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中國面孔,穿的卻是星條旗標志的衣服,嘴里喊的是America!當看到自己曾經助養的小女孩竟“西化”到如此程度,他產生了一個強烈的念頭:為孩子尋找親生父母。因為,她的“根”永遠都在這個美麗的東方國度……
2008年9月10日,來自美國的女孩韓姜給家住南京的七旬老人呂西翰發來了一封電子郵件:“謝謝你,爺爺!你幫我找到了親生父母,我正想象著見到他們該是怎樣的情景……”看到這里,呂西翰淚眼模糊,是啊,那必將是一幅美好的親情畫面!
呂西翰為什么會幫一個遠在美國的女孩尋找親生父母?這背后有著怎樣的真情故事?
“美國孫女”已忘卻母語
1995年7月,呂西翰當時是南京市鎖金中學的一名勞技老師。一天,他到遠房侄兒李建安家作客,發現家里多了個女孩。李建安介紹說:“這個女孩是我和愛人到南京福利院演出時發現的,叫韓姜。當時,她的身上有燙傷,蜷在床上。于是,我們動了惻隱之心,想收養她,可家里有一個孩子,不符合領養條件,只能助養,于是就先將孩子領回家,治好傷再說。”
呂西翰也對小韓姜充滿了同情。見李建安夫婦又要上班,又要照料孩子,有時候忙得連飯也顧不上吃,便提出將孩子領回自己家照顧。李建安夫婦同意了。就這樣,小韓姜離開福利院之后,又有了第二個家。呂西翰和老伴徐曼華有一兒一女,一直想盡快抱孫子,可是兒女都不著急結婚。小韓姜的出現,激發了他們內心深處全部的熱情。為了照顧好韓姜,徐曼華提前退休,呂西翰也去文教用品商店買了一個精致的筆記本,親自動手做了一個外封,然后給韓姜拍了許多照片,貼在筆記本里。在扉頁上,他用毛筆寫了幾個漂亮的字:“韓姜的金色童年”。在呂西翰夫婦的精心調養下,韓姜的傷很快愈合,而且越來越愛笑了。
轉眼間,一年過去了。小韓姜完全融入了呂家的生活,而呂家人跟她的感情也日漸深厚。呂西翰一遍遍地跑福利院、派出所,希望能合法收養小韓姜。然而,福利院婉言謝絕了,理由只有一個,他不符合收養條件。
1996年底,福利院傳來消息,幾名來自美國的愛心人士來到中國,要領養一批兒童,小韓姜名列其中。在呂家人的教養下,小韓姜聰明可愛,誰也舍不得讓她走啊。可按照規定,必須優先領養,呂西翰一家人只得揮淚割愛。
1997年3月11日,呂西翰邀請收養韓姜的美國人麥克爾夫婦,為即將“留洋”的韓姜舉行了一個小型歡送會。那頓飯一直吃到深夜,其間,呂西翰夫婦哭了。麥克爾夫婦深受感動,當即表示,即使回到美國,也會讓小韓姜與呂西翰一家人聯系,并且留下了自己在芝加哥的地址和電話。就這樣,4歲的韓姜漂洋過海,還有了一個美國名字:瑪麗亞。
韓姜走后,呂西翰隔幾天就打一次越洋電話,詢問韓姜的情況。麥克爾夫婦也時常主動打電話、寫信。在頻繁的交流中,呂西翰明顯感覺到,小孫女在美國生活得很好,這才放下心來。
一晃3年過去了。
2000年9月1日,呂西翰收到麥克爾夫婦寄來的錄像帶,錄像記錄的是7月4日美國國慶節,韓姜被學校選為優秀代表,參加國慶游行的片斷。韓姜扎著兩條小辮子,穿著星條旗標志的衣服,一臉笑容,揮動著美國國旗,不斷喊著:America!America!在游行隊伍中,這個單詞從一個長著東方面孔的女孩嘴里喊出來,竟讓呂西翰覺得那么不舒服。看著錄像上韓姜那張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呂西翰心里一陣絞痛,這是他可愛的“孫女”嗎?她那滿嘴美式英語,讓呂西翰立即聯想到,每次與韓姜通話,她都是用英語,幾乎沒有說過中國話。
呂西翰很擔心,長此以往,“孫女”會不會忘記了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他思考良久,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無論韓姜如何“西化”,但只要懂得博愛、感恩,明白中國傳統的“國”與“家”的含義,就不會忘記了自己的根!他要盡己所能,讓遠在萬里之外的“孫女”懂得這個道理。
想到這里,呂西翰坐不住了。他花200元錢,訂做了一面中國國旗,寄往美國。同時,他還給韓姜寫了一封信:“孩子,我的乖孫女,爺爺想不出什么別的辦法,讓你記住中國是你的家,你的根。但是,爺爺希望你記住這面五星紅旗,希望它能告訴你國和家的含義。”因為擔心韓姜看不懂中文,呂西翰找到一家翻譯公司,說明了來意。幾名翻譯深受感動,立即免費幫他把信翻譯成了英文。
估計大洋彼岸已經收到了信,呂西翰帶著隱隱擔心,他找來朋友當翻譯,給麥克爾夫婦打了一個電話,坦誠解釋了自己的想法。麥克爾直率地說:“呂爺爺,我贊同你的做法。韓姜收到中國國旗后,高興極了。她每天把國旗放在書包里,給老師和同學們看。韓姜是中國人,有權知道自己的一切……”
美國夫婦的大義,讓呂西翰深為感動。接下來,他讓韓姜接電話,小韓姜只用生硬的中文喊了一聲“爺爺”,之后便用英文嘰里呱啦說了一大堆,呂西翰一句也聽不懂。
呂西翰更加憂心忡忡。現在,孩子把母語忘光了,以后,如果溝通越來越少,恐怕她會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可是,怎樣才能喚醒小韓姜的“中國意識”呢?她只是一個7歲的孩子啊!
一天,呂西翰出去買菜,看到一個小孩在父母的牽引下,笨笨地學習走路。他突然靈光一閃:應該幫韓姜找到親生父母,這樣一來,她的血緣概念才會被強化!她的人生記憶才會更加完整!
沒過多久,呂西翰就得知了一條重要線索,小韓姜是南京市江心洲一個名叫季必華的人送到福利院來的。呂西翰輾轉找到了季必華。季必華承認,韓姜是她在門口撿的,不過,她不清楚孩子的父母是誰。
得知呂西翰在找韓姜的親生父母,麥克爾夫婦從美國打來電話,囑咐他道:“呂爺爺,我們盼望盡快找到孩子的親生父母,我很想問一問他們,為什么把這么可愛的孩子送走?”呂西翰表示,一定會盡全力。
帶她尋找“中國記憶”
雖然屢屢受挫,但呂西翰一直沒有停止尋找的腳步,他開始求助南京多家媒體。然而,韓姜的親生父母仍然沒有出現。
2002年暑假,麥克爾夫婦準備讓韓姜回一趟南京,聽到這個消息,呂西翰別提有多高興了。61歲的他還為此專門報名參加了英語強化培訓班,為的就是能與“孫女”多一些交流!
2002年6月26日,韓姜飛到了上海,麥克爾夫婦因為假期不夠,沒有一同前來。接到韓姜之后,老兩口將韓姜擁入懷里,興奮得直擦眼淚。
事隔5年,當年的小女孩已經長成了小姑娘。一路上,由于語言不通,呂西翰和韓姜很難交流,只能互看傻笑。呂西翰一陣心酸:孩子長著中國人的臉孔,卻聽不懂中國話。
實際上,韓姜的“西化”比他們所想象得還要嚴重。她忘了中文,也忘了童年的記憶!當天,呂西翰帶她到秦淮河邊游玩,問她是否記得當年看花燈的情景,韓姜搖了搖頭。然后,呂西翰買了一些小吃,試圖喚醒韓姜的記憶。韓姜表情痛苦,用英文說:“我什么都不記得了。”望著孩子無助的眼神,呂西翰心里更加不是滋味。隨著環境的改變,孩子對南京的記憶,幾乎只剩下他這個“爺爺”了。
接著,呂西翰帶韓姜吃湘菜,可韓姜遲遲不敢動手。一問,韓姜才說:“刀,叉。”原來,韓姜不會用筷子吃飯。不得已,呂西翰打發兒子到外面買來了一副刀叉。這頓飯,韓姜吃得很艱難,呂西翰吃得很沉重!當天晚餐,呂西翰吸取“教訓”,提議去吃西餐,但韓姜搖搖頭,用英文說:“爺爺,我吃不慣這里的東西,帶我去吃肯德基吧!”呂西翰聽在耳里,疼在心里。
為了讓韓姜慢慢適應起來,呂西翰帶她去探望以前收養過她的人。他們首先來到江心洲,看望了最早收養她的羅祥輝爸爸和季必華媽媽。然后,又到南京市兒童福利院,觀看了一場文藝演出。最后幾天,她還在南京市體育館兒童舞蹈藝術中心見到了她的第三對“爸爸媽媽”李建安、李慎玲。經過一系列強化“訓練”之后,韓姜適應多了。
時間過得飛快。7月25日,到了韓姜回美國的時候,呂西翰感到心亂如麻:韓姜離開5年,就把南京忘得一干二凈;這一走,她還能記得中國是她的根嗎?當晚,呂西翰失眠了。
為了能與韓姜隨時聯系,呂西翰特意學會使用電腦、網絡、MSN。韓姜回到美國后,呂西翰給她大包大包寄去紙飛機和介紹中國的書信。她的美國母親戴安妮,也很耐心講解給她聽。
與此同時,呂西翰一直在不停地整理尋訪韓姜身世的日記。
9月中旬,呂西翰再次找到季必華,請她說出當時收養韓姜的情景。季必華說:“孩子的確是別人放在門口的。送孩子的人,放了幾聲鞭炮,就不見人影了。”此后,呂西翰多次上門,季必華一直堅持自己的說法。去得多了,季必華的丈夫說道:“呂老師,孩子已經出國,你何必折騰呢?如果你再騷擾我們,我就報警了。”呂西翰只得失望而歸。
之后,他開始從外圍入手,向周圍鄰居、路人打聽。幸運的是,一個名叫季常喜的司機告訴他,當年有一個從安徽省無為縣來這里打工的,名叫汪世好,曾經送走過一個女嬰。聽到這消息,呂西翰興奮極了。
誰知,當他再去打聽時,所有的人都閉口回避了。
2007年夏天,戴安妮與呂西翰聊天時,說起韓姜格外想念中國,還想錄制一盤尋找親生父母的光盤,盡管父母做了對不起她的事,可她仍然想找到他們……多么善良的孩子呀!呂西翰的眼眶濕潤了。他決定,無論前路多難,都要幫“美國孫女”尋親到底。
“美國孫女”認祖歸宗,七旬老人多少滔滔真情
為了幫韓姜早日找到親生父母,呂西翰一有時間就早早起床上路,帶著面包和水、韓姜小時候的照片,去尋找有她足跡的地方。
2007年10月25日晚上,待老伴睡熟后,呂西翰開始整理尋訪日記。當他再次看到汪世好這個名字時,突然腦子一閃:既然有人說孩子是汪世好送的,找到他,不就撥云見日了嗎?主意打定,呂西翰寬下心來,那天晚上他睡得特別香甜。
第二天,呂西翰向江心洲出發了。可是,當他輾轉找到那位司機時,司機告訴他:汪世好曾在季必華家附近做過生意,早已離開了!呂西翰再一次無功而返。
當晚,呂西翰的妻子見丈夫一臉失望,安慰道:“老頭子,你幫孩子尋親,我不攔你。可現在,找得這么困難,你不能把老命搭上吧?”呂西翰說:“難道我們就忍心看著韓姜成為一個永遠沒有‘根’的孩子嗎?”
不久,呂西翰又收到了戴安妮寄來的信和照片。那是韓姜去歐洲和加拿大旅行的照片。信中寫道:“韓姜生活得很好,她經常跟同學說,雖然我不知道我的親生父母是誰,但我在美國有爸爸媽媽,在中國有爺爺奶奶,我非常非常自豪……”
呂西翰看著信淚水漣漣。他想:韓姜越來越大了,雖然已經加入美國籍,但終于明白了自己的“根”在中國!自己這么多年的努力,不就是幫她找“根”嗎?怎能半途而廢呢?第二天,呂西翰決定向安徽省無為縣公安機關求助。警察聽說呂西翰的來意后,迅速展開了詢查,但沒有查到與汪世好年齡、姓名相符的人。呂西翰并沒死心,他一個一個鄉鎮跑,一個一個鄉鎮問。功夫不負有心人,2008年7月22日,呂西翰終于在無為縣泥汊鎮找到了汪世好。原來,當年汪世好和韓姜的親生父親魯世高一起打工,又是老鄉。那時,魯世高夫婦已經生了兩個女兒,可是父母思想封建,非讓他們再生個兒子。于是,魯世高委托汪世好將剛出生不久的三女兒送人。汪世好想到平時處得不錯的鄰居季必華家比較寬裕。為了讓季家看到小孩,汪世好放了幾聲鞭炮,給了一個信號,就趕緊走了。不久,魯世高夫婦、汪世好等人搬離了江心洲。聽完敘述,呂西翰心里一陣愧疚,這么多年來,他一直在誤會季必華夫婦。
2008年7月25日,呂西翰和季必華夫婦費了許多周折,來到了安徽馬鞍山一處城郊居民點,韓姜的親生父親魯世高、母親魏代珍就住在這里。面對從天而降的女兒的消息,這對夫婦哭得抱成一團。
這么多年來,他們又何嘗不想念那個送走的女兒呢?可是,他們一直不敢打聽女兒的下落,一是人海茫茫無處尋,二是擔心孩子無法原諒他們。
沒想到,年近七旬的呂西翰,竟給他們帶來了女兒的消息!這對夫婦雙雙跪在呂西翰面前,悔淚長流。呂西翰了卻了多年心愿,既欣慰,又心酸,他告訴魯世高夫婦:“我替孩子找你們,不僅是為了讓你們能再見孩子,更是想讓孩子知道,她的根在中國,這里才是她的血脈所系。”
一席話,說得魯世高夫婦連連點頭。
從安徽回來后,呂西翰立即打電話告訴了戴安妮。戴安妮驚叫一聲,連忙叫來了女兒。電話里,已經15歲的韓姜用不太標準的中國話激動地說:“爺爺,我不是做夢吧?找到我中國的爸爸媽媽了?謝謝你!”呂西翰更驚喜:“韓姜,誰教你的中國話?”韓姜得意了:“現在,我已經認識了許多中國朋友,跟他們學的。”呂西翰聽著,感動的眼淚奪眶而出。
幾天后,戴安妮又給呂西翰打來電話,悄悄告訴呂西翰:韓姜聽說找到親生父母后,曾征詢戴安妮的意見:“你說我應該認親嗎?”戴安妮笑了,說:“寶貝,我們收養你,是希望你健康快樂,成為一個真正懂得自己的人。這么多年,我們和呂爺爺一直在幫你尋親,是想讓你懂得感恩,懂得博愛。你擁有美國國籍,但你是從中國來的,你要永遠記住!”已經懂事的韓姜,依偎在媽媽的懷里,淚水撲簌簌掉下來……
2008年8月20日上午,當呂西翰把這些告訴韓姜的親生父母魯世高、魏代珍時,他們愧疚萬分,淚流滿面。根據韓姜美國養父母的建議,呂西翰用特制的棉棒蘸取了他們夫妻倆的唾液,寄到美國做親子鑒定。不久,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傳來,鑒定結果顯示:韓姜的確是魯世高夫婦的女兒!
之后,戴安妮夫婦、呂西翰夫婦和魯世高夫婦商量,由在高中學習的韓姜選擇一個適當時候,回國和親人團聚。
9月10日,呂西翰收到韓姜一封充滿興奮和憧憬的電子郵件,他怎么也忘不了韓姜郵件中的那句話:我想象著,見到親生父母該是怎樣的情景……看著郵件,呂西翰仿佛看到大洋彼岸韓姜期待的眼神,想著想著,他再一次淚眼模糊了……
(責任編輯/張慧娟)
E-mail:huijuan0608@163.comTel:(010)51026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