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課:實話實說
主講人: 洋洋的媽媽
兒子洋洋剛兩歲多,可已經讓我和他爸爸十分頭疼。
以前,他吃飯、睡覺都不用我操心,現在喂他吃飯成了我最頭疼的事。一點兒動靜都能吸引他的注意,吃頓飯能花上兩個小時,還老是跟我搶勺子、筷子,嘴里嚷嚷著“給我,給我,我自己來”。要不然就是在家里滿地跑,一會兒看看這個,一會兒玩玩那個,一會兒又提個問題,看我拿著碗滿屋子地追他,他就笑得“咯咯”的,然后跑得更歡。就這么著,每次累得我一身汗不說,還把飯啊菜的弄得到處都是。有次我急了,跟他較勁兒,結果他坐在小椅子上“哇哇”大哭,丈夫看見了無奈地說:“這哪是吃飯啊,簡直是戰斗”。
更讓我不能理解的是,本來溫順聽話的孩子,最近變得什么都愛反著來。天氣涼了,我讓他穿外套,他要么不穿,要么非得自己穿。他自己又穿不好,磨磨蹭蹭害得我上班都遲到好幾次了。家里來客人了,我讓他問好,他就是不理不睬,明顯跟我對著干,真是氣死人。
我也知道不應該和這么小的孩子生氣,可工作本來就忙,現在又添了一個搗蛋鬼,我變得越來越沒耐心了,常常發脾氣。有時候對寶寶,有時候對老公。有一次還被婆婆說“連孩子都不會帶,就知道發脾氣”。
可是這么小的孩子,我該怎么跟他溝通呢?該如何讓他變回一個乖寶寶,讓我省點心呢?都說小孩子淘氣,可兩歲就變成這樣,正常嗎?唉,真是頭疼啊!
第二節課:實案分析
1.寶寶其實處于第一反抗期
本來乖順可愛的寶寶一夜之間變得叛逆執拗,充滿了獨立精神和探索欲望;本來省心的父母,突然陷入了和寶寶對抗,被寶寶磨礪。沒錯,這正說明這個寶寶已經進入了人生的第一個關鍵期——“第一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是寶寶自我意識、獨立性和自信心迅速發展的表現,一般從兩歲開始,4歲左右達到高峰。
其實,在兩歲之前,孩子在心理上基本處于與父母一體的狀態,他們的行為、言語、想法,甚至情緒都來自父母;而兩歲以后,他們逐漸變得能區分自己與環境的不同,與父母一體的狀態開始分裂,進而產生了獨立行動、探索與確立自我的愿望。當他感到自己的想法或行為受到限制的時候,就會出現反抗傾向。甚至他們也會通過簡單的抵抗來探索未知,這種抵抗沒有具體原因,僅僅是因為他們想知道如果不這樣做會如何。
心理學相關研究顯示:在三四歲期間表現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心理健康、獨立堅強的人,而絲毫沒有反抗表現的孩子,則往往在性格上趨于軟弱和寡斷。
因此,父母們必須意識到這樣的寶寶是在成長,他們的叛逆表現是正常的。在這個關鍵時期,父母們在尊重基礎上要給予寶寶正確的引導,輔助孩子健康成長。
2.“第一反抗期”
寶寶所要經歷的成長
①“學習模式”的觀察與探索
這時期的孩子,不再滿足于收到一個玩具之后簡單地玩耍,以前父母可能告訴他們這個是拋著玩的,他們就會不斷拋著玩。現在,他們會反感父母的教導和干涉,試著用不同的方式去感知這個玩具,探索它的結構,有時甚至會通過拆毀來滿足自己的好奇。
運用一個簡單的分類,孩子的學習模式可以劃分為聽覺型、視覺型、模仿型和拆解型。每種類型孩子面對環境,學習和探索的表現都是不同的,父母要仔細觀察,尊重孩子的方式,給他們提供便利。
如果這部分成長受阻,孩子將會表現出學習困難,難以在大量的環境信息中擇取重要信息,上學后可能會表現出注意力困難、讀寫困難、理解困難等問題。
②“肌肉能力”的操作與運動
動作發展和孩子身體的發育、骨骼、肌肉的生長有密切關系。孩子的肌肉群是在不斷的動作練習中得到鍛煉,變得嫻熟的。因此,這時孩子略顯多動的表現,恰是他成長的需要。
部分孩子在上小學之后仍然不會系鞋帶、不能在體育課上充分運用身體,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身體發育可能確實比較遲滯,另一方面這種遲滯也與幼年時過于死板、束縛或過度保護的教育方式有關,孩子的正常發育受到抑制。
③“言語”、“人際模式”、“情緒”
和父母的互動是孩子最先接觸到的社會關系。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孩子將學習言語的運用、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及根據對方的反應做出恰當的回應。而這個學習的過程是從雜亂無章逐步走向系統的。因此,無理由的不聽話、刨根問底的追問以及脫離情景的情緒爆發,都有可能成為孩子在“實驗”中學習的途徑。
言語受限可能會抑制孩子的自我表達,在性格塑造過程中非自然地轉向內向;父母的批評、過度管束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人際交往中的壓抑傾向、簡單服從傾向,在性格上將顯得懦弱、缺乏獨立自主性。
情緒是常常不被父母重視、卻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全面影響的重要內容。一個孩子的好奇心,被父母批評下的驚嚇和委屈取代;父母情緒的時好時壞,將導致孩子不能正常體驗各種重要的情緒,憤怒、恐懼、嫉妒這些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感受都被抑制了。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因為情緒的壓抑變得單調,甚至麻木,不知如何表達自己,也無法盡情地享受人生。
第三節課:父母對策
其實,將“第一反抗期”稱作“第一探索期”更恰當,也更有助于正面理解這一時期的孩子。
下面就簡單總結一下,父母面對第一探索期孩子應該如何轉變心態,從容應對:
1.好的心理準備,聆聽是第一位的
首先要放棄家長式作風“讓孩子一切都聽我的”,應該看到,孩子這些出乎意料的探索行為正是促進他們能力發展的重要過程,簡單的管束、干涉肯定是不可取的。
聆聽孩子,不僅僅來自語言。在這個年紀的孩子其實是在用全身心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在商場里,孩子要買一個玩具,得不到就會大哭大鬧,家長們大多時候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孩子不是乖孩子,不能太嬌縱,用道德教育的尺子來衡量。須知,一個人的道德也是隨著年齡劃分為不同發展階段的,顯然衡量一個還不具備內化道德的孩子的行為道德是多么不合時宜。而孩子的行為其實很簡單,他對玩具感興趣了,也無法劃分這個玩具“我的”和“非我”的區別,僅僅是渴望研究一下。
因此,如何聆聽這個小生命,理解他們的心與需求,是父母們的必修課。
2.因勢利導,助孩子一臂之力
因為這一時期孩子強烈的探索性,在復雜的環境和紛繁的信息中,如何讓孩子健康、順利地成長,父母立足于成年經驗的因勢利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助孩子一臂之力,給予“孩子需要的”教育輔助,如:孩子喜歡獨立行走,就不要硬去攙扶他,可以一邊注意保護,一邊在孩子迷惑的時候給予示范,讓孩子體會到摸索的樂趣;吃飯、穿衣也是這樣,合理安排時間后,給他們充分嘗試的時間,滿足他們獨立完成任務的需要。
3.教育應該強化
“好的”而非“錯誤的”
處于感知覺階段的孩子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自己聽到、看到的信息。很多時候,我們的教育都是在強化“錯誤”。這也是孩子們屢教不改的原因之一。
變”NO”為”YES”。抓住時機對孩子好的行為給予鼓勵,促進孩子在最少錯誤信息干擾的狀態下,最快捷地學習。其中關鍵是調整父母心中的”YES”標準,不要太嚴格,讓成長任務變得困難;也不要太松散,讓成長失去挑戰的樂趣。當贊揚和孩子內心體驗到的成就感相匹配才是有效的。
家庭作業
自己的決定,自己遵守
當孩子拋出一個難題,父母不必急于替孩子做決定。給他們幾個選擇,比如:孩子想要玩具,就告訴他“你可以這個月買娃娃,下個月買小汽車;也可以今天都買,但是下個月不能買玩具”,這時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父母的關注,并且因為方案是自己選擇的,所以執行起來十分利落。
相信孩子生來就是有秩序感的,利用這種心理和他共同商定日常的作息時間及對某些事情的處理方式——要共同商定,否則一個外在的規則會被孩子視作異類加以排斥。
角色互換,體驗式學習
可以利用游戲、講故事的機會,讓孩子來扮演爸爸媽媽,父母則扮演孩子,可以選一個場景:吃飯或游戲等。
一方面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模仿練習各種技能,進行社會學習;另一方面,當父母表現出孩子身上不聽話、鬧別扭、哭鬧等行為時,孩子通過父母式的表演,也可以學會如何修正自己。
有趣的是,家長還往往可以在孩子扮演的過程中發現孩子期待自己被對待的方式,從而促進親子關系。
面對情緒,陪伴但不放縱
面對哭鬧的孩子,一味放縱和強硬制止都不是辦法。可以嘗試陪伴著他們,用輕柔的聲音不斷重復告訴孩子:“你這樣哭,媽媽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啊。媽媽在這和你一起,等你哭完了,你要告訴媽媽你想怎么樣,好嗎?”要有耐心,這樣既不壓抑孩子的情緒,也堅持了原則,強化孩子正性表達,保持了親子間的溝通渠道。
沒辦法的時候,
重復也是一種選擇
當孩子的想法父母不能立刻理解、而又無法順暢溝通時,可以重復一遍孩子的話,即表示自己在傾聽,這樣孩子也會覺得得到了父母的理解。
(責任編輯/王小艾)
E-mail:wangxiaoai1981@126.com
Tel:(010)51026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