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他是個蠻橫丈夫,可外人卻說他極好相處。她以為是結(jié)婚前了解不夠或是他不愛了,卻不知道這背后另有原因……
生活中會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對外人彬彬有禮、和藹可親,但在家里卻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家人吵得天翻地覆。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夸他/她脾氣好,但“另一半”卻認為他/她脾氣太糟糕。
惠玲是一個很單純的女孩子,因為父親去世早,母親格外寵著她。大學(xué)剛畢業(yè),她就遇到了風(fēng)度翩翩的劉循,兩人可以說是“一見鐘情”,很快就從熱戀走到了婚姻,有了自己的家。幾年過去了,惠玲對自己的婚姻越來越?jīng)]有信心了:結(jié)婚前對劉循了解得太不夠,他的脾氣原來這么不好,兩人經(jīng)常為一點小事吵得不可開交。但劉循的同事和朋友都說他是一個好相處的人,對誰都那么和氣。惠玲不禁納悶:為什么劉循在家里和在單位這么不同,哪個才是真實的他呢?難道是我不好,才讓他這樣的嗎?
一天惠玲下班回家,放下提包就打開了電視,她可不想錯過韓劇的大結(jié)局。正看得來勁,劉循回來了,一進門,看到惠玲正優(yōu)哉游哉地看電視,不高興了:“你回來這么半天,怎么還不做飯啊?”
“你這個人就是家里橫!在外面對別人都那么好,外人都說你好脾氣,怎么單對我吹胡子瞪眼的?你怎么不跟外人發(fā)脾氣呀?”
“我憑什么跟人家發(fā)脾氣呀,人家又沒惹我,誰像你這樣不講道理?”
“你才不講道理呢!今天一回來就說我,什么這也沒干,那也沒干。”
“你根本就不是個過日子的人!家里總是亂七八糟的,我對你太失望了!”
“我對你才失望呢!我媽從來沒有讓我干過任何事,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學(xué)著做了那么多,我多不容易啊,你還不滿意!”
“你太以自我為中心了!怎么不想想我的感受?”
“你在單位也這樣和別人說話嗎?”
“在單位哪兒能這樣說話,這不是在家里嘛!”
的確,有的人在單位和在家里說話的方式或者語氣不一樣。其實對話的目的應(yīng)該是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一般人在單位能做到這一點,在家里則往往做不到。
為什么有很多人在家里和在外面的表現(xiàn)不同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期待不同:
對外人——我們把自己的看法告訴他;
對家人——我們要求他(她)跟自己看法一致。
2.態(tài)度不同:
對外人——征詢他們的意見,口氣是探究式;
對家人——希望他們服從,口氣往往是命令式。
3.立足不同:
對外人——具體討論對方做的事,不涉及對方的人品;
對家人——常常上升到對方的人格,做出很多評論,有時會傷到對方的自尊。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不同呢?應(yīng)該說在他們的心里少了一點對家人的尊重和包容。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完整的個體,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如果我們都能做到尊重愛人的獨立人格,那么也就能夠允許他(她)有完全不同的想法,能夠有一份包容。
劉循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就不會用命令的口氣和惠玲說話,也不會動不動就給惠玲下結(jié)論:說她不會過日子、說她以自我為中心。劉循如果換一個態(tài)度,體諒惠玲從小沒做過家事,誠懇地告訴她,希望兩個人一起把家里搞得整齊干凈又溫馨,并愿意和她一起收拾房間、一起做飯,相信惠玲也會高高興興地接納劉循的建議,并嘗試去改變自己,因為她愛劉循也愛這個家。
當(dāng)然,我們并不是說在家里和在外面要完全一樣,因為不可能做得到。有人說過這么一句話:“什么是家?就是在外面受了傷,回來把自己拆散了,重新組裝的地方。”既然如此,在家里,就允許女人撒嬌、允許男人煩惱;在家里,就是讓兩個人互相體貼、互相療傷。
但不管兩個人多么親密無間,多么無拘無束,彼此之間的尊重和包容是不可或缺的,因為這是一切感情存在和成長的基礎(chǔ)。嘗試著用對待外人的態(tài)度、期待、尊重來對待家人,也許夫妻之間會少許多矛盾。
(責(zé)任編輯/張慧娟)
E-mail:huijuan0608@163.com
Tel:(010)51026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