能在心理上支持她一下,換個方式,女孩就不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青春期幾個月的戀愛,因為家長沒有正確處理,給孩子帶來的心靈創傷是多么嚴重,它的代價就是毀了這個孩子最美好的十幾年。
所以,請家長們尊重自己的孩子,為他營造一個適合成長的心理環境,讓他像樹一樣茁壯成長:不僅在外表上枝繁葉茂,內心更要健康堅實,這樣才能迎接生命的每一次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