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情景
情景一:
周末,爸爸媽媽帶著6歲的鵬鵬去吃自助餐。鵬鵬別提有多高興,他不光拿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還給媽媽拿了一只她最喜歡吃的烤雞腿。可是當他往餐桌上放時,一不小心把媽媽的飲料杯給碰倒了,灑了媽媽和鵬鵬一身。鵬鵬有些不知所措,呆呆地站在桌旁。這時,媽媽伸手就給了他一巴掌,同時厲聲呵斥:“沒長眼睛呀,放個盤子都放不好,笨死了你!”本來就有些不知所措的鵬鵬“哇”地哭起來。誰知,媽媽更生氣了:“哭什么哭!你給我閉嘴!再哭我還打你!”鵬鵬驚恐地坐在椅子上,眼淚止不住地流著,來時的高興勁兒一掃而光。
情景二:
5歲半的明明特別喜歡幫媽媽做事。一天,當明明看到媽媽正在打掃房間,就主動跑過去說:“媽媽,我幫你擦桌子吧。”還沒等媽媽說話,明明就拿起一塊抹布,然后蹬上椅子,準備擦桌子。桌子上放了一杯水,媽媽剛想說“小心水杯”,明明就把水杯給碰倒了,還把衣服也弄濕了。看著眼前的一切,明明不知該如何是好。這時,媽媽快步走到明明面前,一邊扶起倒下的杯子,一邊對明明說:“明明,杯子倒了,水灑了,我們需要更多的抹布,你再去拿一塊抹布來好嗎?”明明趕快去拿了抹布,在媽媽的幫助下把桌子收拾干凈了。然后,明明不好意思地對媽媽說:“對不起,媽媽,我給你添麻煩了。”媽媽拍了拍明明的肩膀說:“沒事了,快去換衣服吧。”
兩種方式,兩種結果
上面的兩個情景,都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樣是孩子不小心碰倒了杯子,但兩位媽媽的做法卻截然不同,給孩子帶來的心理感受是不一樣的,導致的后果也是截然相反的。
鵬鵬媽媽的做法,不僅沒有教會孩子如何解決“突發事件”,反而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不良影響。首先,會導致鵬鵬以后不再主動去做事、幫助人,因為一旦出錯就會被打罵,那么還不如不做的好。長此以往,孩子就會形成主動性差的行為習慣;其次,鵬鵬長大后可能會像媽媽一樣,采取粗暴和不寬容的態度來對待出錯的人,這樣會導致人際關系交往不融洽;再次,還會打擊鵬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鵬鵬認為自己是無用的人,逐漸形成自卑心理,將來不是極度自負、聽不進他人的意見,就是破罐子破摔、消極對待人生。
再看明明媽媽的做法,她并沒有指責明明,而是冷靜地告訴明明解決“突發事件”的方法,并協助明明處理殘局,使“突發事件”的不良后果降到最低。這樣做的結果是:首先,明明以后還會主動做事,因為媽媽的做法讓明明明白了,做事難免會出差錯,要學會彌補和總結經驗;其次,明明會形成寬容的性格,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再次,還可以使明明養成遇事不慌的心態。
專家建議
首先,當一個不好的事情發生時,家長要做的是先處理事情,而不是先教訓孩子,因為這時不是教訓孩子的合適時機。人在出了差錯時,不僅會產生緊張和焦慮的情緒,還會有內疚心理產生,不僅想趕快糾正差錯,同時還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寬容,孩子也同樣如此。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要做的是冷靜、客觀地指導孩子糾正差錯,讓孩子緊張、焦慮、內疚的情緒得以緩解,從而使因差錯而帶來的負面效應降低到最小值,逐漸讓孩子在處理差錯的過程中找到避免再出同樣差錯的方法。
其次,家長應學會區分孩子的偶發差錯和常發差錯,學會區分重要差錯和次要差錯(例如,不慎碰掉杯子屬于次要差錯,偷拿他人的東西是重要差錯),并合理對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隨時都會遇到孩子制造的各種各樣不如意的事情。如果孩子一出狀況,家長就不問青紅皂白地抱怨、責罵的話,孩子緊張、焦慮的情緒不僅不會淡化還會被強化,同時內疚的心情會逐漸轉變成抵觸和對抗的情緒,久而久之,不良的心理和人格模式就形成了。
再次,家長要學會指導孩子做事、做人,而不是簡單地對孩子的人品下判斷。明明媽媽在處理問題時所采取的做法是,陳述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同時帶動明明一起把問題給解決了,而并不針對明明的行為發表任何評論。這是很值得借鑒的方法。因為,很多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自覺地就會對孩子的人品和性格進行攻擊和評判,用諸如“笨”“傻”“白癡”等侮辱性語言。當一個人(包括孩子)感覺到被攻擊和被負面評判時,就會先產生反作用力與之抗衡,而后便是失落和沮喪。孩子本來就處于弱勢,當這種狀況發生時,往往無力反抗大人,只能屈服和順從。最后,在家長的親自“培育”下,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就產生了。
(責任編輯/張慧娟)
E-mail:huijuan0608@163.com
Tel:(010)51026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