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執導的《色·戒》在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摘走“金獅獎”,劇中男主角扮演者梁朝偉,再一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在很多人眼里是個意外,因為他是一個很悲觀的人。
在一期《藝術人生》節目中,朱軍采訪了梁朝偉。朱軍請梁朝偉現場表演一段他曾經表演過的喜劇,梁朝偉拒絕了,他說:“我覺得自己一直是一個很自卑、很害羞的人,所以才當演員,躲在角色后面很安全,否則我就去做主持人了。因為悲觀,我永遠只會往自己的缺點方面看,永遠看不到我自己好的地方在哪里?!?/p>
梁朝偉面對世界,看別人的時候,總是覺得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比自己生活得好。就連他過去賣報的時候,推銷冰箱空調的時候,人家做著同樣的事,他也覺得人家是開心的,而自己是憂郁痛苦的。所以我們難得見到梁朝偉笑得燦爛的表情,見到的多是他的憂郁,讓人總想救他于苦海。
與梁朝偉合作過多部戲,關系非常要好的張曼玉說,為了一件不開心的事他會花兩三日時間去想啊想,明明是可以開心過一天,他卻把自己悶在心里。
因為他悲觀,所以一般的演員都害怕失敗,梁朝偉卻不怕。他說:“要是不讓我失敗,下回我可能犯同樣的錯誤。要是我曾經做的好過,下回這優點自然還會存在。不過,不要整天只記著自己的優點,不然會漸漸自大和驕傲?!?/p>
林燕妮說,在香港影視圈,梁朝偉是一個異類,幾乎所有的人都在事業的高峰和低潮之間徘徊,可梁朝偉似乎從來沒有過低潮。他的演藝事業,一直都處于浪尖之上。這種說法,其實只講了表面,梁朝偉顯然是有低潮的,只不過他的低潮,在他的心靈深處,而不是在觀眾所能見到的影視劇里。
悲觀在大多數人看來,是一個致命的缺陷,是成功的障礙。于是我們都教育悲觀的人要樂觀,要積極,否則會葬送自己的一生。
但德國波茨坦的心理學家朗恩斯對悲觀卻有另一番看法。他說,過多的積極想法容易給人誤導,讓人在仍需奮斗的時候,卻認為已勝券在握。實驗證明,認為自己“反正就這樣了”的學生卻能取得最好的成績。在這種“破罐子破摔”的說法背后,潛臺詞是“那再試一次也無所渭吧”。朗恩斯的一項實驗顯示。對失敗的恐懼并不會阻擋前進的腳步,反而可以激勵人們采取更積極的行動。
另一位心理學家跟蹤調查了一些即將進入社會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一些學生心態積極,認為自己一定可以找到一份收入高又有趣的工作;另外一些學生則對未來不那么樂觀,對能否實現理想持懷疑態度??汕∏∈沁@些心態悲觀的人,比前者獲得了更多的工作機會和更高的薪資。
其實,無論心態積極還是消極,最后成功的關鍵還是在于找到最適合激勵自己的方法,這樣才能不斷努力奮斗,取得成功。
確實如此,悲觀的梁朝偉自1985年起投身電影圈,憑《殺手蝴蝶夢》及《人民英雄》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又憑《重慶森林》、《春光乍泄》、《花樣年華》、《無間道》四度獲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成為了香港影視圈里的奇跡。
因此,悲觀的人,不必悲觀,要知道,悲觀的性格,悲觀的人,也能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選自《青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