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金花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比較抽象的概念、術語、知識點等.如何讓學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呢?我在教學中經常運用類比法,使得許多難點比較容易地被學生理解和掌握.以下是我運用此類方法解決教學中的問題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得到更多同行的指正.
一、利用事物之間的相似點,實現知識點的平移
例如講解血漿的功用,教材是這樣表述的:血漿的主要成分是水,它是運輸的載體,它不僅運載血細胞,而且運輸人體吸收的各種營養物質及細胞產生的代謝產物.此知識點中的“載體”一詞對于初一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我給他們打了個比方,將“血漿”比做“江河中的流水”,“血細胞”就像在江河中運行的船只.沒有水船只無法前行,貨物就無法運走,流水承載著船只.就像“血漿”承載著“血細胞”,“血漿”就是運輸的載體.學生通過這種日常現象,很容易理解了血漿的功用,從而掌握了知識.
又如講解“運輸物質的器官——血管、心臟”時,我們可以把“心臟”比做“水泵”,將“血管”比做“輸水的塑料管道”,并由此理解“血壓”這個抽象的概念.塑料管中流動的水對水管壁產生一定的側壓力——在管壁上扎一個小孔,水就從管中噴出即是這種壓力所致.“血壓”就像這種壓力,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壓力”.還可由此擴展開來,了解什么是“高血壓”:人由于年齡增長,血管變得脆弱,管里還會積聚一些雜物.管壁內容量變小,壓力增大,在某個格外脆弱的地方就會破裂,就會危及生命.
再如講解神經元的結構和功能時,學生對“神經纖維”和“一條神經”這兩個概念難以理解,也不好理解神經元產生興奮并傳導興奮.我提示學生有沒有注意觀察平日見過的電纜,“一條神經”就像這一根電纜,電纜里的金屬絲就仿佛“神經纖維”,合上電閘電流就向前傳導,就像神經元受到刺激產生并傳導興奮.這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二、巧用類型比較法、類別比較法,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類型比較法”是類比法之一,即把同類的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例如,學生已學過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的特點作比較,或將兩個實物作對比分析,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獲得新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
“類別比較法”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在學習“植物的根系”時,我讓學生在課前分小組采集多種植物根系的標本(如玉米、花生、狗尾草、白菜、小榆樹等).在課堂上讓學生把采來的植物根系分成兩組,并說明分類的依據.學生的分類基本正確,而且都能從形態上注意到兩種根系的不同.教師再結合教材讓學生明確:直根系都有一條明顯的主根,主根上生有許多側根,如白菜、花生、榆樹的根;須根系主根不明顯,都是由不定根組成的,像胡須,如玉米、狗尾草的根.通過比較,學生對“直根系”、“須根系”有了直觀的印象,對其特征了解得比較深入,學會了區別比較的方法.
在生物教學活動中使用類比法教學,有助于學生全面系統地準確掌握概念和知識點,做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